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大興安嶺西南麓的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活躍著一支強大的東胡族,他們和西邊更為強悍的匈奴族交戰,最後被匈奴一代英主冒頓單於擊敗。有一支退居大鮮卑山,他們和匈奴西遷後留在興安嶺西麓的匈奴遺民通婚,繁衍後代形成了一個新的遊牧民族——鮮卑族。順著大興安嶺山脈往北,在今天鄂倫春自治旗的境內,尚存鮮卑族發源的“祖洞”——嘎仙洞。興盛起來的鮮卑族橫掃整個草原,然後整軍南下,先占據了處在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交界處的重要據點平城(大同)為首都;緊接著再往南開拓,占領了中原文化標誌性城市——洛陽作為國都。從此,鮮卑族逐漸融化在其他民族(主要是漢族)之中。
鮮卑的騎兵離開這塊土地後,契丹族、女真族接著成為這個地區的主人。建立遼帝國的契丹族,受漢人的影響開始捨棄遊牧方式而進入農耕社會,並在大興安嶺西麓的草原上建造了上京臨潢府,以此來控製仍然桀驁不馴、漂移不定的其他遊牧民族。
當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憑著武力戰勝北方的漢人建立政權後,他們接受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漢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他們的命運無一不是:被更為純粹的新興的遊牧民族擊敗。
金滅遼是如此,蒙古滅金亦是如此。
到了十二、十三世紀之交,這塊土地,不,比這塊土地廣大得多的歐亞大陸,唱主角的是蒙古民族,他們把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推向到一個頂峰——後世從未逾越的頂峰。大興安嶺西麓的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色楞格河、西拉木倫河,是蒙古帝國的福地,此地水草豐美,成吉思汗以這塊土地為基地,統一各部、積聚力量,然後才能如颶風般向西、向南橫掃。
自五代十國開始,一直到明太祖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攻占大都,將蒙古鐵騎逐回大漠南北,漢民族向北防禦的生存線——燕雲十六州才重回華夏。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後,幹脆將首都遷到北京,開始了兩百多年的“天子守邊”。即便如此,明朝從來沒能夠解除北部遊牧民族的威脅,有雄才大略的成祖死在北征途中,其駕崩處即大興安嶺以西的烏珠穆沁。最終明朝對中國的統治權,被另一個遊牧起家的民族——女真的後裔滿族所取得。
明亡清興,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明、清兩大統治集團,與燕山以北、大興安嶺以西、大漠以東的蒙古部落的關係之親疏。取代蒙元的明朝,對北部蒙古部落隻能採取羈縻措施,無法真正成為貼心的“一家人”,而與蒙古部落有更多共同語言的後金(清)則不一樣,二者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努爾哈赤崛起後,主動和科爾沁、喀爾喀部通婚。此後的數十年內,科爾沁、喀爾喀、奈曼、敖漢喀喇沁、察哈爾、紮魯特諸部歸附後金。一六三六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王公齊聚盛京(瀋陽),尊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從此,蒙古部落成為清朝西部屏障,使清朝能一心一意向南經營,直至入主中原。
同一天下午,我離開大興安嶺,來到相距很近的興安盟所在地烏蘭浩特市。這座城市原名王爺廟,歷史上長期是東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進入烏蘭浩特市之前,遠遠就能看到一座藍頂的廟宇。這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廟,建在一座山丘上,在平坦的大草原上格外顯眼。神廟在一九四一年開始修建,一九四四年竣工。當時這一區域屬於偽滿洲國,由日本軍隊控製。日本人做主修建此廟,其心思昭然若揭,即仿當初後金與蒙古部落殺烏牛白馬之故事,來籠絡蒙古部落。
歷史翻到這個時候,這片土地已經不再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競爭了,而是實現工業化的日本,憑藉著遠超蒙古鐵騎的武力侵占了這塊幾千年來中國北部遊牧民族爭雄的風水寶地。但最後,還是失敗了,不得不從垂涎千年的大陸撤退,退回到那幾個島嶼上。
在烏蘭浩特,距成吉思汗廟一箭之遙的地方,還有一個“會盟地”。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內蒙古各部代表在此成立了以烏蘭夫為主席的內蒙古自治政府,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張平化到會祝賀。這個模式,成為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標準化政治模式。
