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給這位醫生黃金五十斤,讓他回去。
看到呂後哭泣不已的樣子時,劉邦笑道:“什麽事情讓你傷心呢?朕死後有盈這個繼承者,而盈不是也有蕭何這麽一位可以倚重的輔佐人嗎?”
“可是,蕭相國已經年邁,倘若蕭相國去世,又該如何是好呢?”
“有曹參可以接替他呀!”
蕭何和曹參都是沛縣出身的人。
“曹參同樣不年輕,一旦他也不在,該如何是好呢?”呂後問道。
“可以起用王陵。雖然這個人有點愚直,但有個好幫手應該就不會有問題。這個幫手以陳平最為理想。陳平的智力確實出眾,但他一個人無法挑起這個大任。周勃是個粗魯軍人,但任命他為太尉(國防部長),劉氏的天下一定會安泰的。”
“那在王陵、陳平、周勃這些人之後呢?”
呂後再問時,劉邦露出厭煩表情,閉起眼睛回答:“那個時候的事情,你大概可以不用管了吧?”
到那個時候,你這個老太婆應該早已翹辮子了,你這個貪心的女人想活多久呢?
倘若不是在病榻上,劉邦大概會如此回答吧?
第三十七章 後宮殘虐
呂後問起何人可以委重後事時,病榻上的劉邦之所以未提及張良,是這時候的張良已在“避穀”的緣故。劉邦取得天下後,張良以自己的職誌已完遂為理由,請求從此引退。他當時說的話是:望棄人間之事,但求赤鬆子一遊。
赤鬆子是太古時代的仙人,而要成為仙人,第一個規定是絕不可食五穀,這叫做“避穀”。因此,對一個有意棄世的人,當然不能讓他擔任政事。
想要成為仙人,必須服用仙藥,也就是所謂的仙丹。而服用仙丹之前,必先清掃胃腸。清掃胃腸的先決條件是禁食穀類。然而,不吃穀類,吃什麽呢?
吞氣絕穀。
這是稱為仙術教科書的《抱樸子》中的一句話。就是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
一種說法是:張良所以求仙,是為了保身。
取得天下後,劉邦逐一肅清功臣。被肅清的有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黥布等,此外,連兒時好友盧綰都成為被討伐的對象,更勅命要處斬這批討伐軍的司令官樊噲。預見這一切狀況的張良,當然盡可能迴避以免見疑於皇上。對皇帝而言,一個棄世的人自然是最沒有威脅的。
天下統一後,張良對劉邦來說,隻是他敘述舊事的對象而已。談到之外的事情,尤其是與政治有關的問題時,張良都以“這件事情與我無關”為擋箭牌而三緘其口。
張良因而得免於成為肅清對象。
劉邦死於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甲辰日這一天。
因皇帝之死樊噲得以保住一命。被免除討伐盧綰軍司令官職務、原本應在軍中就地處斬的他,由於陳平決定將他送回長安接受處置,所以被五花大綁,利用囚車押解回京。繼位皇帝不是戚夫人之子如意,而是呂後的獨子盈。盈正是樊噲妻子胞姐的兒子,他們之間有親戚關係,因此,樊噲再也沒有被斬之虞。
另一方麵,因皇帝之死而希望完全幻滅的是盧綰。
“說明後,一定會得到饒恕才對……”原本認為若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劉邦辯明,一定會得到饒恕的他,這下子誠可謂投訴無門了。如此一來,他的造反汙名,不是永遠沒有洗雪的機會嗎?
在長城附近觀望的他,接到皇帝去世的消息時,就體認到自己已無希望,於是立刻亡命匈奴,匈奴給了他“東胡盧王”的名位。
在冒頓單於統治之下,新興氣象蓬勃的匈奴,由於急需各方麵人才,所以格外優遇由漢亡命前來的人。韓王信也投靠匈奴,成為匈奴將軍,後來與漢的柴將軍交戰中敗死。
盧綰約一年後在匈奴病死。他的孫子和韓王信的孫子後來都再度向漢歸降,被封為侯。
呂後遵照丈夫的遺言,委託相國蕭何負責國政。而她最感謝的是,教授她利用四位在野賢老的計策、使太子盈得以確立地位的張良。她於是要求張良不要再“避穀”。
“人生短暫,何必這樣受苦呢?你不要再勉強自己避穀吧!”
但張良還是堅決表示不願從政。
“臣健康情形不佳,尚請皇後準予靜養。”
既然以健康不佳為理由,呂後自然無法強其所難。於是改以審食其為她商量的對象。向來擔任肅清功臣任務的此人,準備採用同樣的方針。
——為了使年少、軟弱的新帝地位穩固,最好的方法莫如將擁有重兵的將軍全都殺盡!
他提出的建議可謂激烈至極。呂後由於愛子心切,遂同意採取這個手段。
但聽到此事的酈商,立刻找審食其,並以無比嚴厲的態度詰問他:
“你是不是存心要使漢朝滅亡!你是否對漢有怨?周勃將軍正擁二十萬大軍於燕地,灌嬰將軍則以十萬兵力守著滎陽。聽到諸將被誅殺的消息時,你想他們不會率領大軍大舉攻入關中嗎?漢帝國不是要因此而滅亡嗎?”
審食其聽後,覺得酈商所言甚是,於是立即入宮向呂後進言此項方針必須作廢。
無賴出身的劉邦之所以能成功地糾合眾人,最後取得天下,完全是因為呂氏一族在背後支援的結果——呂後堅信如此。然而,劉邦取得天下依靠呂氏是事實,不過,也不能說是完全仰賴呂氏一族的力量。最大的原因應該在於群臣的功勞,尤其是劉邦的領導有方。而呂後卻認為自己一族的貢獻最大。
看到呂後哭泣不已的樣子時,劉邦笑道:“什麽事情讓你傷心呢?朕死後有盈這個繼承者,而盈不是也有蕭何這麽一位可以倚重的輔佐人嗎?”
