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讓我們購得一些二師城名馬。
使者進行交涉時,甚至運去與實物同等大小的純金馬像。
二師城名馬之交涉終歸於失敗。因為大宛早已抓住漢之弱點。
——名馬乃大宛國之國寶,豈有將己國國寶售予他國之理!
大宛官員挖苦地說。
——倘若交涉無法成立,漢皇帝將派大軍前來攻打。屆時,大宛這等小國將不堪一擊。
而大宛根本不理這一套。雖然漢之隊商以及使者偶爾會來,但一般在越過沙漠時,常因短缺糧食或飲水而半途損失人馬大半。更何況北方的匈奴隨時會出擊,因此,漢斷無可能派遣大軍。
——悉聽尊便,隨時攻打過來吧!
大宛官員以訕笑口吻說。
漢使者激怒之餘,將運來的金馬像用鐵錘敲碎了。
事情到這個地步,已變成情緒問題。大宛方麵認為不能放過出言不遜的漢使者,於是向屬國之一的鬱成國命令:阻攔漢使者團於歸途,將其人員殺害,並且奪其財物!
鬱成國果然依令行事。
皇帝使節被殺!
接到報告的武帝勃然大怒。如此被挑釁,豈有不報復之理!
曾經以使者身份到過大宛,對該地情形極為熟悉的姚定漢奏言道:“大宛兵力甚為微弱,派三千精兵已足夠。”
“三千就夠嗎?”武帝頷首道。
前年,樓蘭國對漢使者有所妨害時,趙破奴將軍曾經率領七百輕騎大破樓蘭,並且俘獲其國王。
樓蘭乃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是所謂的沙漠綠洲都市國家,情形與大宛大致相似。雖然大宛略較樓蘭為大,但隻是距離遠了一些,兵力應該同樣不強。
對,利用這個機會讓李夫人的哥哥立功吧!武帝想到這一點。
李廣利遂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官,並且以討伐之地大宛二師城之地名,授予“二師將軍”稱號。
他率領的是屬國都尉之下的六千騎兵以及諸國不良少年數萬人。“派三千精兵就已足夠”的遠征,卻動員如此大軍,這個戰爭當然必勝無疑。所以武帝才用已故愛人的哥哥為這場戰爭的主將。
這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事。
李廣利率領的遠征軍於敦煌集結,然後由該地出發。敦煌之地名出現於歷史上,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遠征軍經過鹽水,往西前進。沙漠多鹹湖,或許因而有此名。這樣的水不能供作飲用。
途中處處可見沙漠綠洲國家,遠征軍每到一地就徵收糧食。對方若不乖乖提供糧食,便立即揮兵攻打。不過,於攻打數日後仍無法攻陷,就放棄作戰,繼續前進。就是這般吊兒郎當式的進軍。
終於抵達大宛國,並開始攻打在其東方的鬱成。殺害漢使者的是奉了大宛之命的鬱成國王。但鬱成出乎預料地強韌。而且李廣利毫無軍事才能和指導能力。結果,這支部隊反而被鬱成軍隊打得狼狽而逃。
李廣利向皇帝上書道:路遠食乏,士卒不以交戰為患,卻以飢餓為憂。此外更因兵員不多,甚難攻陷大宛。尚盼停止作戰計劃,準予退兵。
武帝閱畢大為震怒。這是給他立功機會,而他卻恬不知恥地說要退兵,這像話嗎!
武帝於是下令:逃亡越過玉門關者格殺勿論!
震懾不已的二師將軍李廣利,隻好將部隊停留於敦煌。但由鬱成退卻到此地的兵員數隻有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二。李廣利是根本無法與衛青或霍去病相提並論的凡庸之將。
勅令不得回玉門關以東之地,李廣利非繼續作戰不可。他遂在敦煌停留一年時光,準備再次作戰。
大宛並不如匈奴那樣地強悍,而漢朝準備的攻擊態勢浩大得令人瞠目。他們赦免囚犯,也把地痞流氓之類送到敦煌,人員達六萬之多。而且,這隻是兵員人數,從卒以及夫役尚未包括在內。搬運輜重動用了十萬頭牛和三萬匹馬,此外更有數萬頭騾馬、驢馬以及駱駝等。
漢軍第二次遠征大宛,以切斷敵人水源之手法奏效。大宛城內無井,飲用水由城外引進。漢軍搗毀水源,並使水路改道。
大宛被漢軍包圍達四十日之久,加上水源斷絕,而陷入絕境。
——我們之所以遭受這麽大的苦難,完全在於國王不將良馬售給漢之使節,甚至將之殺害。如果我們呈獻國王首級,並且提供良馬,漢軍一定會停止作戰吧?
大宛長老遂殺害國王,向漢軍表示降服。
二師將軍李廣利將過去優遇漢使的一個名叫昧蔡的大宛貴族,立為大宛王,得名馬數十頭及中馬三千頭凱旋。
成為戰爭直接原因的殺害漢使一事,乃是大宛屬國鬱成王所為。漢軍當然派兵攻打鬱成,鬱成王畏懼而逃至康居。
這件事情倒使康居感到為難,漢之遠征軍勢如破竹,為了庇護鬱成王而被攻打,這是劃不來的。因此,康居將逃亡前來的鬱成王捆綁,送到二師將軍處。鬱成王被斬。
如此敘述,二師將軍的遠征看來好像戰果輝煌。實際上,回到敦煌接受點名的遠征軍,顯示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數字。
凱旋的兵員數隻剩一萬多名。
遠征軍在大宛國首都貴山城所做的事情,隻有包圍和切斷水路而已,根本沒有正式交戰。況且由敦煌出發時,攜帶的糧食非常豐富。
使者進行交涉時,甚至運去與實物同等大小的純金馬像。
二師城名馬之交涉終歸於失敗。因為大宛早已抓住漢之弱點。
——名馬乃大宛國之國寶,豈有將己國國寶售予他國之理!
