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宗本夫婦盛筵為匡胤送行,此番與接風不同,卻是廣邀隨州高官作陪。宴畢,厚贈金帛,親自策馬送出北門外,看著匡胤去遠,方始回衙。
看官須知,董宗本今日一托一拜,竟換得董遵晦日後長遠富貴,這董宗本的知人之明,實是大可敬佩的呢!
【注】 趙匡胤在隨州為董遵晦所辱事,見宋·司馬光《涑水紀聞》,亦見《宋史·董遵晦傳》、《續資治通鑑長編》。
第九回 襄陽漫遊 奇僧慷慨致千金(1)
話說趙匡胤離了隨州,急返京師,此時是七月中旬,天氣卻不算太熱,道上騎行,也不甚辛苦,他離家日久,怎不思念父母兄弟?然而二年多來數千裏跋涉,卻一事無成,心中有愧,於是走一步,懶一步。自隨州至襄陽隻一日馬程,他卻在次日未時,才進入襄陽城關。此前大量中原難民湧入襄陽避難,不敢相信時勢已靖,兀自在此地觀望逗留,是以襄陽人口繁多。襄陽扼漢水上流,乃中原入鄂之孔道,城堅地廣,未經兵災,是山南東道節度使駐紮之地,頗稱繁華。趙匡胤牽著白馬入城,東顧西盼,覺得比起隨州來,大不相同,他久聞墮淚碑及檀溪等古蹟之名,渴欲一觀,問明路徑,便向峴山走去。忽聞不遠處梵唱陣陣,鍾磬之聲不絕於耳,抬頭一看,隻見好大一個寺廟隱現,一帶紅牆圍繞,無數殿堂櫛比,心中一動,忖道:“咱如今投靠無著,前途渺茫,何不去禮拜神佛,一求明示?”遂移步下道,向寺院走去。那廟匾額上書著“大佛寺”三個金字,一條青石板路直通到寺前一個廣場,廣場上有幾個乞丐坐著乞討,擺了幾個賣香燭的攤子。匡胤下了馬,寄頓了行李,便向大雄寶殿行來。大殿前列四大天王塑像,天井中有個巨大的焚香燭的銅鼎,有數十級台階直伸上去,跨過極高的門坎,便見一尊高大的如來佛像,端坐蓮花寶座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低眉垂目,確是妙象莊嚴。匡胤肅然起敬。便焚香燭插了,叩下頭去。自有旁立的和尚,敲了幾下清磬。待叩罷站起身來,見香案上有副杯筊,便取在手中,默禱道:“信男趙匡胤,虔敬禮佛,還望佛祖垂佑。今向佛祖叩詢終身名位事,如若此生得為指揮使、觀察使,便賜聖筊!”——看官須知:這筊乃竹木所製,形似蚌殼,兩片合為一副,一擲之下,如二片皆仰或二片皆俯,則所求不遂;若是一仰一俯,則稱“聖筊”,所求必遂。趙匡胤一擲,二片皆仰。心中忖道:“莫非我將來職位不止於此?”拾將起來,又禱問道:“佛祖以為信男職位可至防禦使、團練使、刺史麽?”又復擲下,竟然二片皆俯。心中暗喜,便又祝道:“難道信男有福,乃可得為使、相麽?”使、相,指的是節度使、樞密使、宰相,這自是位極人臣了。誰知一擲之下,又非聖筊。匡胤目瞪口呆,心下一片冰涼,沉思半晌,禱念道:“然則佛祖以為匡胤將一生潦倒,一無所成麽?”狠命一擲,卻又作怪,仍然不是聖筊,匡胤一咬牙,祝道:“佛祖這也不許,那也不許,過了使相,便是皇帝了。難道信男這輩子有位登九五之份?”雙手皆顫,一閉眼擲下,噹噹兩聲落定,匡胤睜目一看,不但是一個聖筊,而且兩片竟然合在一起,比擺的還要整齊。隻聽那和尚連聲賀道:“施主大喜,小僧幾十年在此,從沒見聖筊竟有覆合者,這當真是大吉大利啊!”匡胤狂喜,頭目昏暈,一定神復向佛祖跪倒,恭恭敬敬叩了九個響頭,贊道:“承佛祖許我天子之位,信男果有一日登基,定當更光寶殿,再飾金身。”給了和尚五兩銀子。那和尚大喜,便陪同匡胤四下隨喜。看官聽了:那趙匡胤做了皇帝後,果然派了欽差前來修廣佛寺,以踐微時諾言,並酬佛恩;更宣天命。這是後話,就此表過不贅。
