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回答:“擇術為先。”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指一個國家在治理的時候,總得有一套拿得出手的、和這個國家國情相匹配的管理製度,這才是立國的根本。在當時,宋朝的治理主要突出兩個字“禮製”,這種治國之道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才會造成如此尖銳的矛盾。
宋神宗略有所思地點點頭,突然想到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就問:“那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之道如何?你看他可是個鼎鼎大名的明主,是千古一帝,是……”
還沒等宋神宗發表完自己對李世民的崇敬之情,王安石就搖了搖頭:“李世民隻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隋煬帝是暴君,百姓本來對他積怨已久,這時候出現了一個看似明主的李世民,再加上李世民之後的皇帝都是昏庸、無能之輩,方才顯現出李世民的能力。其實放在諸位明主中間,他並不是最具備治國本領的人!”
宋神宗聽了一愣,想想看,估計在他之前,還沒有什麽人來抨擊一個公認的明主吧:“愛卿何以如此說呢?”
“皇上,依臣所言,好的治國之道,不能太複雜,處理事務的時候麻煩,也不能太深奧,平常老百姓也要能明白,這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
宋神宗聽了,似乎覺得有些道理,話題一轉,他問道:“那依你所見,本國本朝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皇帝,能夠給朕當個藍本呢?”
王安石低頭不語,做沉思狀,片刻之後,他抬起頭很堅定地說:“這個話題有點大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明白的。給我兩天時間,我去寫個論文先。”
果不其然,兩天之後,王安石寫了一篇《本朝百年無事劄子》。這篇論文一經呈上就引起宋神宗非常強烈的共鳴,恨不得淚流滿麵高聲宣布,知我者,王安石也!究竟這篇文章有什麽玄機,能讓宋神宗這樣拍手叫好呢?這宋朝的前幾位皇帝,可都是宋神宗的列祖列宗,王安石當然也不會說太嚴重的話,裏麵寫得最為出彩的,當屬過世沒幾年的宋仁宗。王安石原話是這樣形容的——“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這話一點都不假,宋仁宗的確是一個比較節儉的皇帝,據說他過世的時候用的鋪蓋都是舊的,生前也沒有太多鋪張浪費之舉,一個皇帝做到這分兒上,實屬不易,當然給予表揚。
緊接著他又說宋仁宗比較善良,看不得別人疾苦,這也是宋朝在和外敵交戰時候的一個弊病。因為宋仁宗總是見好就收,這成為了大宋江山的一個軟肋。如若一擊必中,或許就沒有了現在的外憂內患。誇夠了宋仁宗之後,王安石果斷地把矛頭直指宋仁宗身邊的人。他說,仁宗皇帝身邊沒有一個能夠真正信任並委以重任的官員,大家都各自為營,就連朝廷命官的選用上都沒有絲毫的公正可言。不過最讓王安石憂心的,還屬國家經濟這一命脈。宋仁宗並不是個善於理財的皇帝,他手裏的銀子多半都是省出來的,而非賺出來,所以“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
在文章的結尾處,王安石還不忘刺激一下宋神宗,說宋朝百年沒有遭遇到什麽特別重大的事情,並非是大宋江山無懈可擊,而是因為沒有太糟糕的事情發生,這才能夠保持一個表麵上的平和。言外之意,如果真的有了重大事情發生,比如天災、人禍這樣不可避免的意外時,大宋江山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就是這樣一篇論文,讓宋神宗下定了決心——變法!一定要變法!
王安石終於等到了他人生的春天!
3.用人不當
王安石變法,他的種種思想都得到歷史的證實,他的很多舉措都非常先進,由他所創的“青苗法”簡直就是農業版的銀行利息貸款,他的科舉改革也是為了術業有專攻,可為何這樣先進的變法措施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仍舊會失敗呢?或許王安石到死都沒有想明白,他究竟錯在了哪裏。
在這裏,我們不能不說說王安石的為人和他的性格,真的如同那句gg詞一樣——“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人生”,這句話用在王安石身上並不過分。從“唐介之死”這件事情上,我們就不難看出,王安石在朝廷之中的人緣混得不怎麽樣,而反對他變法的人卻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司馬光,到後來的蘇軾,再到後來連死都給王安石惹上麻煩的唐介……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同樣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而且他為人非常正派,即便是反對變法,也並非出自私心,隻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罷了。就連王安石自己都曾經說過:“司馬君實,君子人也!”
由於宋神宗的信任和支持,整個變法都是在王安石一個人的控製之下進行著。可是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麽叫做團隊合作,也不能真的做到周全,有時候他的變法策略過於超前,可實際上並不符合宋朝的國情和民情,他卻一意孤行。
或許是因為惺惺相惜,司馬光曾經3次給王安石寫信,信的內容無非就是和他交流一下變法策略在具體實施上會遇到哪些問題,讓王安石及時調整一下。王安石看到這幾封信之後,勃然大怒,甚至一字一句地反駁。對於一個身居高職的朝廷命官來講,這樣的做法是否太剛愎自用、偏激敏感了呢?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指一個國家在治理的時候,總得有一套拿得出手的、和這個國家國情相匹配的管理製度,這才是立國的根本。在當時,宋朝的治理主要突出兩個字“禮製”,這種治國之道已經不再適應當時的社會,才會造成如此尖銳的矛盾。
宋神宗略有所思地點點頭,突然想到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就問:“那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之道如何?你看他可是個鼎鼎大名的明主,是千古一帝,是……”
還沒等宋神宗發表完自己對李世民的崇敬之情,王安石就搖了搖頭:“李世民隻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隋煬帝是暴君,百姓本來對他積怨已久,這時候出現了一個看似明主的李世民,再加上李世民之後的皇帝都是昏庸、無能之輩,方才顯現出李世民的能力。其實放在諸位明主中間,他並不是最具備治國本領的人!”
