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持此想法的霍氏一族,自然輕視宣帝,但宣帝是嚐過霍氏一族從未體驗過的艱辛生活的人。
——這個小子!
霍家人因皇帝尚在弱冠之年而瞧不起他。實際上,嚐過諸多辛酸的宣帝,個性非常倔強。在他眼裏看來,過慣尊貴生活的霍家人根本不堪一擊。
宣帝等待著打出最後王牌的機會。
他已握有霍光夫人謀殺許皇後以及霍皇後謀殺皇太子未遂等事的證據。這是他準備於必要時打出的王牌。宣帝以悠然的態度等待這個日子的來臨。
實際上,內心恐慌的是霍氏一族。因為宣帝若隱若現地亮出了這張王牌。
——莫非謀殺許皇後之事被抓到把柄了!
不能了解確實情形,這對跋扈慣的霍氏一族來說,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事。
——這樣下去一定會每況愈下,與其到頭來被瓦解,不如現在豁出去造反,碰碰運氣吧!
霍氏一族遂有了狗急跳牆的想法。這時候他們當然沒有縝密計劃,何況宣帝派有間諜在霍氏一族內臥底,因此,他們的一舉一動,宣帝都了如指掌。
同族意識極強的他們,任何事都和與霍氏有血緣關係的太皇太後和皇後取得聯繫。這對宣帝來說,如同在他眼前搭起戲棚,演戲給他看。
霍氏一族的演出可謂漏洞百出。
“既然要幹,咱們就來個轟轟烈烈的吧!”
他們常常如此謀議。
——所謂的“轟轟烈烈”,乃是指將以霍禹為皇帝而言。為了如此,當然要把宣帝廢掉。
——是咱家擁立的皇帝,我們當然有權利將之廢掉!
他們的邏輯隻到這個程度,因此,計劃當然也非常粗糙。
當時,最貼近宣帝的人物是丞相巍相和前皇後之父親——平恩侯許廣漢。
——隻消把丞相和平恩侯除掉就行。
隻要有太皇太後的命令,斬除這兩個人是易如反掌的。之後將天子廢掉,改立霍禹,這樣,一切計劃算是圓滿達成。
廢劉氏之天子而改立霍氏之天子!
霍氏一族的計劃已到箭在弦上的階段了。
低估對方實力的計劃,一定會失敗。
霍氏一族連宣帝在他們周邊布有間諜之事都不知道。
他們的計劃是:
舉行宴會招待丞相和平恩侯。霍光之女婿範明友及鄧廣漢於席上以“奉太皇太後懿旨”為由,將二人斬殺。而後廢宣帝立霍禹……
這些情報早為宣帝所布置的間諜網獲得。
在霍光這麽一個銳不可當的力量庇護之下,向來諸事順遂的霍氏一族,根本無法與以“保護自己者除自己以外更無他人”為信條的宣帝為敵。
宣帝如同製伏嬰兒般地解決了跋扈已久的霍氏一族。
原來,宣帝把於民間認識的朋友張章派到一個叫張赦的人物身邊。張赦和李竟是摯友,而李竟的女兒是霍雲的妻子。
布置間諜網不是在霍家中樞,而是在其周邊——這是宣帝極為高妙的部署。
張赦是個小諸葛亮——這個風聲,宣帝尚在民間時就已聽說過。張赦的親密朋友中,有一個人與霍氏一族關係密切,因此,張赦很有可能受託為之策劃——宣帝做了這樣的判斷。
由於張章提出控告,張赦因而被逮捕。宣帝高明的一招是竟然下了如此命令:
即刻停止對張赦之偵訊。
宣帝當然沒有放過霍氏一族之意。他如此做,為的是要等待造反之事成為事實。
為了誅殺國之大老霍光的遺族,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
——霍光遺族理該被誅殺。
宣帝有必要使世人如此理解。
不久,霍雲被調為玄菟太守。這是今日的朝鮮地區,在當時來說是天涯海角之地,一旦被調往該處,不曉得什麽時候才能回來。因此,要在長安做的事情,非盡快著手不可。
霍氏族人開始陷於焦躁狀態。
焦躁會產生疏失。他們在行動上露出破綻了。
等待已久的宣帝確切抓住了這個破綻。
無法狡辯的鐵證遂展現在世人眼前。
霍禹遂以大逆之罪,被處腰斬之刑。
霍光夫人以及眾多女兒悉數被處極刑,斬首於市。
霍皇後被迫為族人之行為不檢點負起責任,後位被廢,並被移至昭台宮。她於十二年後再度被移至雲林館,後來在該處自殺。
到最後階段時,霍家人才曉得他們所擁立的皇帝是怎樣的一個人。
“現在,空氣變得清新多了。”
霍氏一族被肅清後,宣帝感慨地說。
壟斷朝廷的大派係一下子就煙消雲散。要是不做果斷措置,宣帝或許會永遠在霍氏之下成為傀儡吧?
實際上,留存宣帝心中的“庶民經驗”,是不會使他甘於成為別人之傀儡的。
於霍氏滅亡的這一年,宣帝拔擢地方長官中治績最好的北海太守朱邑為大司農。他如此做的用意在於實踐信賞必罰、適材適所之原則。
霍皇後被廢的第三年,宣帝決定新立皇後。
他這時寵愛的是華氏、張氏、衛氏等人,而她們都生有皇子或公主。
宣帝刻意選立沒有生小孩的王氏為後。選擇非其所愛的女人為皇後,這是封建君主的一種冷嚴表現。對君臨天下的人而言,有時候得採取迫不得已的手段。
——這個小子!