兩千多年來,這塊土地上崛起的民族,一次次南下征服漢族。然而將這塊土地歷史記錄下來的,主要是漢字。包括一九八〇年被考古發現的嘎仙洞,其石壁上所刻的銘文就是漢字,乃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四四三年)派遣中書侍郎李敞到此祭祖時所刻。
刀劍堅硬,毛筆柔軟。刀劍往往贏得現實,而毛筆卻能贏得歷史。
鮮卑的騎兵離開這塊土地後,契丹族、女真族接著成為這個地區的主人。建立遼帝國的契丹族,受漢人的影響開始捨棄遊牧方式而進入農耕社會,並在大興安嶺西麓的草原上建造了上京臨潢府,以此來控製仍然桀驁不馴、漂移不定的其他遊牧民族。
當這些北方遊牧民族憑著武力戰勝北方的漢人建立政權後,他們接受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漢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他們的命運無一不是:被更為純粹的新興的遊牧民族擊敗。
金滅遼是如此,蒙古滅金亦是如此。
到了十二、十三世紀之交,這塊土地,不,比這塊土地廣大得多的歐亞大陸,唱主角的是蒙古民族,他們把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的戰鬥力推向到一個頂峰——後世從未逾越的頂峰。大興安嶺西麓的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色楞格河、西拉木倫河,是蒙古帝國的福地,此地水草豐美,成吉思汗以這塊土地為基地,統一各部、積聚力量,然後才能如颶風般向西、向南橫掃。
自五代十國開始,一直到明太祖派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伐,攻占大都,將蒙古鐵騎逐回大漠南北,漢民族向北防禦的生存線——燕雲十六州才重回華夏。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後,幹脆將首都遷到北京,開始了兩百多年的“天子守邊”。即便如此,明朝從來沒能夠解除北部遊牧民族的威脅,有雄才大略的成祖死在北征途中,其駕崩處即大興安嶺以西的烏珠穆沁。最終明朝對中國的統治權,被另一個遊牧起家的民族——女真的後裔滿族所取得。
明亡清興,一個關鍵的因素是明、清兩大統治集團,與燕山以北、大興安嶺以西、大漠以東的蒙古部落的關係之親疏。取代蒙元的明朝,對北部蒙古部落隻能採取羈縻措施,無法真正成為貼心的“一家人”,而與蒙古部落有更多共同語言的後金(清)則不一樣,二者具有天然的親近感。努爾哈赤崛起後,主動和科爾沁、喀爾喀部通婚。此後的數十年內,科爾沁、喀爾喀、奈曼、敖漢喀喇沁、察哈爾、紮魯特諸部歸附後金。一六三六年,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王公齊聚盛京(瀋陽),尊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從此,蒙古部落成為清朝西部屏障,使清朝能一心一意向南經營,直至入主中原。
同一天下午,我離開大興安嶺,來到相距很近的興安盟所在地烏蘭浩特市。這座城市原名王爺廟,歷史上長期是東蒙古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進入烏蘭浩特市之前,遠遠就能看到一座藍頂的廟宇。這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廟,建在一座山丘上,在平坦的大草原上格外顯眼。神廟在一九四一年開始修建,一九四四年竣工。當時這一區域屬於偽滿洲國,由日本軍隊控製。日本人做主修建此廟,其心思昭然若揭,即仿當初後金與蒙古部落殺烏牛白馬之故事,來籠絡蒙古部落。
歷史翻到這個時候,這片土地已經不再是遊牧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競爭了,而是實現工業化的日本,憑藉著遠超蒙古鐵騎的武力侵占了這塊幾千年來中國北部遊牧民族爭雄的風水寶地。但最後,還是失敗了,不得不從垂涎千年的大陸撤退,退回到那幾個島嶼上。
在烏蘭浩特,距成吉思汗廟一箭之遙的地方,還有一個“會盟地”。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內蒙古各部代表在此成立了以烏蘭夫為主席的內蒙古自治政府,中國共產黨派代表張平化到會祝賀。這個模式,成為一九四九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處理少數民族問題的標準化政治模式。
兩千多年來,這塊土地上崛起的民族,一次次南下征服漢族。然而將這塊土地歷史記錄下來的,主要是漢字。包括一九八〇年被考古發現的嘎仙洞,其石壁上所刻的銘文就是漢字,乃魏太武帝拓跋燾於太平真君四年(四四三年)派遣中書侍郎李敞到此祭祖時所刻。
刀劍堅硬,毛筆柔軟。刀劍往往贏得現實,而毛筆卻能贏得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