大宛官員挖苦地說。
——倘若交涉無法成立,漢皇帝將派大軍前來攻打。屆時,大宛這等小國將不堪一擊。
而大宛根本不理這一套。雖然漢之隊商以及使者偶爾會來,但一般在越過沙漠時,常因短缺糧食或飲水而半途損失人馬大半。更何況北方的匈奴隨時會出擊,因此,漢斷無可能派遣大軍。
——悉聽尊便,隨時攻打過來吧!
大宛官員以訕笑口吻說。
漢使者激怒之餘,將運來的金馬像用鐵錘敲碎了。
事情到這個地步,已變成情緒問題。大宛方麵認為不能放過出言不遜的漢使者,於是向屬國之一的鬱成國命令:阻攔漢使者團於歸途,將其人員殺害,並且奪其財物!
鬱成國果然依令行事。
皇帝使節被殺!
接到報告的武帝勃然大怒。如此被挑釁,豈有不報復之理!
曾經以使者身份到過大宛,對該地情形極為熟悉的姚定漢奏言道:“大宛兵力甚為微弱,派三千精兵已足夠。”
“三千就夠嗎?”武帝頷首道。
前年,樓蘭國對漢使者有所妨害時,趙破奴將軍曾經率領七百輕騎大破樓蘭,並且俘獲其國王。
樓蘭乃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是所謂的沙漠綠洲都市國家,情形與大宛大致相似。雖然大宛略較樓蘭為大,但隻是距離遠了一些,兵力應該同樣不強。
對,利用這個機會讓李夫人的哥哥立功吧!武帝想到這一點。
李廣利遂被任命為遠征軍總司令官,並且以討伐之地大宛二師城之地名,授予“二師將軍”稱號。
他率領的是屬國都尉之下的六千騎兵以及諸國不良少年數萬人。“派三千精兵就已足夠”的遠征,卻動員如此大軍,這個戰爭當然必勝無疑。所以武帝才用已故愛人的哥哥為這場戰爭的主將。
這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之事。
李廣利率領的遠征軍於敦煌集結,然後由該地出發。敦煌之地名出現於歷史上,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遠征軍經過鹽水,往西前進。沙漠多鹹湖,或許因而有此名。這樣的水不能供作飲用。
途中處處可見沙漠綠洲國家,遠征軍每到一地就徵收糧食。對方若不乖乖提供糧食,便立即揮兵攻打。不過,於攻打數日後仍無法攻陷,就放棄作戰,繼續前進。就是這般吊兒郎當式的進軍。
終於抵達大宛國,並開始攻打在其東方的鬱成。殺害漢使者的是奉了大宛之命的鬱成國王。但鬱成出乎預料地強韌。而且李廣利毫無軍事才能和指導能力。結果,這支部隊反而被鬱成軍隊打得狼狽而逃。
李廣利向皇帝上書道:路遠食乏,士卒不以交戰為患,卻以飢餓為憂。此外更因兵員不多,甚難攻陷大宛。尚盼停止作戰計劃,準予退兵。
武帝閱畢大為震怒。這是給他立功機會,而他卻恬不知恥地說要退兵,這像話嗎!
武帝於是下令:逃亡越過玉門關者格殺勿論!
震懾不已的二師將軍李廣利,隻好將部隊停留於敦煌。但由鬱成退卻到此地的兵員數隻有總人數的十分之一二。李廣利是根本無法與衛青或霍去病相提並論的凡庸之將。
勅令不得回玉門關以東之地,李廣利非繼續作戰不可。他遂在敦煌停留一年時光,準備再次作戰。
大宛並不如匈奴那樣地強悍,而漢朝準備的攻擊態勢浩大得令人瞠目。他們赦免囚犯,也把地痞流氓之類送到敦煌,人員達六萬之多。而且,這隻是兵員人數,從卒以及夫役尚未包括在內。搬運輜重動用了十萬頭牛和三萬匹馬,此外更有數萬頭騾馬、驢馬以及駱駝等。
漢軍第二次遠征大宛,以切斷敵人水源之手法奏效。大宛城內無井,飲用水由城外引進。漢軍搗毀水源,並使水路改道。
大宛被漢軍包圍達四十日之久,加上水源斷絕,而陷入絕境。
——我們之所以遭受這麽大的苦難,完全在於國王不將良馬售給漢之使節,甚至將之殺害。如果我們呈獻國王首級,並且提供良馬,漢軍一定會停止作戰吧?
大宛長老遂殺害國王,向漢軍表示降服。
二師將軍李廣利將過去優遇漢使的一個名叫昧蔡的大宛貴族,立為大宛王,得名馬數十頭及中馬三千頭凱旋。
成為戰爭直接原因的殺害漢使一事,乃是大宛屬國鬱成王所為。漢軍當然派兵攻打鬱成,鬱成王畏懼而逃至康居。
這件事情倒使康居感到為難,漢之遠征軍勢如破竹,為了庇護鬱成王而被攻打,這是劃不來的。因此,康居將逃亡前來的鬱成王捆綁,送到二師將軍處。鬱成王被斬。
如此敘述,二師將軍的遠征看來好像戰果輝煌。實際上,回到敦煌接受點名的遠征軍,顯示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數字。
凱旋的兵員數隻剩一萬多名。
遠征軍在大宛國首都貴山城所做的事情,隻有包圍和切斷水路而已,根本沒有正式交戰。況且由敦煌出發時,攜帶的糧食非常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