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王安石看到宋神宗不再像曾經那樣堅持變法、信任自己,以他為人的孤傲來說,果真像電影中的那句台詞,如果不想別人先拒絕你,那就要學會先拒絕別人。王安石拒絕宋神宗的方法就是寫了好幾封辭職報告,上交給領導。宋神宗一看王安石連辭職的理由都想好了,無非是什麽年事已高、身體不適之類的藉口,他明白,事已至此,挽留也沒有絲毫辦法了,幹脆還是放行吧。


    就這樣,王安石打點好了自己的行李,決定返回老家去度過晚年。在宋朝,就算是要告老還鄉,皇帝也會給個小小的地方官來做,這個地方官員的俸祿就相當於你的退休金。王安石要去的地方就是江寧府,從東京汴梁到江寧府得坐船。這一路的風景還算優美,王安石又是個文人墨客,免不了要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懷,可是他並不知道還有很大的波瀾在等待著他。


    船靠了岸,就像是浮萍找到了港灣,可是王安石看到的卻是百姓們一副“痛打落水狗”的架勢。當然百姓們是不敢真的抄起傢夥和一個朝廷命官動手的,他們所用的方法還頗為文雅,武器就是文字。


    走了一段路,王安石感覺有些口渴了,於是乎就走進了一間茶社。小二們都站在茶社外麵招攬客人,可是看到王安石卻全當沒看到。受到這樣待遇的王安石不明所以,於是就想招呼小二哥,可是這話還未出口,卻抬眼看到茶社的牆壁上寫著一首詩:


    祖宗製度至詳明,百載餘黎樂太平。


    白眼無端偏固執,紛紛變亂拂人情。


    這首詩,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說的是什麽意思:說這大宋江山的製度,早就由太祖趙匡胤製定好了,黎民百姓們生活得也是太太平平,沒有一點點風波;可是有一個“白眼”卻自命不凡,非要做些波瀾壯闊之事,弄得這世道一點都不太平。這首詩裏所說的“白眼”就是指王安石,據說因為他眼睛白多黑少,所以很多諷刺他的人都稱他為“王白眼”。


    看到這首詩,王安石恐怕也沒什麽心情喝茶了,於是又上了路。走著走著,看到了一座廟宇,想那王安石也是個喜歡觀賞名勝古蹟之人,於是他就走了進去。牆上仍然有一首詩:


    五葉明良致太平,相君何事苦紛更?


    既言堯舜宜為法,當效伊周輔聖明。


    排盡舊臣居散地,盡為新法誤蒼生。


    翻思安樂窩中老,先諷天津杜宇聲。


    甚至就連王安石去個洗手間,百姓們也不放過他,牆壁上仍然有詩:


    初知鄞邑未升時,為負虛名眾所推。


    蘇老《辨奸》先有識,李丞劾奏已前知。


    斥除賢正專威柄,引進虛浮起禍基。


    最恨邪言“三不足”,千年流毒臭聲遺。


    看到這裏,王安石已經無法抑製內心的悲憤了,他揚聲長嘆:


    事皆前定,豈偶然哉!作此詩者,非鬼即神。不然,如何曉得我未來之事?吾被鬼神誚讓如此!人亦沒有放過我啊,視我為豬、狗!悲哉!


    馮夢龍的這篇文章,肯定是他構想出來的,當時的百姓肯定也沒有寫過類似的文章辱罵過王安石。不得不說的是,在當時的社會中,王安石的名氣非常不好,那麽究竟是誰,為王安石翻了案呢?這個人也是個改革者,他就是近代改革家梁啓超,他曾經寫過一本《王荊公》的著作,其中非常詳細地說明了王安石變法始末和變法內容的評價。


    也正是因為他的這本書,讓世人對王安石的印象從一個豬狗之輩,轉眼間成為了最偉大的改革家之一。其後,孫中山、列寧、蔣介石等人都曾經開誠布公地說,王安石的變法,實屬精妙之舉,他也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改革者。


    為什麽一個變法,卻能夠讓人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呢?其實一點都不難解釋,王安石的變法策略,對於當時的社會來說,過於超前,很多百姓不能明白這變法中的學問,隻能憑藉著自己的生活水平來決定自己的好惡。


    恰好在王安石變法之後,大宋承受了幾次天災,這也導致了很多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他們非但沒能看到變法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反而要經受災難的考驗,當然會把自己的滿腔怒火全部轉移給王安石。而那些給王安石翻案的人是旁觀者,他們的慧眼自然能夠識得王安石的改革風采。


    宋朝僅有的兩次變法,其實在很多地方都有著驚人的相同之處,除了在農業、商業等方麵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太過於犧牲朝廷內部官員的利益。可能這些利益見不得光,可是“一個好漢三個幫”才能完成一件大事,不幫忙也無所謂,但是不能站在對立的立場之上。


    然而,範仲淹也好,王安石也罷,他們都是將自己擺在了眾多同僚的對立麵,變法失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第五章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1.蒙古的崛起


    蒙古的崛起始於鐵木真,當鐵木真的部落還是一個很弱小的部落時,長期過著遊牧生活,受中原王朝唐以及北方強盛的遼金政權管轄。到13世紀初期,蒙古民族共同體形成,已處於國家產生的前夜。蒙古部孛兒隻斤家族的鐵木真用了10餘年的時間,先後征服了蔑兒乞、韃靼、克烈、乃蠻等部,統一了整個漠北地區。


    可以說,鐵木真是個很有忍耐力的人,他在實力薄弱的時候,委屈地依附著當時強大的克烈部。克烈部的汗王罕知道鐵木真是個人才,所以對他十分器重。而鐵木真的部落在克烈部的庇蔭下,逐漸壯大起來。他廣納人才,漸漸在身邊匯集了“四猛”、“四狗”等一大幫的文武之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