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一戰立威(續)
唐朝滅亡之後,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後唐。到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舉兵叛變,並向契丹求援。契丹麾軍南下,一舉擊敗唐軍,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認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為中原人民所不齒。石敬瑭滅唐後,建立後晉,並於公元938年將燕雲十六州拱手獻給契丹。在此之前,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製之下。
燕雲十六州是指幽、(今北京)薊、(今薊縣)瀛、(今懷來)莫、(今任丘)涿、(今涿縣)檀、(今密雲)順、(今順義)新、(今涿鹿)媯、(今懷來)儒(今延慶)武(今宣化)蔚、(今蔚縣)雲、(今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縣東北)朔,(今朔縣)大致在現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的北部,地域廣大,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此地一失,中原門戶洞開。十餘年後,遼太宗耶律德光終於找藉口大舉南侵,一直攻到黃河岸邊。公元947年正月,耶律德光在開封舉行登基儀式,完全用漢族皇帝的禮儀接受百官朝賀,表明自己已是全國的皇帝,稱國號為大遼,改元大同,取大一統之意。但是,耶律德光雖然占領了黃河以北的土地,卻沒有取得人心。被占領地區義軍蜂起,漢族降將也紛紛反水,耶律德光眼看占腳不住,不敢久立於在危牆之下,四月初一便盡載府庫珍寶,率軍北還。他在路途上偶得重疾,死在欒城。
在中原開封府的龍庭上,耶律德光隻不過做了三個月的大遼皇帝,但影響深遠。華北平原廣袤無垠的沃野,開封城至尊至上的龍庭,給草原驕子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和念想。因此,飲馬黃河、占領河北地盤,就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耶律德光歸途中看到戰火後的滿目瘡痍,又聞義軍如火如荼,對近臣說:“我此次南行有三個過失,使天下叛我。一是放縱兵士掠芻粟,二是刮民錢財,三是沒有及早派遣諸節度(指降臣)回本鎮。”我們相信,耶律德光的這三條經驗之談,肯定為後來的蕭燕燕,乃至後世蒙古、滿族的南侵者所熟讀。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方的屏障,也是祖先留下的土地,雄才大略之主念念不忘將其收歸版圖。公元959年,遼穆宗耶律璟遊獵失政、殘暴誤國。後周世宗柴榮抓住機會,率軍北征,水陸並進,勢如破竹,接連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後不幸病重班師,壯誌未酬,英年早逝。宋太祖趙匡胤借陳橋兵變登基為帝之後,高瞻遠矚、老謀深算,製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他集中力量,依次對西南、嶺南的割據勢力及強大的南唐用兵,卻對契丹示以友好,並派孫全興與其簽訂了友好條約。景宗耶律賢登基時,宋庭還派使者遠赴上京祝賀。但趙匡胤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位崇尚節儉的大宋開國皇帝,連衣服洗得發白了都不肯換件新的,卻在內府庫儲藏了大量財富。他曾密對近臣說:“石敬瑭割讓幽薊以賄賂契丹,使一方百姓陷於外境,朕甚憫之。朕打算等到庫藏滿三十五萬時,就派使者與契丹談判,若能歸還我土地、人民,就把這些金帛全部做為贖金送給契丹;如若不可,朕將散盡金帛,招募勇士,以武力攻取幽薊諸州。”到了公元976年,江南富庶之地盡皆平定,財源滾滾而來,但趙匡胤卻遭遇“燭影斧聲”之變,與世長辭,把堆積如山的金帛和深沉的夙願,一併留給了他的後任。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有殺兄篡位、搶班奪權之嫌,屢遭史家質疑、詬病,卻也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公元979年,他親率大軍征服契丹的屬國北漢,之後乘餘威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趙光義太心急了,想畢其功於一役。他不顧餉匱兵疲,不聽部下勸諫,與遼軍在高梁河展開激戰,結果一敗塗地。後來在雁門關、瓦橋關等地,宋遼各有勝負,但宋軍元氣大傷,朝內鴿派勢力抬頭,要求媾和之聲鵲起,於是兩國之間很是消停了一陣子。