這佛寺確實甚大,除大雄寶殿外,還有觀音閣、羅漢堂、普賢殿、藏經閣、地藏堂等多處大殿,配房無數,收拾得很是齊楚。後園古木參天,花草遍地,匡胤看一處,贊一處,轉過一個月洞門,隻見四麵迴廊,一座假山。幾處噴泉噴珠濺玉,那迴廊四壁卻淋淋漓漓,題著許多遊客寫的詩詞。趙匡胤此時興致甚高,便仰麵逐次看去,見有的文字都寫得甚好,有的文字也隻平平。那第一道錄的是曹操的《蒿裏行》:白骨暴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
匡胤點頭道:“漢末天下大亂,酷似今日,此人錄此四句,自不是為了懷古,乃是傷今了!”再看第二首,也是錄的前人之作,乃是陳子昂的《感遇》,隻錄得兩句,道是:七雄方龍鬥,天下亂無君。
趙匡胤讀詩雖不多,但多少也讀過一些,陳子昂他是知道的,《感遇》也曾看過,其時並不覺得好。此刻讀了這兩句,忖道:“龍鬥,自是搶皇帝做了,原來唐初天下未定,陳子昂隻用十個字便道出了天下大亂的原因,真是個才子。”他讀出味道來,便不肯離去,往下讀去,卻是一首即興之作,題為《天涯淪落人醉後一哭》。文曰:爺耶,娘耶,於今安在?
第九回 襄陽漫遊 奇僧慷慨致千金(2)
妻耶,兒耶,於今安在?
逆旅孤燈,孑然一塊! 匡胤心中悽然,點頭道:“這不是詩,的確是哭!”停目良久,再移步前看,是一首五言絕句,寫道:故國五千裏,遼水復悠悠;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
看官須知,董宗本今日一托一拜,竟換得董遵晦日後長遠富貴,這董宗本的知人之明,實是大可敬佩的呢!
【注】 趙匡胤在隨州為董遵晦所辱事,見宋·司馬光《涑水紀聞》,亦見《宋史·董遵晦傳》、《續資治通鑑長編》。
第九回 襄陽漫遊 奇僧慷慨致千金(1)
話說趙匡胤離了隨州,急返京師,此時是七月中旬,天氣卻不算太熱,道上騎行,也不甚辛苦,他離家日久,怎不思念父母兄弟?然而二年多來數千裏跋涉,卻一事無成,心中有愧,於是走一步,懶一步。自隨州至襄陽隻一日馬程,他卻在次日未時,才進入襄陽城關。此前大量中原難民湧入襄陽避難,不敢相信時勢已靖,兀自在此地觀望逗留,是以襄陽人口繁多。襄陽扼漢水上流,乃中原入鄂之孔道,城堅地廣,未經兵災,是山南東道節度使駐紮之地,頗稱繁華。趙匡胤牽著白馬入城,東顧西盼,覺得比起隨州來,大不相同,他久聞墮淚碑及檀溪等古蹟之名,渴欲一觀,問明路徑,便向峴山走去。忽聞不遠處梵唱陣陣,鍾磬之聲不絕於耳,抬頭一看,隻見好大一個寺廟隱現,一帶紅牆圍繞,無數殿堂櫛比,心中一動,忖道:“咱如今投靠無著,前途渺茫,何不去禮拜神佛,一求明示?”遂移步下道,向寺院走去。那廟匾額上書著“大佛寺”三個金字,一條青石板路直通到寺前一個廣場,廣場上有幾個乞丐坐著乞討,擺了幾個賣香燭的攤子。匡胤下了馬,寄頓了行李,便向大雄寶殿行來。大殿前列四大天王塑像,天井中有個巨大的焚香燭的銅鼎,有數十級台階直伸上去,跨過極高的門坎,便見一尊高大的如來佛像,端坐蓮花寶座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低眉垂目,確是妙象莊嚴。