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漢軍的先鋒是韓信軍團,左翼則為其部將孔熙,右翼是費侯陳賀將軍。
劉邦跟在韓信後麵進軍。劉邦主力的後方是周勃和柴武之部隊。
劉邦委託韓信指揮三十萬大軍。這一點充分顯示劉邦器量之大。而欣然接受的韓信,在指揮上當然格外用心。
漢軍重重包圍垓下。
城內軍糧並不豐富。士氣甚為低落,逃兵與日俱增。
韓信從會合於垓下的諸軍中找出來自楚國的人,讓他們教導一般士兵學習楚國地方民謠,組織楚歌合唱團。
這就是有名的“四麵楚歌”。
被包圍的軍隊,最期望的是援軍來到,其次是希望在突圍後有可以逃避的基地。如此,軍兵才熬得過在重圍之下的艱苦日子。
而他們卻聽到從敵軍陣營裏傳出自己故鄉的歌謠。莫非前來救援的楚國壯丁,全部降服並被納入漢軍?倘若如此,那救援軍就絕對不可能來到,而突圍也沒有可以逃往的基地,楚國領土好像已經全被占領……在這個狀況之下,士氣日益低落是可以料到的。
韓信就是為此才讓士兵合唱楚歌。這樣的心理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
——背水之陣。
這個有名戰法也是韓信的一次心理作戰。
韓信未自立之前,曾以漢之大將身份攻打趙,此乃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之事。他使一萬士兵背對河流布陣。趙軍首腦睹狀,大笑其愚。
背水陣為絕地。向阪陣為廢軍。
這是當時有誌於兵法之人必讀的《尉繚子·天官篇》中的一段。
《尉繚子》據說由三十一篇構成,有人則持二十四篇之說,然兩者皆以《天官篇》為始。也就是說,凡是翻閱此書的人一定會讀到這一段。布陣時背水以及麵向坡道乃是至愚之舉,這是稍涉軍事者的必備知識。
而韓信卻偏偏做如此不合常理的布陣。之所以如此,理由在於這不是自己訓練出來的軍隊,因此故意採取無法退卻的布陣,逼使他們拚死奮戰到底。結果,這批士兵果然勇猛奮戰,大破趙軍。戰鬥結束後,韓信對幕僚解釋:
因為那些都是沒有受過訓練、臨時組編的民間部隊,所以隻有置之死地,才能逼迫他們,抵死奮戰。要是置於生地,他們一定全都逃光吧?
包圍垓下時的“四麵楚歌”,同樣是唯有韓信才會想到的心理作戰。
中國民謠中,屬於北方的一般以敘事、內容簡潔者居多,南方則以抒情、纏綿悱惻者為主。南方楚國之民謠素來極為哀怨,而在這個時候,這些哀怨曲調的效果尤大。屈原所做的楚辭也被改編為民謠。
這韻律極其哀切,拖長的語尾由於是以顫抖之聲唱出,所以格外扣人心弦:
即使在鑼鼓聲中
帶我到天上華麗的宮殿
但俯瞰故鄉時
我的隨從麵有戚色
我的馬匹因懷鄉而嘶鳴不前
此時的我,心如刀割
……
這是改寫屈原《離騷》的楚地民謠。合唱時的音韻更是淒切至極。
聽完四麵楚歌後,項羽無限喟嘆:“唉,我的楚地好像已全被漢占領了……由剛才的合唱看來,漢軍之中似有不少楚兵……”
倔強如項羽者,聽了故鄉之歌後,心情一下子崩潰了。包圍的敵軍越來越多。趕著投靠漢軍的地方雜牌軍隊競相聚集到垓下。其中一些甚至是臨時招募的民間農夫,裝出軍人模樣,企圖於日後被列入功臣名錄。
與之相較,被包圍的楚軍逃兵現象如傳染病般蔓延,兵力日減。過去吝於論功行賞的項羽,絕少有因對其感恩而願意生死與共的家臣。
“剩下的士兵恐怕一千都不到吧?”
