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日是周世宗顯德四年三月戊申日,周廷構、孫羽親自抬了劉仁瞻出城北,來至周世宗帳前,周世宗低頭看劉仁瞻時,隻見他麵如金紙,濃眉緊鎖,人事不知。周世宗嗟嘆久之,命賜以玉帶、禦馬,說道:“仁瞻盡忠所事,抗節無虧,前代名臣,幾人可比?予之南征,得爾為多。”於是,封劉仁瞻為檢校太傅,中書令,天平節度使,著人抬回壽州,遣禦醫妥為救治。
隔日,劉仁瞻去世,死時五十八歲,壽州滿城軍民無不放聲痛哭。婢將自殺以殉者數十人。周世宗大為可惜,追封他為彭城郡王。消息傳至金陵,南唐中主聞得仁瞻死訊,失聲痛哭,追封他為太師、中書令、衛王,諡曰“忠肅”。當晚於宮中庭內設祭,親自下拜,焚親筆所書的誥命於靈前,哭祝道:“魂兮有知,鑒周惠耶?歆吾命耶?”(意思是說:你如魂魄有知,是接受周主的封贈呢?還是接受我南唐的封誥呢?據說當晚,唐中主夢見劉仁瞻全身甲冑,淚下如雨,拜於廷中,然後雲遮霧擁,向西冉冉而去。——這不知是唐主安慰自己,還是說給活人聽的。劉仁瞻落葬之當夜,有一員周將來到墓前再拜盡禮,嗟嘆良久始去,則趙匡胤是也。
月底,周世宗北還,當日便命人用轎子把李穀抬入宮中來,特賜不拜,命坐,對李穀道:“朕聞你年輕時,曾與韓熙載言道:‘若中原用我為相,江南不足定也。’今日果然應驗。朕為先生賀。”李穀謝道:“昔日少年狂妄,輒發豪語,思之汗顏,何足據也!今幸賴皇上英明聖武,乃成此大功,臣為皇上賀。”因以年老多疾,懇辭祿位。世宗不許。
過了江南雨季,十一月,周世宗又第三次南下親征。此時,周兵已休整半年有餘,士氣高昂,加以軍紀嚴明,與淮南百姓相安無事,於是,降濠州、泗州,破楚州,下揚州,拔泰州。次年正月,克海州、通州、舒州,降雄州,直是秋風掃落葉,其中,除楚州曾堅守四旬,防禦使張彥卿力戰不屈以身殉職外,更無強阻。二月中旬,周世宗耀兵於迎鑾鎮,作欲渡長江之勢。唐中主大懼,乃派陳覺為使,奉表於周世宗,自降皇帝稱號,稱“唐國主”,盡獻淮南未失之廬、舒、蘄、黃四州,定歲輸貢物十萬兩,奉北周正朔。自比附庸,隻求周世宗立即休兵。表書措辭甚哀,蓋已喪盡鬥誌矣!
於是,周世宗始同意休兵。淮南之役自顯德二年十一月始,至顯德五年三月結束,頭尾歷時二年又四個月,後周得州十五,縣六十。疆域直抵長江,盡得淮南魚、鹽之利,國勢大振,各僭偽之邦無不震恐。
此時趙匡胤三十一歲。
【注】1劉仁瞻生平,詳見《十國春秋·劉仁瞻傳》。
2壽州投降事,見《舊五代史》考異。
3周世宗靠李穀之助,始決策二次親征淮南事,見《資治通鑑》卷293之三。
4劉仁瞻夫人死節事,見《十國春秋》。
5朱元降周事,見《資治通鑑》卷294。
第二十一回 關南遺憾 幽燕未復身先死(1)
周顯德六年二月,正是周世宗平定淮南整整一年之後,此時,南征將士創痛疲勞已復,損耗的軍費也由南唐的賠款、貢獻補足,這幾年又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中原好幾年沒有戰事,加上後周減稅省賦,百姓生活漸漸可過,官吏俸給漸豐,一片安定祥和氣象,於是雄心勃勃的周世宗決心去征契丹,以圖恢復被契丹侵占二十三年的幽燕十六州。這一次出征,文官個個贊成,武將人人踴躍,當真是上合天意,下順人情,廷議通過得再順利也沒有了。
