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一個事實顯然是明確的:我們活在現代是多麽的幸運啊!


    今天,一個五十歲年紀的男人還能精力充沛、勤奮工作而且可能正處於事業巔峰的時候,如果他勤做運動,估計還能活三分之一世紀,也許會更長。一個同樣年齡的女人依舊美麗、性感和有魅力,她能讓自己晚點生孩子(絕對不會在十四歲時,就像古代的同齡羅馬女人那樣)或根本不生,她有望活得比男人更長。


    然而兩千年前,一個五十歲的人已經到達了生命終點。他會在數年內死去。而他的伴侶可能早就去了,有時甚至已經二十多年了……


    一個有意思的資料是涉及孩子們的。一項對埃爾科拉諾的遇難者的分析研究得出,那時孩子們(從零到十四歲)的數量占人口的30.1%:根據一份統計表中的一個舊的等級分類顯示,這與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居民相對應,而不再是“第三世界”國家,那裏的青少年常常超過40%。


    埃爾科拉諾的數據最終在提示另一個很有意思的方麵。有一個年齡段在遇難者中是少見的,即從十五歲到十九歲的青年。好比一座由各個年齡段組成的人口金字塔,到了一定程度突然變窄了。


    對於這個反常存在兩種可能的解釋:第一個比較符合實情,從身體方麵來看他們是十分敏捷的,他們大膽和獨立,因為還沒成家立室(或沒有自己的住所),那是能夠阻礙或減慢他們的逃生之計的。無疑,那是在噴發中最有可能逃生的一個年齡段的人。


    但是還有另一種解釋。金字塔的變窄與世界大戰後出現的,因突然死亡了許多有可能成為父母的男人和女人們而造成的出生率危機非常相似。那個繁衍的空缺總之就是一場發生在維蘇威地區的災難的“記憶”,大約在噴發前二十年。發生了什麽呢?


    不是戰爭,義大利的這個地區已經很多個世紀未見戰爭侵襲了。是另一個原因:噴發前十六年,公元62年發生過一場摧毀了龐貝、埃爾科拉諾和當地所有的別墅、莊園的大地震。不過我們將會更深入地講到它。


    總之,以必需的謹慎拿著這些得自各處噴發遇難者的統計數據,將其運用在今晨龐貝的街道上,我們能夠做出怎樣的推論?我們可以總括地說,我們碰上的人有1/3不滿十五歲,在十五歲和五十歲之間的幾乎是2/3。從我們身旁走過的人當中,超過五十歲的少於1/10。


    我們回到剛才我們行走的街道:從一所房子裏出來兩個你追我趕的孩子。他們像兩隻春天的蝴蝶在人行道上忽上忽下,一邊歡笑著。似乎什麽都擋不住活潑好動的他們。轉眼,他們消失在一個角落後麵,為我們揭開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


    “請問,您住哪兒?”——“羅馬式”的指引我們靠近兩個孩子消失的十字路口,麵前是一座雄偉的大拱門。它看上去像一個叉開雙腿跨在兩邊人行道上的巨人。它被鈣華和此刻吸收了一抹橙紅的白皚皚的大理石所覆蓋,我們分辨出頂端有一座騎著馬的男人雕像(可能是卡裏古拉)。拱門標誌著一條無形的界限。車輛不能去那邊。這意味著那是一條夜間也禁止通車的街道,所以,正如我們所料想的在一個獨占的居民區那樣,它始終是靜悄悄的。我們越過拱門,進入這個單獨的世界。


    低照的陽光還不能抵達石頭鋪就的街道。拱門和屋頂隻允許幾塊光斑通過。它們像一群廣場上的母鴿,慢慢地棲息在簷口、角落和窗台上。


    我們置身於一個別樣的龐貝,這裏的一切都是幹淨、整齊的。一些奴隸已經開始打掃朝向城裏這條漂亮街道的住宅前的人行道了。水從很多門口淌出來,是用於清洗大門處的馬賽克的。


    零星的店鋪和幾家“酒吧”都集中在馬路開頭一段,接下來便沒了蹤影,把空間都留給了一些豪華的和經過裝飾的大門。龐貝的高級居民區(今天稱作六區),清靜安謐,那裏聚集著城裏的貴族。


    兩個孩子成了我們的領路人。大約行至馬路的一半,他們在一個正方形的火山石噴泉處停住了,那張通常有水流溢出的雕刻的麵孔是墨丘利,戴著飾有傳統的翅膀的頭盔。街道給重新取名了,對啦——墨丘利路,不過名字是憑空想像、是現代杜撰的。


    同樣的還有城裏的其他街道,因為知道的古代名字隻有三個:梅迪亞那路、薩裏那路、龐貝亞那路。


    所以,根據這些路(斯塔比亞路或者斯塔比阿那路、諾拉路等等)的地理方位給它們起了現代名字。或者是根據挖掘過程中出土的一個細節,比如一座噴泉上的裝飾塑造的是一位神(墨丘利路,阿博恩當雜 [6] 路)。還有公共建築(劇院路)或家庭私宅(維迪胡同)也為命名提供了依據。


    我們隻知道兩座城門的名字:薩萊門(今天我們稱之為埃爾科拉諾門,它也通往神秘別墅)和武爾布拉那門(今天叫薩爾諾門)。可能,在龐貝的各居民區之間曾存在一種強烈的“鄉土觀念”。有點像現今錫耶納的居民區依然存在的那樣。它們曾是城市中的“小城”,那裏大家彼此熟悉並相互幫助,正如在今天的許多小鎮上仍然會發生的一樣。


    一如發掘現場前主任和龐貝的壁文專家安東尼· 瓦洛內所強調的,加入這些龐貝“大街”的名字裏的還有它們的居民們:薩裏那人 [7] 住在的埃爾科拉諾門附近,那時它叫薩裏那門,因為它顯然通向鹽場;武爾布拉那人住在從武爾布拉那門開始的住宅區;坎帕尼亞人靠近卡普阿門;佛仁色人在廣場區和佛仁色門(如今的瑪麗娜門)周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龐貝三日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意]阿爾貝托·安傑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意]阿爾貝托·安傑拉並收藏龐貝三日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