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甲辰,韓熙載見帝。呈上南唐國書及助葬銀十萬兩。宋太祖亦久聞韓熙載人品、才識和文名,溫顏接見,敬禮有加。韓熙載乃第一次見到宋帝,見他紅麵長髯,雙目炯炯,不怒自威,思路清晰,談吐爽利,英武中不帶煞氣。及見百官進退有序,動合禮儀,朝中宰輔皆賢能之士,群臣多英彥之士,氣象熙和,絕非南唐小朝廷可比。心知昇平氣象已成,望治之日有期,不禁心服。
他暗暗將宋太祖與李後主作一比較:宋太祖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李後主無法比了;胸懷謀略,善馭群臣,李後主也是無法比了;出自民間,洞悉民苦,李後主還是無法比了;英果剛決,雷厲風行,李後主更是無法比了。更何況趙匡胤挾中原百州之雄資,手中握數十萬百戰之雄兵呢?天下大事,不問可知了。暗暗嘆息,從此死了佐南唐以角逐中原的雄心。
宋太祖深知韓熙載碑碣之能天下無匹,動念欲命其為太後書寫神道碑。然一轉念,滿朝文武,不乏人才,如今卻叫一個外臣書碑,頗失大國之體,便硬生生把此念壓了下去。
十一月丙午日,附葬明憲皇太後於安陵,壬申,賜宴眾大臣及各屬國使節。韓熙載於十月奉使來汴梁,忽忽已一月有餘,雖則宋廷禮敬不衰,卻忍不住思念江南。驀地想到盧多遜曾問:“君本北人,頗憶故鄉否?”當時曾因一國使者身體不得不答道:“唐國主遇熙載厚,不思蜀也。”誰知今日回到北方不久,竟是這般思念江南,這才知道“住久即家鄉”之意。於是繞室徘徊,題詩二首於壁,這便是著名的《憶江南》了。
(一)
未到江南時,將為故鄉好。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目前相識無一人,出入空傷我懷抱,風雨瀟瀟旅館秋,歸來窗下和衣倒。夢中忽到江南路,尋得花邊舊居處。桃臉蛾眉笑出門,爭向前頭擁將去。
(二)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遊,舉目無相識。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
韓熙載在開封已無事可為了。這一日起個絕早,對管家韓壽道:“走,咱們瞧瞧李相公去。”這韓壽便是當年他奔赴江南伴隨他的家生小廝,如今也已五十多歲了。韓壽問道:“去瞧哪個李相公?”熙載道:“便是當日送咱們來江南的李穀李相公啊,你不記得了?”韓壽喜道:“小的怎會不記得?李相公也在開封住麽?”熙載嘆道:“李相公謝世已經兩三年了,咱們是上墳去!”韓壽聽得李穀已死,心中一陣難過,流下淚來,當下便去置備了素燭、素香等祭品,隨了主人,投李穀墓來。
李穀墓在開封朱明門外二十餘裏,蔡河的水靜靜地在丘下流過,宋太祖為李穀置了二百畝祭田,撥了八戶人家守陵。墓前石翁仲、石象、石馬一對對排開,青石砌就的甬道直達墓前、墓前墓後大樹林立,打掃得十分幹淨。韓熙載將三杯酒灑到地下,跪下祝道:“兄弟韓熙載來看你來了,不意淮濱一別,竟成永訣,魂兮有靈,請來飲此三杯。”說罷,淚如雨下。
此時已是辰時左右,忽聽得鼓聲繁急,吶喊聲起,直如山崩海嘯一般。韓熙載愕然,走到高處,縱目一看,隻見不遠處一個大大的湖泊,總有數百公頃。無數戰艦,正在湖泊中競渡——原來這正是宋太祖新開的教船池,乃是用了數萬兵力歷時一年挖就,引蔡河水灌入,成了一個大湖泊,這在中原卻是少見。隻見每隻戰艦上數十名軍士按鼓聲節拍,奮力劃船,銀槳齊起齊落,十分壯觀,那些船箭般直射過對岸去,勢不可擋,誰道北人隻會騎馬,不會駛船了?隻見一桿杏黃大旗下,一簇人騎馬緩緩駛來,“萬歲、萬歲”的喊聲震撼天地。韓熙載知道:這是宋太祖親自閱兵來了。
韓熙載手腳冰冷,一股寒氣直透心田,趙匡胤不惜花費偌大人力物力,鑿池教習水戰,不是為了渡江滅南唐,又是為了什麽?這水虎捷營如此善戰,又豈是南唐所能抵擋的?