周世宗仍然是禦駕親征。他派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派韓通為陸路都部署,率了六萬馬步軍,浩浩蕩蕩,水陸並進,舳艫相連達幾十裏,騎兵都備了雙馬,衣甲兵刃鮮明,旌旗如雲,大軍未到,聲威遠震,山東、河北百姓,年年苦被契丹劫掠,不惶寧處,隻是每見胡騎南下牧馬,不見王師北上討寇。今日忽聞周世宗揮師北上,又見周師如此軍容壯盛,個個喜出望外,沿途無數百姓送茶送水,殺豬宰羊,敲鑼打鼓以迎王師,至於主動參軍,為軍隊擔糧、餵馬、平路、修橋、拉縴、撐船者,更是不計其數。他們看見周世宗禦駕,便“萬歲、萬歲”喊得山響,這般真誠,連周世宗這樣的鐵漢子,也不禁深受感動,這滋味和當年征淮之役全不一樣。
大軍在本境行了十餘日,進入契丹轄區。此時契丹是耶律太後當政,聞訊大恐,明顯變化和眾大臣聚議,決定把主力撤退到幽州以北的深後方,暫不與周兵交鋒,以誘敵深入,再在自己種族聚居之地,在有利於胡騎馳騁的遼南平原上與周兵決戰。同時,派出許多小股遊騎,騷擾周兵側後,阻塞周兵糧道。並立即派使者日馳五百裏去太原,約北漢出兵牽製周兵左右。
這契丹是打算放棄關南五州了。關南五州指的是瓦橋關、益津關以南地區,即今日河北雄縣霸縣以南地帶,它包括寧、瀛、莫、益、津、瓦橋五州,麵積約為今日河北省的一半。周世宗四月二十三日進入關南地帶,四月二十八日益津關迎風先降;二十九日,瓦橋關守將殺了契丹監軍,迎入趙匡胤大軍;三十日,莫州投誠;五月一日,瀛州、寧州也降了。至此,關南五州全部收復。周軍兵不血刃,此行便如遊山逛水一般,降敵軍七千餘人。五州府庫充盈,對出征將士自然犒賞豐厚,也沒耗去多少軍費。五月二日,周世宗在瓦橋關大會眾將,議取幽州方略。
隔日,劉仁瞻去世,死時五十八歲,壽州滿城軍民無不放聲痛哭。婢將自殺以殉者數十人。周世宗大為可惜,追封他為彭城郡王。消息傳至金陵,南唐中主聞得仁瞻死訊,失聲痛哭,追封他為太師、中書令、衛王,諡曰“忠肅”。當晚於宮中庭內設祭,親自下拜,焚親筆所書的誥命於靈前,哭祝道:“魂兮有知,鑒周惠耶?歆吾命耶?”(意思是說:你如魂魄有知,是接受周主的封贈呢?還是接受我南唐的封誥呢?據說當晚,唐中主夢見劉仁瞻全身甲冑,淚下如雨,拜於廷中,然後雲遮霧擁,向西冉冉而去。——這不知是唐主安慰自己,還是說給活人聽的。劉仁瞻落葬之當夜,有一員周將來到墓前再拜盡禮,嗟嘆良久始去,則趙匡胤是也。
月底,周世宗北還,當日便命人用轎子把李穀抬入宮中來,特賜不拜,命坐,對李穀道:“朕聞你年輕時,曾與韓熙載言道:‘若中原用我為相,江南不足定也。’今日果然應驗。朕為先生賀。”李穀謝道:“昔日少年狂妄,輒發豪語,思之汗顏,何足據也!今幸賴皇上英明聖武,乃成此大功,臣為皇上賀。”因以年老多疾,懇辭祿位。世宗不許。
過了江南雨季,十一月,周世宗又第三次南下親征。此時,周兵已休整半年有餘,士氣高昂,加以軍紀嚴明,與淮南百姓相安無事,於是,降濠州、泗州,破楚州,下揚州,拔泰州。次年正月,克海州、通州、舒州,降雄州,直是秋風掃落葉,其中,除楚州曾堅守四旬,防禦使張彥卿力戰不屈以身殉職外,更無強阻。二月中旬,周世宗耀兵於迎鑾鎮,作欲渡長江之勢。唐中主大懼,乃派陳覺為使,奉表於周世宗,自降皇帝稱號,稱“唐國主”,盡獻淮南未失之廬、舒、蘄、黃四州,定歲輸貢物十萬兩,奉北周正朔。自比附庸,隻求周世宗立即休兵。表書措辭甚哀,蓋已喪盡鬥誌矣!