霍家人因皇帝尚在弱冠之年而瞧不起他。實際上,嚐過諸多辛酸的宣帝,個性非常倔強。在他眼裏看來,過慣尊貴生活的霍家人根本不堪一擊。
宣帝等待著打出最後王牌的機會。
他已握有霍光夫人謀殺許皇後以及霍皇後謀殺皇太子未遂等事的證據。這是他準備於必要時打出的王牌。宣帝以悠然的態度等待這個日子的來臨。
實際上,內心恐慌的是霍氏一族。因為宣帝若隱若現地亮出了這張王牌。
——莫非謀殺許皇後之事被抓到把柄了!
不能了解確實情形,這對跋扈慣的霍氏一族來說,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事。
——這樣下去一定會每況愈下,與其到頭來被瓦解,不如現在豁出去造反,碰碰運氣吧!
霍氏一族遂有了狗急跳牆的想法。這時候他們當然沒有縝密計劃,何況宣帝派有間諜在霍氏一族內臥底,因此,他們的一舉一動,宣帝都了如指掌。
同族意識極強的他們,任何事都和與霍氏有血緣關係的太皇太後和皇後取得聯繫。這對宣帝來說,如同在他眼前搭起戲棚,演戲給他看。
霍氏一族的演出可謂漏洞百出。
“既然要幹,咱們就來個轟轟烈烈的吧!”
他們常常如此謀議。
——所謂的“轟轟烈烈”,乃是指將以霍禹為皇帝而言。為了如此,當然要把宣帝廢掉。
——是咱家擁立的皇帝,我們當然有權利將之廢掉!
他們的邏輯隻到這個程度,因此,計劃當然也非常粗糙。
當時,最貼近宣帝的人物是丞相巍相和前皇後之父親——平恩侯許廣漢。
——隻消把丞相和平恩侯除掉就行。
隻要有太皇太後的命令,斬除這兩個人是易如反掌的。之後將天子廢掉,改立霍禹,這樣,一切計劃算是圓滿達成。
廢劉氏之天子而改立霍氏之天子!
霍氏一族的計劃已到箭在弦上的階段了。
低估對方實力的計劃,一定會失敗。
霍氏一族連宣帝在他們周邊布有間諜之事都不知道。
他們的計劃是:
舉行宴會招待丞相和平恩侯。霍光之女婿範明友及鄧廣漢於席上以“奉太皇太後懿旨”為由,將二人斬殺。而後廢宣帝立霍禹……
這些情報早為宣帝所布置的間諜網獲得。
在霍光這麽一個銳不可當的力量庇護之下,向來諸事順遂的霍氏一族,根本無法與以“保護自己者除自己以外更無他人”為信條的宣帝為敵。
宣帝如同製伏嬰兒般地解決了跋扈已久的霍氏一族。
原來,宣帝把於民間認識的朋友張章派到一個叫張赦的人物身邊。張赦和李竟是摯友,而李竟的女兒是霍雲的妻子。
布置間諜網不是在霍家中樞,而是在其周邊——這是宣帝極為高妙的部署。
張赦是個小諸葛亮——這個風聲,宣帝尚在民間時就已聽說過。張赦的親密朋友中,有一個人與霍氏一族關係密切,因此,張赦很有可能受託為之策劃——宣帝做了這樣的判斷。
由於張章提出控告,張赦因而被逮捕。宣帝高明的一招是竟然下了如此命令:
即刻停止對張赦之偵訊。
宣帝當然沒有放過霍氏一族之意。他如此做,為的是要等待造反之事成為事實。
為了誅殺國之大老霍光的遺族,必須要有充分的理由。
——霍光遺族理該被誅殺。
宣帝有必要使世人如此理解。
不久,霍雲被調為玄菟太守。這是今日的朝鮮地區,在當時來說是天涯海角之地,一旦被調往該處,不曉得什麽時候才能回來。因此,要在長安做的事情,非盡快著手不可。
霍氏族人開始陷於焦躁狀態。
焦躁會產生疏失。他們在行動上露出破綻了。
等待已久的宣帝確切抓住了這個破綻。
無法狡辯的鐵證遂展現在世人眼前。
霍禹遂以大逆之罪,被處腰斬之刑。
霍光夫人以及眾多女兒悉數被處極刑,斬首於市。
霍皇後被迫為族人之行為不檢點負起責任,後位被廢,並被移至昭台宮。她於十二年後再度被移至雲林館,後來在該處自殺。
到最後階段時,霍家人才曉得他們所擁立的皇帝是怎樣的一個人。
“現在,空氣變得清新多了。”
霍氏一族被肅清後,宣帝感慨地說。
壟斷朝廷的大派係一下子就煙消雲散。要是不做果斷措置,宣帝或許會永遠在霍氏之下成為傀儡吧?
實際上,留存宣帝心中的“庶民經驗”,是不會使他甘於成為別人之傀儡的。
於霍氏滅亡的這一年,宣帝拔擢地方長官中治績最好的北海太守朱邑為大司農。他如此做的用意在於實踐信賞必罰、適材適所之原則。
霍皇後被廢的第三年,宣帝決定新立皇後。
他這時寵愛的是華氏、張氏、衛氏等人,而她們都生有皇子或公主。
宣帝刻意選立沒有生小孩的王氏為後。選擇非其所愛的女人為皇後,這是封建君主的一種冷嚴表現。對君臨天下的人而言,有時候得採取迫不得已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