“罷了!罷了!”韓熙載知道:大宋眼下隻是船舶還嫌少了,水軍數量還嫌不夠,時機還不夠成熟,這才對南唐君臣客客氣氣的,一旦準備好了,必定立即進攻江南。如今長江天險已與大宋共有了,又能阻擋宋太祖一統江山的雄心大誌麽?“罷了!罷了!”韓熙載又一次嘆出了聲。他還留在開封幹什麽?他還能癡心妄想些什麽?南唐覆滅,自己淪為臣虜的命運已是鐵定的了。
建隆三年元月,韓熙載回到江南,果然是“桃臉蛾眉”迎進門,果然是知友敘談甚歡。隻是熙載再也不問國政,更加著意聲色,韓府更是盛宴常開,每至深夜不散。李後主本是一個風流人物,聞知韓熙載府中這般熱鬧,心中十分艷羨,卻是礙於國主身體,不便去參與。於是命當時最善於圖畫園林人物的待詔顧閎中去參宴,目識心記,然後圖繪呈上,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韓熙載夜宴圖》了。韓熙載蓄聲伎四十餘人,卻不是專為自己欣賞的。他任由她們自由出入,與賓客雜坐,賓客知熙載豪縱,故笑語喧譁,百無顧忌,每每有擁妓於膝,摟抱親吻者,熙載亦不禁、不慍。這在當時當然是驚世駭俗的了。於是物議沸然,禦史們交章彈劾,說他“身為大臣,帷薄不修,有辱國體”。自有熙載的好友與熙載知道。熙載嘆道:“我所以這樣做,自汙清名,是為了避免做宰相罷了!我老了,國事如此,豈能再做宰相,為千古之笑端乎?”——終不肯改。
他暗暗將宋太祖與李後主作一比較:宋太祖身經百戰,戰無不勝。李後主無法比了;胸懷謀略,善馭群臣,李後主也是無法比了;出自民間,洞悉民苦,李後主還是無法比了;英果剛決,雷厲風行,李後主更是無法比了。更何況趙匡胤挾中原百州之雄資,手中握數十萬百戰之雄兵呢?天下大事,不問可知了。暗暗嘆息,從此死了佐南唐以角逐中原的雄心。
宋太祖深知韓熙載碑碣之能天下無匹,動念欲命其為太後書寫神道碑。然一轉念,滿朝文武,不乏人才,如今卻叫一個外臣書碑,頗失大國之體,便硬生生把此念壓了下去。
十一月丙午日,附葬明憲皇太後於安陵,壬申,賜宴眾大臣及各屬國使節。韓熙載於十月奉使來汴梁,忽忽已一月有餘,雖則宋廷禮敬不衰,卻忍不住思念江南。驀地想到盧多遜曾問:“君本北人,頗憶故鄉否?”當時曾因一國使者身體不得不答道:“唐國主遇熙載厚,不思蜀也。”誰知今日回到北方不久,竟是這般思念江南,這才知道“住久即家鄉”之意。於是繞室徘徊,題詩二首於壁,這便是著名的《憶江南》了。
(一)
未到江南時,將為故鄉好。及至親得歸,爭如身不到?目前相識無一人,出入空傷我懷抱,風雨瀟瀟旅館秋,歸來窗下和衣倒。夢中忽到江南路,尋得花邊舊居處。桃臉蛾眉笑出門,爭向前頭擁將去。
(二)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再去江北遊,舉目無相識。金風吹我寒,秋月為誰白?不如歸去來,江南有人憶。