於是,周世宗始同意休兵。淮南之役自顯德二年十一月始,至顯德五年三月結束,頭尾歷時二年又四個月,後周得州十五,縣六十。疆域直抵長江,盡得淮南魚、鹽之利,國勢大振,各僭偽之邦無不震恐。
此時趙匡胤三十一歲。
【注】1劉仁瞻生平,詳見《十國春秋·劉仁瞻傳》。
2壽州投降事,見《舊五代史》考異。
3周世宗靠李穀之助,始決策二次親征淮南事,見《資治通鑑》卷293之三。
4劉仁瞻夫人死節事,見《十國春秋》。
5朱元降周事,見《資治通鑑》卷294。
第二十一回 關南遺憾 幽燕未復身先死(1)
周顯德六年二月,正是周世宗平定淮南整整一年之後,此時,南征將士創痛疲勞已復,損耗的軍費也由南唐的賠款、貢獻補足,這幾年又風調雨順,莊稼豐收,中原好幾年沒有戰事,加上後周減稅省賦,百姓生活漸漸可過,官吏俸給漸豐,一片安定祥和氣象,於是雄心勃勃的周世宗決心去征契丹,以圖恢復被契丹侵占二十三年的幽燕十六州。這一次出征,文官個個贊成,武將人人踴躍,當真是上合天意,下順人情,廷議通過得再順利也沒有了。
周世宗仍然是禦駕親征。他派趙匡胤為水路都部署,派韓通為陸路都部署,率了六萬馬步軍,浩浩蕩蕩,水陸並進,舳艫相連達幾十裏,騎兵都備了雙馬,衣甲兵刃鮮明,旌旗如雲,大軍未到,聲威遠震,山東、河北百姓,年年苦被契丹劫掠,不惶寧處,隻是每見胡騎南下牧馬,不見王師北上討寇。今日忽聞周世宗揮師北上,又見周師如此軍容壯盛,個個喜出望外,沿途無數百姓送茶送水,殺豬宰羊,敲鑼打鼓以迎王師,至於主動參軍,為軍隊擔糧、餵馬、平路、修橋、拉縴、撐船者,更是不計其數。他們看見周世宗禦駕,便“萬歲、萬歲”喊得山響,這般真誠,連周世宗這樣的鐵漢子,也不禁深受感動,這滋味和當年征淮之役全不一樣。
大軍在本境行了十餘日,進入契丹轄區。此時契丹是耶律太後當政,聞訊大恐,明顯變化和眾大臣聚議,決定把主力撤退到幽州以北的深後方,暫不與周兵交鋒,以誘敵深入,再在自己種族聚居之地,在有利於胡騎馳騁的遼南平原上與周兵決戰。同時,派出許多小股遊騎,騷擾周兵側後,阻塞周兵糧道。並立即派使者日馳五百裏去太原,約北漢出兵牽製周兵左右。
這契丹是打算放棄關南五州了。關南五州指的是瓦橋關、益津關以南地區,即今日河北雄縣霸縣以南地帶,它包括寧、瀛、莫、益、津、瓦橋五州,麵積約為今日河北省的一半。周世宗四月二十三日進入關南地帶,四月二十八日益津關迎風先降;二十九日,瓦橋關守將殺了契丹監軍,迎入趙匡胤大軍;三十日,莫州投誠;五月一日,瀛州、寧州也降了。至此,關南五州全部收復。周軍兵不血刃,此行便如遊山逛水一般,降敵軍七千餘人。五州府庫充盈,對出征將士自然犒賞豐厚,也沒耗去多少軍費。五月二日,周世宗在瓦橋關大會眾將,議取幽州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