瞬息之間,如此變化,若非親身經歷,哪個肯信。


    《水滸傳》的妙處,在於寫好漢要寫一群,寫貪官也寫一群。英雄惜英雄,被惡勢力逼到了一處。貪官則狼狽為奸,上下左右,互相攀連。比如害林沖的這一案,既有高俅,又有陸謙,還有富安,加上解差、差撥,可說上上下下,聯手作案。實際上,高俅的網還是小網,宋徽宗的網才是大網,貪官汙吏都成了網絡,北宋的江山怎能不敗。


    經濟尋租《金瓶梅》


    《水滸傳》著力寫高俅,《*》則著力寫蔡京。蔡京出麵不多,但是他重要。沒有蔡京,就沒有西門慶;即便有,也早該處死七八十回了。但沒有蔡京,卻有貪官,沒有西門慶,會有東門慶、南門慶。由此看來,蔡京、西門慶,也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骨子裏已經爛了,不管黑蛆白蛆,總而言之,是非生蛆不可的了。


    西門慶依靠蔡太師,中介人則是翟管家,但無論靠山也好,中介也好,統統都屬於”王婆子推磨,沒錢不行“。《*》寫西門慶一生,隔三差五,便與蔡太師發生些聯繫,蔡太師果然是真佛,每有風險,必能化險為夷。不但風險沒了,而且還要因禍得福,還要更其聲勢赫赫,橫行無忌。直到有一天,居然進京受封,親眼見了大宋天子。蔡太師為何格外照拂西門慶,當然大有緣由,在後者是行賄,在前者是受賄。且說西門慶的下人來保第二次到蔡府,這蔡太師一見禮物,不是”黃烘烘的“,就是”白晃晃的“,心裏十分快樂,嘴上卻說:”這禮物決不好收的,你還將回去!“於是來保慌了,趕快下去叩頭,說:”小的主人西門慶,沒甚孝順,些小微物,進獻老爺賞人便了。“蔡太師聽了更高興,收下禮物,問西門慶可有官役。來保說無,於是太師道”既無官役,昨日朝廷欽賜了我幾張空名告身付,我安你主人,在你那山東提刑所,做個理刑副千戶。頂補千戶賀金的員缺,好不好?“慌得來保又是叩頭不止。


    這蔡太師看來保會辦事,又見吳典恩長得順眼,幹脆又取兩張付過來,讓吳典恩在清河縣做個驛丞,讓來保在山東鄆王府,做一名校尉。


    那麽,什麽是付呢? 用現在的話講,就是任命書了。不過這任命書是皇上特賞給太師的,讓他自由使用,其實就是以官賣錢。朝政衰亂至此,大宋不亡何為?


    《金瓶梅》寫得活靈活現的,還有太監。《金瓶梅詞話》31回,”西門慶開宴吃喜酒“,便寫了兩位太監說話中間,忽報劉公公、薛公公來了。慌的西門慶穿上衣,儀門迎接。二位內相坐四人轎,穿過肩蟒,纓槍隊喝道而至。西門慶先讓至大廳上,拜見敘禮,接茶。落後周守備、荊都監、夏提刑等眾武官,都是錦繡服,藤棍大扇,軍牢喝道,僚掾跟隨,須臾都到了門首,黑壓壓的許多伺候,裏麵鼓樂喧天,笙簫迭奏。


    於是與內相相見,於是互相謙讓,於是薛內相道:”劉哥,既是列位不肯,難為東家,咱坐了罷。“一群地方軍政長官,在內相麵前唯唯喏喏,而且說:”二位老太監齒德俱尊。常言三歲內宦,居於王公之上。這個自然首坐,何消泛講。“不知道”三歲內宦,居於王公之上“是什麽理論?但太監的地位之顯赫卻是顯而易見。其實呢,這兩位內相,也不過是”一個造磚的,一個看皇莊“的內使罷了。


    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以此推之,那為皇家看莊子的太監當然應該在地方軍政大員之上了。


    中國的官吏之禍,不是禍出無門,而是禍出皇家。


    惡吏肆行《儒林外史》


    寫貪官寫得好的,是《儒林外史》。不但筆法細膩,而且字字傳神。


    《儒林外史》寫貪官與*,寫得好,也寫得細。不但寫官,而且寫吏,還寫官宦子弟。而且不僅寫貪官,也寫*,寫官與士的關係,官與民的關係,寫做官者何以如此。作者慣用白描筆法,雖著墨不多,卻能入木三分。


    《儒林外史》寫了一位布政司衙門官吏潘三,這潘三心黑手狠,作案奇多,雖在公門,一心隻在弄虛作假,詐取錢財。婚書、批文,沒有不敢假造的,隻是因為這文章寫得細緻,等閑之間,不好引證。隻說這潘三”家裏有的是豆腐幹刻的假印“,又備有筆,但需作假,工具、手續,一應俱全,就知道他幹的是什麽勾當。


    這潘三沒有不敢做的事。一天,一位叫李四的來找他,為朋友的兒子謀個功名,可這朋友的兒子竟是一字都不通的。一字不通,愣要考秀才,純粹天方夜譚。但潘三於此,卻是胸有成竹,他且不忙籌劃,先談”公事“。潘三先道”李四哥,許久不見。一向在哪裏?“李四道:”我一向在學道衙門前。今有一件事,回來商議,怕三爺不在家,而今會著三爺,這事不愁不妥了。“潘三道:”你又甚麽事搗鬼話?同你共事,你是‘馬蹄刀瓢裏切菜—滴水也不漏’,總不肯放出錢來。“李四道:”這事是有錢的。“潘三道:”你且說是什麽事。“李四道:”目今宗師按臨紹興了,有個金東崖,在部裏做了幾年衙門,掙起幾個錢來,而今想兒子進學。他兒子叫金躍,卻是一字不通的,考期在即,要尋一個替身。這位學道的關防又嚴,須是想出一個新法子來,這事所以要和三爺商議。“潘三道:”他願出多少銀子?“李四道:”紹興的秀才,足足值一千兩一個。他如今走小路,一半也要他五百兩。隻是眼下且難得這一個替考的人,又必定是怎樣裝一個何等樣的人進去?那替考的筆資多少?衙門裏使費共是多少?剩下的你我怎樣一個分法?“潘三道:”通共五百兩銀子,你還想在這裏頭分一個分子,這事就不必講了。你隻好在他那邊得些謝禮,這裏你不必想。“李四道:”三爺,就依你說也罷了。到底是怎個做法?“潘三道:”你總不要管,替考的人也在我,衙門裏打點也在我。你隻叫他把五百兩銀子兌出來,封在當鋪裏,另外拿三十兩銀子給我做盤費,我總包他一個秀才。若不得進學,五百兩一絲也不動。可妥當麽?“李四道:”這沒的說了。“聽這一篇對話,可以知道,當時的科舉黑暗到了什麽程度。秀才是有價的,雖不曾明碼標價,但在他們這些人眼裏,卻是價清價楚。而且地方不同,價格還不同,所以要說”紹興秀才值一千兩“。潘三是個中老手,老手對於老手,不說辦事,先說”公事“,問有錢沒錢,有錢,再問什麽事;如果沒錢,還費唾沫幹嘛?問了有錢,又問甚事。知道了事,還要再問總共多少錢,這錢怎麽處置,雙方才放心。如此等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史仲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史仲文並收藏讀六大名著說官:解析古代政治智慧與權力運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