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頁
帝國的軟肋:大漢王朝四百年 作者:[日]陳舜臣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此話當真?”
“回稟大王,是千真萬確的。據說楚霸王命令臨江王,在江南之地將之殺害。這件事情,江南、江東無人不知……小民前來稟報此事,為的是請示大王今後該採取何種措置。”
“喔……”劉邦回頭望著張良。
“義帝是主君,大王必須袒而大哭,這是規矩。”張良低聲道。
天子崩殂時,臣屬必須裸露而大哭。野人劉邦不懂這樣的規矩,但對出生於韓國宰相家族且博聞強記的張良而言,如何服天子之喪乃是常識。
劉邦當場裸露上身,伏地痛哭。張良以及諸臣都向他看齊。
“小民現在知道該如何做了。小民這就趕回,叫鄉民服喪……”
三老董公為了告訴鄉民,急遽辭去。
和張良獨處時,劉邦道:“等待已久的時機終於到了。”
這是指與楚霸王正麵對決的時候。這個時機遲早會來,而得知義帝已死的現在,應該是絕佳機會。
“為時尚早。”張良靜靜地回答。
“為什麽呢?諸侯先後向我歸順,項羽則忙於攻打北方之齊,其國都彭城已成空城。現在發動攻擊,能輕易將之攻下的。”
“這等於是闖空門嘛!”
“不要說這麽難聽的話,好嗎?”
“彭城確實能輕易攻下。可是,項羽會立即從齊國率兵折返回來啊!”
“那些士兵由於遲遲不能攻下齊國城陽,早已疲憊不堪。我現在登高一呼,你想能召集到多少諸侯士兵呢?”
“大概有五六十萬吧?”
“就算隻有五十萬,也已足夠,還有什麽好怕的呢?”
“攻打城陽的楚兵,隻是一時陷在那裏,並沒有疲於野戰之事。實際上,他們一直處於休養狀態,認為他們疲憊不堪是不對的。”
“是嗎?依據我的經驗,包圍戰也會令人疲憊不堪啊!”
“為將者才會如此,那是由於勞心的緣故。士兵根本沒有勞心之事,怎麽會疲憊呢?而且聽到故鄉陷於危險時,士兵會格外奮起的。這個力量絕對不能小視。”
張良極力抑止躍躍欲試的劉邦,而劉邦卻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不願意錯過。
“我不是小覷項羽兵力,可是,我們有五十萬大軍呀!”
“這五十萬軍隊大部分是諸侯之兵。他們確實感恩於主上的寬宏大量,所以前來歸順,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心服。”
“這還不能算是心服嗎?”
劉邦有些意外。他在攻陷城市時,抑製自己不行掠奪,為的是要收攬人心。對鹹陽美女更不敢輕舉妄動,付出這麽大心血,還不能贏得“心服”嗎?
“讓人們完全心服,需要經過一段時期。雖然跡象已經有了,但依我看來,還沒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我倒認為已到成熟階段了啊!”
“或許主上說得沒錯。萬一不是,一旦有所緩急,我們的五十萬軍隊,隨時都有可能支離破碎。”
“會嗎?不管怎樣,我的意思是幹了再說。”
“這等於是賭博。”
“賭就賭嘛!”劉邦以斷然口氣說。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幹吧!隻是,讓我提醒一件事情:不能過分依賴五十萬大軍。作戰時,隻能當做率領二十萬軍隊。”張良邊說邊頷首。
他也有了下一次賭注的決心。用下注來決定命運,有時候是必要的。
劉邦發布了義帝之喪,同時,派遣使者對諸侯宣告:
天下共主義帝,吾等皆北麵奉之。今項羽弒義帝於江南,此乃大逆不道之舉。餘茲發表此喪,望諸侯皆縞素(穿著喪服之意),悉發關內之兵,以收復三河(河南、河內、河東)之土,並由南方江漢浮水而下,諸侯從各王,以除弒殺義帝之楚人。
這項告示,雖然措辭委婉,實際上等於是下達動員令。
劉邦遂召集了五諸侯的五十六萬大軍。
由洛陽到彭城是今日隴海鐵路往東行進的路線,該地是黃河與淮河支流如棋盤縱橫交錯的區域,以劉邦為盟主的大軍,大半沿水路東進。
項羽此時正率軍攻齊,人在北方山東半島末梢的城陽。由於齊軍頑抗,所以他把彭城全部兵力帶到此地。
彭城幾乎成為空城。
劉邦大軍輕而易舉地攻陷彭城。
但這時候的軍紀相當令人搖頭,最大的癥結在於“大軍”意識。張良說過作戰必須當做隻率領二十萬軍隊,用意就是不讓士兵有“大軍”意識。而眾多指揮將官卻為了消除士兵對項羽的恐懼感,號稱自己的軍隊是百萬大軍,遂使得全體士兵都有了“大軍”意識。此種意識的最大缺點是:容易產生依賴心。
——這是百萬大軍,我不用賣命,總有人會好好打仗的。
而且,龐大的混合軍團,在統領上相當困難。《史記》就進入彭城的漢軍狀態,記載:
既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也就是說,搶奪財物,擁抱美女,連日設宴狂歡。其軍紀之紊亂及士氣之不振,可想而知。
“回稟大王,是千真萬確的。據說楚霸王命令臨江王,在江南之地將之殺害。這件事情,江南、江東無人不知……小民前來稟報此事,為的是請示大王今後該採取何種措置。”
“喔……”劉邦回頭望著張良。
“義帝是主君,大王必須袒而大哭,這是規矩。”張良低聲道。
天子崩殂時,臣屬必須裸露而大哭。野人劉邦不懂這樣的規矩,但對出生於韓國宰相家族且博聞強記的張良而言,如何服天子之喪乃是常識。
劉邦當場裸露上身,伏地痛哭。張良以及諸臣都向他看齊。
“小民現在知道該如何做了。小民這就趕回,叫鄉民服喪……”
三老董公為了告訴鄉民,急遽辭去。
和張良獨處時,劉邦道:“等待已久的時機終於到了。”
這是指與楚霸王正麵對決的時候。這個時機遲早會來,而得知義帝已死的現在,應該是絕佳機會。
“為時尚早。”張良靜靜地回答。
“為什麽呢?諸侯先後向我歸順,項羽則忙於攻打北方之齊,其國都彭城已成空城。現在發動攻擊,能輕易將之攻下的。”
“這等於是闖空門嘛!”