宋神宗聽了一愣,想想看,估計在他之前,還沒有什麽人來抨擊一個公認的明主吧:“愛卿何以如此說呢?”
“皇上,依臣所言,好的治國之道,不能太複雜,處理事務的時候麻煩,也不能太深奧,平常老百姓也要能明白,這才是最好的治國之道。”
宋神宗聽了,似乎覺得有些道理,話題一轉,他問道:“那依你所見,本國本朝有沒有一個比較好的皇帝,能夠給朕當個藍本呢?”
王安石低頭不語,做沉思狀,片刻之後,他抬起頭很堅定地說:“這個話題有點大了,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明白的。給我兩天時間,我去寫個論文先。”
果不其然,兩天之後,王安石寫了一篇《本朝百年無事劄子》。這篇論文一經呈上就引起宋神宗非常強烈的共鳴,恨不得淚流滿麵高聲宣布,知我者,王安石也!究竟這篇文章有什麽玄機,能讓宋神宗這樣拍手叫好呢?這宋朝的前幾位皇帝,可都是宋神宗的列祖列宗,王安石當然也不會說太嚴重的話,裏麵寫得最為出彩的,當屬過世沒幾年的宋仁宗。王安石原話是這樣形容的——“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這話一點都不假,宋仁宗的確是一個比較節儉的皇帝,據說他過世的時候用的鋪蓋都是舊的,生前也沒有太多鋪張浪費之舉,一個皇帝做到這分兒上,實屬不易,當然給予表揚。
緊接著他又說宋仁宗比較善良,看不得別人疾苦,這也是宋朝在和外敵交戰時候的一個弊病。因為宋仁宗總是見好就收,這成為了大宋江山的一個軟肋。如若一擊必中,或許就沒有了現在的外憂內患。誇夠了宋仁宗之後,王安石果斷地把矛頭直指宋仁宗身邊的人。他說,仁宗皇帝身邊沒有一個能夠真正信任並委以重任的官員,大家都各自為營,就連朝廷命官的選用上都沒有絲毫的公正可言。不過最讓王安石憂心的,還屬國家經濟這一命脈。宋仁宗並不是個善於理財的皇帝,他手裏的銀子多半都是省出來的,而非賺出來,所以“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強”。
在文章的結尾處,王安石還不忘刺激一下宋神宗,說宋朝百年沒有遭遇到什麽特別重大的事情,並非是大宋江山無懈可擊,而是因為沒有太糟糕的事情發生,這才能夠保持一個表麵上的平和。言外之意,如果真的有了重大事情發生,比如天災、人禍這樣不可避免的意外時,大宋江山就真的岌岌可危了!
就是這樣一篇論文,讓宋神宗下定了決心——變法!一定要變法!
王安石終於等到了他人生的春天!
3.用人不當
王安石變法,他的種種思想都得到歷史的證實,他的很多舉措都非常先進,由他所創的“青苗法”簡直就是農業版的銀行利息貸款,他的科舉改革也是為了術業有專攻,可為何這樣先進的變法措施在皇帝的支持之下仍舊會失敗呢?或許王安石到死都沒有想明白,他究竟錯在了哪裏。
在這裏,我們不能不說說王安石的為人和他的性格,真的如同那句gg詞一樣——“知識改變命運,性格決定人生”,這句話用在王安石身上並不過分。從“唐介之死”這件事情上,我們就不難看出,王安石在朝廷之中的人緣混得不怎麽樣,而反對他變法的人卻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司馬光,到後來的蘇軾,再到後來連死都給王安石惹上麻煩的唐介……司馬光和王安石一樣,同樣都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而且他為人非常正派,即便是反對變法,也並非出自私心,隻是因為政治立場不同罷了。就連王安石自己都曾經說過:“司馬君實,君子人也!”
由於宋神宗的信任和支持,整個變法都是在王安石一個人的控製之下進行著。可是他根本就不懂得什麽叫做團隊合作,也不能真的做到周全,有時候他的變法策略過於超前,可實際上並不符合宋朝的國情和民情,他卻一意孤行。
或許是因為惺惺相惜,司馬光曾經3次給王安石寫信,信的內容無非就是和他交流一下變法策略在具體實施上會遇到哪些問題,讓王安石及時調整一下。王安石看到這幾封信之後,勃然大怒,甚至一字一句地反駁。對於一個身居高職的朝廷命官來講,這樣的做法是否太剛愎自用、偏激敏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