韓熙載在開封已無事可為了。這一日起個絕早,對管家韓壽道:“走,咱們瞧瞧李相公去。”這韓壽便是當年他奔赴江南伴隨他的家生小廝,如今也已五十多歲了。韓壽問道:“去瞧哪個李相公?”熙載道:“便是當日送咱們來江南的李穀李相公啊,你不記得了?”韓壽喜道:“小的怎會不記得?李相公也在開封住麽?”熙載嘆道:“李相公謝世已經兩三年了,咱們是上墳去!”韓壽聽得李穀已死,心中一陣難過,流下淚來,當下便去置備了素燭、素香等祭品,隨了主人,投李穀墓來。
李穀墓在開封朱明門外二十餘裏,蔡河的水靜靜地在丘下流過,宋太祖為李穀置了二百畝祭田,撥了八戶人家守陵。墓前石翁仲、石象、石馬一對對排開,青石砌就的甬道直達墓前、墓前墓後大樹林立,打掃得十分幹淨。韓熙載將三杯酒灑到地下,跪下祝道:“兄弟韓熙載來看你來了,不意淮濱一別,竟成永訣,魂兮有靈,請來飲此三杯。”說罷,淚如雨下。
此時已是辰時左右,忽聽得鼓聲繁急,吶喊聲起,直如山崩海嘯一般。韓熙載愕然,走到高處,縱目一看,隻見不遠處一個大大的湖泊,總有數百公頃。無數戰艦,正在湖泊中競渡——原來這正是宋太祖新開的教船池,乃是用了數萬兵力歷時一年挖就,引蔡河水灌入,成了一個大湖泊,這在中原卻是少見。隻見每隻戰艦上數十名軍士按鼓聲節拍,奮力劃船,銀槳齊起齊落,十分壯觀,那些船箭般直射過對岸去,勢不可擋,誰道北人隻會騎馬,不會駛船了?隻見一桿杏黃大旗下,一簇人騎馬緩緩駛來,“萬歲、萬歲”的喊聲震撼天地。韓熙載知道:這是宋太祖親自閱兵來了。
韓熙載手腳冰冷,一股寒氣直透心田,趙匡胤不惜花費偌大人力物力,鑿池教習水戰,不是為了渡江滅南唐,又是為了什麽?這水虎捷營如此善戰,又豈是南唐所能抵擋的?
“罷了!罷了!”韓熙載知道:大宋眼下隻是船舶還嫌少了,水軍數量還嫌不夠,時機還不夠成熟,這才對南唐君臣客客氣氣的,一旦準備好了,必定立即進攻江南。如今長江天險已與大宋共有了,又能阻擋宋太祖一統江山的雄心大誌麽?“罷了!罷了!”韓熙載又一次嘆出了聲。他還留在開封幹什麽?他還能癡心妄想些什麽?南唐覆滅,自己淪為臣虜的命運已是鐵定的了。
建隆三年元月,韓熙載回到江南,果然是“桃臉蛾眉”迎進門,果然是知友敘談甚歡。隻是熙載再也不問國政,更加著意聲色,韓府更是盛宴常開,每至深夜不散。李後主本是一個風流人物,聞知韓熙載府中這般熱鬧,心中十分艷羨,卻是礙於國主身體,不便去參與。於是命當時最善於圖畫園林人物的待詔顧閎中去參宴,目識心記,然後圖繪呈上,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韓熙載夜宴圖》了。韓熙載蓄聲伎四十餘人,卻不是專為自己欣賞的。他任由她們自由出入,與賓客雜坐,賓客知熙載豪縱,故笑語喧譁,百無顧忌,每每有擁妓於膝,摟抱親吻者,熙載亦不禁、不慍。這在當時當然是驚世駭俗的了。於是物議沸然,禦史們交章彈劾,說他“身為大臣,帷薄不修,有辱國體”。自有熙載的好友與熙載知道。熙載嘆道:“我所以這樣做,自汙清名,是為了避免做宰相罷了!我老了,國事如此,豈能再做宰相,為千古之笑端乎?”——終不肯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