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了很久,忽必烈就納悶,這郝經怎麽一去不回了?難道說被南宋軟禁了不成?於是他再派使者赴南宋責問“稽留信使,侵擾疆場”之罪。賈似道來個不理不睬,繼續拘留郝經不放。七月,忽必烈甚至下伐宋詔相威脅,要求放人,但因與阿裏不哥的戰爭不能脫身,無力正式出兵。賈似道誤以為蒙古怯懦,更自以為得計,隔絕郝經與外界的所有聯繫。


    直到鹹淳十年,也就是1274年,郝經才通過信雁傳書的方式,讓忽必烈知道自己仍活在南宋真州忠勇軍營裏。真是可憐這個為了兩國人民著想的官員,竟然被軟禁了10多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德祐元年,即1275年,元朝據此向南宋交涉。賈似道這時早已經沒了當年的那股子傲氣,成了蒙軍手下敗將,垮台在即,這才急忙將拘留16年的郝經禮送回國,而南宋也已國祚不遠了。


    賈似道為了掩蓋自己私下求和的劣跡,竟然不顧起碼的外交慣例而拘禁使節,為後來忽必烈南侵滅宋提供了現成的藉口,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一招臭棋。拘留郝經,其謀出自賈似道,宋理宗雖不知道賈似道的隱衷,卻也是同意的。他應知道此舉的嚴重性,卻毫不作為地聽之任之。可以說,是他自己親手斷送了南宋的未來。


    等到忽必烈剷除了自己的弟弟,穩定了自己的後方之後,他才真正開始了攻打南宋的戰爭。


    終於到了南宋和蒙古之間一決生死的時刻。如果單看歷史的潮流,南宋必敗,可是在困局之中,南宋的將領和百姓們依舊能夠保住自己作為一個宋朝人的氣節。不得不說,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多麽重要。


    如何攻打南宋,這成為忽必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原本他以為南宋國力孱弱,肯定能夠一擊必中。想想看在對待金國的時候,南宋將領們的表現,就讓他認定了,宋朝不過是一隻紙老虎,還是一隻用金紙包紮而成的紙老虎。


    可是當蒙古真的向南宋發兵的時候,他才發現,原來南宋也有一些會行兵布陣的將領。在此之前,蒙軍揮軍南下,攻打四川都是徒勞而返,現在該怎麽辦呢?


    就在這個時候,忽必烈身邊一個叫做劉整的官員對忽必烈說:“大汗,您是不是真的想要消滅南宋?”


    忽必烈一聽,這不是廢話嗎,不想消滅南宋,我這費什麽勁呢?不過他也聽出來了,劉整有自己的主意,於是他就問道:“你可是有了主意?”


    劉整微微一笑,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說道:“這是自然,消滅南宋,統一全國,正當其時。”針對蒙古此前把戰略進攻的重點放在四川的偏頗,他極有戰略眼光地提議,“集中兵力進攻扼踞漢水中遊的襄陽和樊城,然後由漢入江,直下臨安。”


    一時之間,忽必烈恍然大悟,他一拍大腿,就說:“此計甚妙!”於是他徵調10萬兵馬,任命蒙將阿術為征南都元帥,與劉整負責攻取襄樊。


    王夫之有一段分析,有助於衡估這一決策的軍事地理價值:


    江東之險在楚,楚之險在江與漢之上流。恃大江者非所恃,棄上流者棄其所依。


    關於襄陽這個地方,很多人都不陌生,金庸曾經在《神鵰俠侶》中用濃重的筆墨來描寫襄陽之戰。自古以來,襄陽、樊城夾漢水對峙,城堅水深,城內儲糧可供10年之需,兩城間的長江江麵立以巨木,聯以鐵索,上架浮橋,連通兩城。這個兵家聖地,朝廷應該會有重要的武將來把守,可是南宋卻恰恰相反,當時守護襄陽城的是呂文德之弟、京西安撫副使呂文煥。他向其兄報告蒙軍將攻襄樊,呂文德壓根兒沒往心上去。劉整與阿術深知蒙軍以精騎見長,水戰遠不敵宋軍,因而造戰艦5000艘,練水軍7萬人,即便雨日不能實戰操練,也畫地為船模擬練兵。


    鹹淳四年,蒙軍正式進圍襄陽與樊城,宋元戰爭史上最激烈持久的襄樊之戰揭開序幕。


    第二年的三月,宋京湖都統張世傑在與包圍樊城的蒙軍作戰中失利而退。


    七月,沿江製置副使夏貴奉命率水師馳援襄陽,在虎尾洲被阿術擊敗。呂文德之婿、殿前副都指揮使範文虎前來支援夏貴,也為其所敗,另駕輕舟才得逃生。呂文德在這年歲末疽發去世,臨死深以襄樊城外置榷場為一大失策,長嘆曰:“誤國家者,我也!”


    鹹淳六年,李庭芝接任京湖安撫製置使,把督師解圍視為當務之急。範文虎致書賈似道,表示自己將兵數萬就能解圍,但希望不聽命於製置司,成功後就能歸功太師。賈似道就讓範文虎獨領一軍,從中掣肘。


    李庭芝打算主動出擊,可是範文虎卻整日擊球飲宴,推託說正在取旨。兩將不合,各領其軍,在戰爭之中,最怕的就是出現這樣的狀況。兩個將領不和,你說手下那些當兵的究竟是聽誰的?最終還不是削弱了宋軍合力抗蒙的力量?


    到了年底的時候,蒙軍在萬山築城,在灌子灘立柵,斷絕襄樊向西與向東的水上通道,使襄樊成為糧援不繼的孤城。


    鹹淳七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改元至元,後世稱其元世祖。他同時下令四川、兩淮元軍分別出兵,牽製與阻撓宋軍援救襄樊。六月,範文虎率水師10萬往解襄樊之圍,在襄樊東南鹿門被夾江而陣的元軍擊敗。他趁夜色逃遁,宋軍損失戰艦百餘艘,傷亡不計其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