守土有責是歷代皇帝的基本信條,開疆拓土才能展現一代雄主的豐功偉業。作為堂堂大宋皇帝,趙光義始終放不下燕雲十六州這份牽掛,何況還有高粱河之敗的奇恥大辱未雪。公元986年,也就是遼太後蕭燕燕攝政的第四個年頭,宋知雄州開封賀令圖等大臣上言:“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隙以取幽州。”遼太宗聞言,覺得機會難得,又燃起勃勃雄心,詔議親征。但高粱河險些被擒的一幕記憶猶新,太宗不免心有餘悸,經大臣勸解,決定不再禦駕親征,而出動三十萬大軍,兵分東、中、西三路,車轔轔、馬蕭蕭,踏上北征之途。這三路是:東路曹彬、米信出雄州,中路田重進出飛狐,西路潘美、楊業出雁門。曹彬等人都是平定四方、久經戰陣的大將,兵甲精良,糧草充裕,又有皇上坐鎮後方,難道還打不過幼子寡母當政的遼國嗎?太宗信心足足,將帥雄心勃勃。
宋朝上下,包括北征大將曹彬等人,顯然輕視了遼主這位年輕的寡母蕭燕燕。輕敵歷來是兵家之大忌。何況,被輕視的這位女子還是個軍事天才。蕭燕燕早就預料到宋、遼之間難免一戰。她在做皇後初理國政時,就設立了群牧使司,專管養馬,繁育出大批戰馬。後來,她又派耶律斜軫往攻女真,消除了北方隱患,並繳獲了二十萬匹良馬,實力大增。稱製主政之始,蕭燕燕委派耶律休哥總理對宋軍事,勸農桑,修武備,立更休法,讓士兵輪換休整,養精蓄銳。當偵知宋國有北征之意後,遼國派出大批間諜,散布謠言,說什麽國內空虛,邊帥無謀雲雲,以誘宋軍輕敵冒進。宋軍北征後,初戰順利,曹彬率東路大軍急速攻取新城、固安,直下涿州;中路田重進攻克飛狐,拿下靈州、蔚州;西路寰州、朔州和應州三城接連投降潘美、楊業。針對宋軍的輕敵,蕭燕燕將計就計,你說我幼子寡母膽怯畏敵,我就幹脆做給你看。眼見宋軍攻城掠地,席捲而來,她並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著急四處派兵去救援,而是趁機收縮戰線,避其銳勢,驕其心誌,以待戰機,密切注視著戰局的進展。此時,坐鎮開封的宋太宗,日見捷報頻傳,還以為契丹幼子寡母果真好對付呢!
唐朝滅亡之後,沙陀人李克用建立後唐。到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舉兵叛變,並向契丹求援。契丹麾軍南下,一舉擊敗唐軍,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石敬瑭認契丹主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自稱兒皇帝,為中原人民所不齒。石敬瑭滅唐後,建立後晉,並於公元938年將燕雲十六州拱手獻給契丹。在此之前,燕雲十六州一直在中原王朝的控製之下。
燕雲十六州是指幽、(今北京)薊、(今薊縣)瀛、(今懷來)莫、(今任丘)涿、(今涿縣)檀、(今密雲)順、(今順義)新、(今涿鹿)媯、(今懷來)儒(今延慶)武(今宣化)蔚、(今蔚縣)雲、(今大同)應、(今應縣)寰、(今朔縣東北)朔,(今朔縣)大致在現在的北京、天津和河北、山西的北部,地域廣大,是中原王朝的北方屏障。此地一失,中原門戶洞開。十餘年後,遼太宗耶律德光終於找藉口大舉南侵,一直攻到黃河岸邊。公元947年正月,耶律德光在開封舉行登基儀式,完全用漢族皇帝的禮儀接受百官朝賀,表明自己已是全國的皇帝,稱國號為大遼,改元大同,取大一統之意。但是,耶律德光雖然占領了黃河以北的土地,卻沒有取得人心。被占領地區義軍蜂起,漢族降將也紛紛反水,耶律德光眼看占腳不住,不敢久立於在危牆之下,四月初一便盡載府庫珍寶,率軍北還。他在路途上偶得重疾,死在欒城。