匡胤肅然起敬。便焚香燭插了,叩下頭去。自有旁立的和尚,敲了幾下清磬。待叩罷站起身來,見香案上有副杯筊,便取在手中,默禱道:“信男趙匡胤,虔敬禮佛,還望佛祖垂佑。今向佛祖叩詢終身名位事,如若此生得為指揮使、觀察使,便賜聖筊!”——看官須知:這筊乃竹木所製,形似蚌殼,兩片合為一副,一擲之下,如二片皆仰或二片皆俯,則所求不遂;若是一仰一俯,則稱“聖筊”,所求必遂。趙匡胤一擲,二片皆仰。心中忖道:“莫非我將來職位不止於此?”拾將起來,又禱問道:“佛祖以為信男職位可至防禦使、團練使、刺史麽?”又復擲下,竟然二片皆俯。心中暗喜,便又祝道:“難道信男有福,乃可得為使、相麽?”使、相,指的是節度使、樞密使、宰相,這自是位極人臣了。誰知一擲之下,又非聖筊。匡胤目瞪口呆,心下一片冰涼,沉思半晌,禱念道:“然則佛祖以為匡胤將一生潦倒,一無所成麽?”狠命一擲,卻又作怪,仍然不是聖筊,匡胤一咬牙,祝道:“佛祖這也不許,那也不許,過了使相,便是皇帝了。難道信男這輩子有位登九五之份?”雙手皆顫,一閉眼擲下,噹噹兩聲落定,匡胤睜目一看,不但是一個聖筊,而且兩片竟然合在一起,比擺的還要整齊。隻聽那和尚連聲賀道:“施主大喜,小僧幾十年在此,從沒見聖筊竟有覆合者,這當真是大吉大利啊!”匡胤狂喜,頭目昏暈,一定神復向佛祖跪倒,恭恭敬敬叩了九個響頭,贊道:“承佛祖許我天子之位,信男果有一日登基,定當更光寶殿,再飾金身。”給了和尚五兩銀子。那和尚大喜,便陪同匡胤四下隨喜。看官聽了:那趙匡胤做了皇帝後,果然派了欽差前來修廣佛寺,以踐微時諾言,並酬佛恩;更宣天命。這是後話,就此表過不贅。
這佛寺確實甚大,除大雄寶殿外,還有觀音閣、羅漢堂、普賢殿、藏經閣、地藏堂等多處大殿,配房無數,收拾得很是齊楚。後園古木參天,花草遍地,匡胤看一處,贊一處,轉過一個月洞門,隻見四麵迴廊,一座假山。幾處噴泉噴珠濺玉,那迴廊四壁卻淋淋漓漓,題著許多遊客寫的詩詞。趙匡胤此時興致甚高,便仰麵逐次看去,見有的文字都寫得甚好,有的文字也隻平平。那第一道錄的是曹操的《蒿裏行》:白骨暴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
匡胤點頭道:“漢末天下大亂,酷似今日,此人錄此四句,自不是為了懷古,乃是傷今了!”再看第二首,也是錄的前人之作,乃是陳子昂的《感遇》,隻錄得兩句,道是:七雄方龍鬥,天下亂無君。
趙匡胤讀詩雖不多,但多少也讀過一些,陳子昂他是知道的,《感遇》也曾看過,其時並不覺得好。此刻讀了這兩句,忖道:“龍鬥,自是搶皇帝做了,原來唐初天下未定,陳子昂隻用十個字便道出了天下大亂的原因,真是個才子。”他讀出味道來,便不肯離去,往下讀去,卻是一首即興之作,題為《天涯淪落人醉後一哭》。文曰:爺耶,娘耶,於今安在?
第九回 襄陽漫遊 奇僧慷慨致千金(2)
妻耶,兒耶,於今安在?
逆旅孤燈,孑然一塊! 匡胤心中悽然,點頭道:“這不是詩,的確是哭!”停目良久,再移步前看,是一首五言絕句,寫道:故國五千裏,遼水復悠悠;每憤胡兵入,常為漢國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