“不要說這麽難聽的話,好嗎?”
“彭城確實能輕易攻下。可是,項羽會立即從齊國率兵折返回來啊!”
“那些士兵由於遲遲不能攻下齊國城陽,早已疲憊不堪。我現在登高一呼,你想能召集到多少諸侯士兵呢?”
“大概有五六十萬吧?”
“就算隻有五十萬,也已足夠,還有什麽好怕的呢?”
“攻打城陽的楚兵,隻是一時陷在那裏,並沒有疲於野戰之事。實際上,他們一直處於休養狀態,認為他們疲憊不堪是不對的。”
“是嗎?依據我的經驗,包圍戰也會令人疲憊不堪啊!”
“為將者才會如此,那是由於勞心的緣故。士兵根本沒有勞心之事,怎麽會疲憊呢?而且聽到故鄉陷於危險時,士兵會格外奮起的。這個力量絕對不能小視。”
張良極力抑止躍躍欲試的劉邦,而劉邦卻認為這是天賜良機,不願意錯過。
“我不是小覷項羽兵力,可是,我們有五十萬大軍呀!”
“這五十萬軍隊大部分是諸侯之兵。他們確實感恩於主上的寬宏大量,所以前來歸順,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心服。”
“這還不能算是心服嗎?”
劉邦有些意外。他在攻陷城市時,抑製自己不行掠奪,為的是要收攬人心。對鹹陽美女更不敢輕舉妄動,付出這麽大心血,還不能贏得“心服”嗎?
“讓人們完全心服,需要經過一段時期。雖然跡象已經有了,但依我看來,還沒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我倒認為已到成熟階段了啊!”
“或許主上說得沒錯。萬一不是,一旦有所緩急,我們的五十萬軍隊,隨時都有可能支離破碎。”
“會嗎?不管怎樣,我的意思是幹了再說。”
“這等於是賭博。”
“賭就賭嘛!”劉邦以斷然口氣說。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幹吧!隻是,讓我提醒一件事情:不能過分依賴五十萬大軍。作戰時,隻能當做率領二十萬軍隊。”張良邊說邊頷首。
他也有了下一次賭注的決心。用下注來決定命運,有時候是必要的。
劉邦發布了義帝之喪,同時,派遣使者對諸侯宣告:
天下共主義帝,吾等皆北麵奉之。今項羽弒義帝於江南,此乃大逆不道之舉。餘茲發表此喪,望諸侯皆縞素(穿著喪服之意),悉發關內之兵,以收復三河(河南、河內、河東)之土,並由南方江漢浮水而下,諸侯從各王,以除弒殺義帝之楚人。
這項告示,雖然措辭委婉,實際上等於是下達動員令。
劉邦遂召集了五諸侯的五十六萬大軍。
由洛陽到彭城是今日隴海鐵路往東行進的路線,該地是黃河與淮河支流如棋盤縱橫交錯的區域,以劉邦為盟主的大軍,大半沿水路東進。
項羽此時正率軍攻齊,人在北方山東半島末梢的城陽。由於齊軍頑抗,所以他把彭城全部兵力帶到此地。
彭城幾乎成為空城。
劉邦大軍輕而易舉地攻陷彭城。
但這時候的軍紀相當令人搖頭,最大的癥結在於“大軍”意識。張良說過作戰必須當做隻率領二十萬軍隊,用意就是不讓士兵有“大軍”意識。而眾多指揮將官卻為了消除士兵對項羽的恐懼感,號稱自己的軍隊是百萬大軍,遂使得全體士兵都有了“大軍”意識。此種意識的最大缺點是:容易產生依賴心。
——這是百萬大軍,我不用賣命,總有人會好好打仗的。
而且,龐大的混合軍團,在統領上相當困難。《史記》就進入彭城的漢軍狀態,記載:
既已入彭城,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
也就是說,搶奪財物,擁抱美女,連日設宴狂歡。其軍紀之紊亂及士氣之不振,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