甚至到這個時候,項羽都不想依賴部下。他認為千騎壯士的力量還不如自己一人。
“我們來舉辦一次最後的酒宴吧!”三更半夜起來的項羽,叫醒幕僚,準備酒宴。
聽了楚歌合唱以來,項羽已患上失眠症,不僅他一人如此,全軍都變得神經過敏。這是韓信作戰上的勝利。
“把騅牽過來!”項羽如此命令。“騅”是他的愛馬之名。這是一匹菊花青的馬,能日行千裏。項羽命人牽出這匹馬,表示他要出陣,這一點,家臣都很明白。
“是的,我們也會準備出陣。”
家臣退下去。
項羽在帳幕裏拿起酒杯,虞姬為他斟酒。虞姬知道這是和他生死離別的時刻。
“自從出兵以來,你一直都在我的身邊……”一口喝幹酒後,項羽道。
“是的,都八年了。”虞姬回答後又斟酒。
八年是前後籠統的算法。項羽之叔項梁舉兵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依秦歷算是一年的最後一月。舉兵以來的真正歲月,實際上隻有六年四個月左右。
“時間過得真快……”項羽有些感傷地說。
“報告大王,騅牽來了。”家臣從帳幕外報告。
“就係在那裏吧!”項羽邊說邊走出帳幕外。
情緒正處高昂狀態之下的他,於是以慷慨之氣賦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劉邦跟在韓信後麵進軍。劉邦主力的後方是周勃和柴武之部隊。
劉邦委託韓信指揮三十萬大軍。這一點充分顯示劉邦器量之大。而欣然接受的韓信,在指揮上當然格外用心。
漢軍重重包圍垓下。
城內軍糧並不豐富。士氣甚為低落,逃兵與日俱增。
韓信從會合於垓下的諸軍中找出來自楚國的人,讓他們教導一般士兵學習楚國地方民謠,組織楚歌合唱團。
這就是有名的“四麵楚歌”。
被包圍的軍隊,最期望的是援軍來到,其次是希望在突圍後有可以逃避的基地。如此,軍兵才熬得過在重圍之下的艱苦日子。
而他們卻聽到從敵軍陣營裏傳出自己故鄉的歌謠。莫非前來救援的楚國壯丁,全部降服並被納入漢軍?倘若如此,那救援軍就絕對不可能來到,而突圍也沒有可以逃往的基地,楚國領土好像已經全被占領……在這個狀況之下,士氣日益低落是可以料到的。
韓信就是為此才讓士兵合唱楚歌。這樣的心理作戰是他的拿手好戲。
——背水之陣。
這個有名戰法也是韓信的一次心理作戰。
韓信未自立之前,曾以漢之大將身份攻打趙,此乃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之事。他使一萬士兵背對河流布陣。趙軍首腦睹狀,大笑其愚。
背水陣為絕地。向阪陣為廢軍。
這是當時有誌於兵法之人必讀的《尉繚子·天官篇》中的一段。
《尉繚子》據說由三十一篇構成,有人則持二十四篇之說,然兩者皆以《天官篇》為始。也就是說,凡是翻閱此書的人一定會讀到這一段。布陣時背水以及麵向坡道乃是至愚之舉,這是稍涉軍事者的必備知識。
而韓信卻偏偏做如此不合常理的布陣。之所以如此,理由在於這不是自己訓練出來的軍隊,因此故意採取無法退卻的布陣,逼使他們拚死奮戰到底。結果,這批士兵果然勇猛奮戰,大破趙軍。戰鬥結束後,韓信對幕僚解釋:
因為那些都是沒有受過訓練、臨時組編的民間部隊,所以隻有置之死地,才能逼迫他們,抵死奮戰。要是置於生地,他們一定全都逃光吧?
包圍垓下時的“四麵楚歌”,同樣是唯有韓信才會想到的心理作戰。
中國民謠中,屬於北方的一般以敘事、內容簡潔者居多,南方則以抒情、纏綿悱惻者為主。南方楚國之民謠素來極為哀怨,而在這個時候,這些哀怨曲調的效果尤大。屈原所做的楚辭也被改編為民謠。
這韻律極其哀切,拖長的語尾由於是以顫抖之聲唱出,所以格外扣人心弦:
即使在鑼鼓聲中
帶我到天上華麗的宮殿
但俯瞰故鄉時
我的隨從麵有戚色
我的馬匹因懷鄉而嘶鳴不前
此時的我,心如刀割
……
這是改寫屈原《離騷》的楚地民謠。合唱時的音韻更是淒切至極。
聽完四麵楚歌後,項羽無限喟嘆:“唉,我的楚地好像已全被漢占領了……由剛才的合唱看來,漢軍之中似有不少楚兵……”
倔強如項羽者,聽了故鄉之歌後,心情一下子崩潰了。包圍的敵軍越來越多。趕著投靠漢軍的地方雜牌軍隊競相聚集到垓下。其中一些甚至是臨時招募的民間農夫,裝出軍人模樣,企圖於日後被列入功臣名錄。
與之相較,被包圍的楚軍逃兵現象如傳染病般蔓延,兵力日減。過去吝於論功行賞的項羽,絕少有因對其感恩而願意生死與共的家臣。
“剩下的士兵恐怕一千都不到吧?”
甚至到這個時候,項羽都不想依賴部下。他認為千騎壯士的力量還不如自己一人。
“我們來舉辦一次最後的酒宴吧!”三更半夜起來的項羽,叫醒幕僚,準備酒宴。
聽了楚歌合唱以來,項羽已患上失眠症,不僅他一人如此,全軍都變得神經過敏。這是韓信作戰上的勝利。
“把騅牽過來!”項羽如此命令。“騅”是他的愛馬之名。這是一匹菊花青的馬,能日行千裏。項羽命人牽出這匹馬,表示他要出陣,這一點,家臣都很明白。
“是的,我們也會準備出陣。”
家臣退下去。
項羽在帳幕裏拿起酒杯,虞姬為他斟酒。虞姬知道這是和他生死離別的時刻。
“自從出兵以來,你一直都在我的身邊……”一口喝幹酒後,項羽道。
“是的,都八年了。”虞姬回答後又斟酒。
八年是前後籠統的算法。項羽之叔項梁舉兵是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依秦歷算是一年的最後一月。舉兵以來的真正歲月,實際上隻有六年四個月左右。
“時間過得真快……”項羽有些感傷地說。
“報告大王,騅牽來了。”家臣從帳幕外報告。
“就係在那裏吧!”項羽邊說邊走出帳幕外。
情緒正處高昂狀態之下的他,於是以慷慨之氣賦詩: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