在中原開封府的龍庭上,耶律德光隻不過做了三個月的大遼皇帝,但影響深遠。華北平原廣袤無垠的沃野,開封城至尊至上的龍庭,給草原驕子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和念想。因此,飲馬黃河、占領河北地盤,就成了他們追求的目標。耶律德光歸途中看到戰火後的滿目瘡痍,又聞義軍如火如荼,對近臣說:“我此次南行有三個過失,使天下叛我。一是放縱兵士掠芻粟,二是刮民錢財,三是沒有及早派遣諸節度(指降臣)回本鎮。”我們相信,耶律德光的這三條經驗之談,肯定為後來的蕭燕燕,乃至後世蒙古、滿族的南侵者所熟讀。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北方的屏障,也是祖先留下的土地,雄才大略之主念念不忘將其收歸版圖。公元959年,遼穆宗耶律璟遊獵失政、殘暴誤國。後周世宗柴榮抓住機會,率軍北征,水陸並進,勢如破竹,接連收復瀛、莫、寧三州,以及益津關(河北霸縣)、瓦橋關(涿縣南)、淤口關三關,後不幸病重班師,壯誌未酬,英年早逝。宋太祖趙匡胤借陳橋兵變登基為帝之後,高瞻遠矚、老謀深算,製定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方略。他集中力量,依次對西南、嶺南的割據勢力及強大的南唐用兵,卻對契丹示以友好,並派孫全興與其簽訂了友好條約。景宗耶律賢登基時,宋庭還派使者遠赴上京祝賀。但趙匡胤念念不忘收復燕雲十六州。這位崇尚節儉的大宋開國皇帝,連衣服洗得發白了都不肯換件新的,卻在內府庫儲藏了大量財富。他曾密對近臣說:“石敬瑭割讓幽薊以賄賂契丹,使一方百姓陷於外境,朕甚憫之。朕打算等到庫藏滿三十五萬時,就派使者與契丹談判,若能歸還我土地、人民,就把這些金帛全部做為贖金送給契丹;如若不可,朕將散盡金帛,招募勇士,以武力攻取幽薊諸州。”到了公元976年,江南富庶之地盡皆平定,財源滾滾而來,但趙匡胤卻遭遇“燭影斧聲”之變,與世長辭,把堆積如山的金帛和深沉的夙願,一併留給了他的後任。
宋太宗趙光義雖然有殺兄篡位、搶班奪權之嫌,屢遭史家質疑、詬病,卻也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公元979年,他親率大軍征服契丹的屬國北漢,之後乘餘威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趙光義太心急了,想畢其功於一役。他不顧餉匱兵疲,不聽部下勸諫,與遼軍在高梁河展開激戰,結果一敗塗地。後來在雁門關、瓦橋關等地,宋遼各有勝負,但宋軍元氣大傷,朝內鴿派勢力抬頭,要求媾和之聲鵲起,於是兩國之間很是消停了一陣子。
守土有責是歷代皇帝的基本信條,開疆拓土才能展現一代雄主的豐功偉業。作為堂堂大宋皇帝,趙光義始終放不下燕雲十六州這份牽掛,何況還有高粱河之敗的奇恥大辱未雪。公元986年,也就是遼太後蕭燕燕攝政的第四個年頭,宋知雄州開封賀令圖等大臣上言:“契丹主年幼,國事決於其母,韓德讓寵幸用事,國人疾之,請乘其隙以取幽州。”遼太宗聞言,覺得機會難得,又燃起勃勃雄心,詔議親征。但高粱河險些被擒的一幕記憶猶新,太宗不免心有餘悸,經大臣勸解,決定不再禦駕親征,而出動三十萬大軍,兵分東、中、西三路,車轔轔、馬蕭蕭,踏上北征之途。這三路是:東路曹彬、米信出雄州,中路田重進出飛狐,西路潘美、楊業出雁門。曹彬等人都是平定四方、久經戰陣的大將,兵甲精良,糧草充裕,又有皇上坐鎮後方,難道還打不過幼子寡母當政的遼國嗎?太宗信心足足,將帥雄心勃勃。
宋朝上下,包括北征大將曹彬等人,顯然輕視了遼主這位年輕的寡母蕭燕燕。輕敵歷來是兵家之大忌。何況,被輕視的這位女子還是個軍事天才。蕭燕燕早就預料到宋、遼之間難免一戰。她在做皇後初理國政時,就設立了群牧使司,專管養馬,繁育出大批戰馬。後來,她又派耶律斜軫往攻女真,消除了北方隱患,並繳獲了二十萬匹良馬,實力大增。稱製主政之始,蕭燕燕委派耶律休哥總理對宋軍事,勸農桑,修武備,立更休法,讓士兵輪換休整,養精蓄銳。當偵知宋國有北征之意後,遼國派出大批間諜,散布謠言,說什麽國內空虛,邊帥無謀雲雲,以誘宋軍輕敵冒進。宋軍北征後,初戰順利,曹彬率東路大軍急速攻取新城、固安,直下涿州;中路田重進攻克飛狐,拿下靈州、蔚州;西路寰州、朔州和應州三城接連投降潘美、楊業。針對宋軍的輕敵,蕭燕燕將計就計,你說我幼子寡母膽怯畏敵,我就幹脆做給你看。眼見宋軍攻城掠地,席捲而來,她並不在意一城一地之得失,著急四處派兵去救援,而是趁機收縮戰線,避其銳勢,驕其心誌,以待戰機,密切注視著戰局的進展。此時,坐鎮開封的宋太宗,日見捷報頻傳,還以為契丹幼子寡母果真好對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