“可是,蕭相國已經年邁,倘若蕭相國去世,又該如何是好呢?”
“有曹參可以接替他呀!”
蕭何和曹參都是沛縣出身的人。
“曹參同樣不年輕,一旦他也不在,該如何是好呢?”呂後問道。
“可以起用王陵。雖然這個人有點愚直,但有個好幫手應該就不會有問題。這個幫手以陳平最為理想。陳平的智力確實出眾,但他一個人無法挑起這個大任。周勃是個粗魯軍人,但任命他為太尉(國防部長),劉氏的天下一定會安泰的。”
“那在王陵、陳平、周勃這些人之後呢?”
呂後再問時,劉邦露出厭煩表情,閉起眼睛回答:“那個時候的事情,你大概可以不用管了吧?”
到那個時候,你這個老太婆應該早已翹辮子了,你這個貪心的女人想活多久呢?
倘若不是在病榻上,劉邦大概會如此回答吧?
第三十七章 後宮殘虐
呂後問起何人可以委重後事時,病榻上的劉邦之所以未提及張良,是這時候的張良已在“避穀”的緣故。劉邦取得天下後,張良以自己的職誌已完遂為理由,請求從此引退。他當時說的話是:望棄人間之事,但求赤鬆子一遊。
赤鬆子是太古時代的仙人,而要成為仙人,第一個規定是絕不可食五穀,這叫做“避穀”。因此,對一個有意棄世的人,當然不能讓他擔任政事。
想要成為仙人,必須服用仙藥,也就是所謂的仙丹。而服用仙丹之前,必先清掃胃腸。清掃胃腸的先決條件是禁食穀類。然而,不吃穀類,吃什麽呢?
吞氣絕穀。
這是稱為仙術教科書的《抱樸子》中的一句話。就是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
一種說法是:張良所以求仙,是為了保身。
取得天下後,劉邦逐一肅清功臣。被肅清的有韓信、臧荼、韓王信、彭越、黥布等,此外,連兒時好友盧綰都成為被討伐的對象,更勅命要處斬這批討伐軍的司令官樊噲。預見這一切狀況的張良,當然盡可能迴避以免見疑於皇上。對皇帝而言,一個棄世的人自然是最沒有威脅的。
天下統一後,張良對劉邦來說,隻是他敘述舊事的對象而已。談到之外的事情,尤其是與政治有關的問題時,張良都以“這件事情與我無關”為擋箭牌而三緘其口。
張良因而得免於成為肅清對象。
劉邦死於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甲辰日這一天。
因皇帝之死樊噲得以保住一命。被免除討伐盧綰軍司令官職務、原本應在軍中就地處斬的他,由於陳平決定將他送回長安接受處置,所以被五花大綁,利用囚車押解回京。繼位皇帝不是戚夫人之子如意,而是呂後的獨子盈。盈正是樊噲妻子胞姐的兒子,他們之間有親戚關係,因此,樊噲再也沒有被斬之虞。
另一方麵,因皇帝之死而希望完全幻滅的是盧綰。
“說明後,一定會得到饒恕才對……”原本認為若對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劉邦辯明,一定會得到饒恕的他,這下子誠可謂投訴無門了。如此一來,他的造反汙名,不是永遠沒有洗雪的機會嗎?
在長城附近觀望的他,接到皇帝去世的消息時,就體認到自己已無希望,於是立刻亡命匈奴,匈奴給了他“東胡盧王”的名位。
在冒頓單於統治之下,新興氣象蓬勃的匈奴,由於急需各方麵人才,所以格外優遇由漢亡命前來的人。韓王信也投靠匈奴,成為匈奴將軍,後來與漢的柴將軍交戰中敗死。
盧綰約一年後在匈奴病死。他的孫子和韓王信的孫子後來都再度向漢歸降,被封為侯。
呂後遵照丈夫的遺言,委託相國蕭何負責國政。而她最感謝的是,教授她利用四位在野賢老的計策、使太子盈得以確立地位的張良。她於是要求張良不要再“避穀”。
“人生短暫,何必這樣受苦呢?你不要再勉強自己避穀吧!”
但張良還是堅決表示不願從政。
“臣健康情形不佳,尚請皇後準予靜養。”
既然以健康不佳為理由,呂後自然無法強其所難。於是改以審食其為她商量的對象。向來擔任肅清功臣任務的此人,準備採用同樣的方針。
——為了使年少、軟弱的新帝地位穩固,最好的方法莫如將擁有重兵的將軍全都殺盡!
他提出的建議可謂激烈至極。呂後由於愛子心切,遂同意採取這個手段。
但聽到此事的酈商,立刻找審食其,並以無比嚴厲的態度詰問他:
“你是不是存心要使漢朝滅亡!你是否對漢有怨?周勃將軍正擁二十萬大軍於燕地,灌嬰將軍則以十萬兵力守著滎陽。聽到諸將被誅殺的消息時,你想他們不會率領大軍大舉攻入關中嗎?漢帝國不是要因此而滅亡嗎?”
審食其聽後,覺得酈商所言甚是,於是立即入宮向呂後進言此項方針必須作廢。
無賴出身的劉邦之所以能成功地糾合眾人,最後取得天下,完全是因為呂氏一族在背後支援的結果——呂後堅信如此。然而,劉邦取得天下依靠呂氏是事實,不過,也不能說是完全仰賴呂氏一族的力量。最大的原因應該在於群臣的功勞,尤其是劉邦的領導有方。而呂後卻認為自己一族的貢獻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