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難想像,這是一幅怎樣愜意的百姓安居樂業的場景啊!或許有人問了,難道宋朝沒有乞丐嗎,那為什麽還會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出現一個人數眾多、體係繁瑣的“丐幫”呢?這還真讓讀者們失望了,宋朝專門設置了收留乞丐的機構。在《宋史·卷一百七十八》中記載著:“若丐者育之於居養院;其病也,療之於安濟坊;其死也,葬之於漏澤園,遂以為常。”所謂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是職能不同的社會福利機構,所以乞丐們吃、住、看病到死國家都承擔了它對公民的責任。這一點就連現如今很多國家都不能做到,可是宋朝卻做到了!


    正是因為宋朝有了這樣那樣的福利措施,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使這個朝代的人口數量急劇增長。在唐朝,哪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時期,中國的人口數量最高值一直都在六七千萬左右徘徊,然而到了1102年,也就是北宋崇寧元年,北宋全國總戶數達到了2026萬戶。宋朝的人口計算以戶為計算單位,假設一戶為5人(父母、夫妻及其子女),那全國人口就已經突破了1億大關。當然這還是保守的估計,畢竟在宋朝並沒有“計劃生育”這一基本國策,每戶5口已經是最低的計算方式。到了1223年,也就是南宋嘉定十六年,南宋全國總數是1267萬戶。在經過了“靖康之恥”、丟失了北邊一半的土地之後,南宋還能夠恢復到這樣的水平,是對南宋統治者的一種肯定。


    很多人在談論宋朝的時候會說到,因為宋朝沒有經歷什麽戰爭,也沒有經歷太多的自然災害,所以發展空間一直都是相對穩定的。但是我們來看看史書中的記載就不難發現,兩宋災害頻度之密,蓋與唐代相若,而其強度與廣度則更有過之而無不及,隻因宋朝在賑災這一方麵做得非常出色。


    《宋史·卷一百七十六·食貨誌上四》說,漢有常平倉,隋有義倉,都是“利民之良法”。而“義倉以備凶災”,是賑救災民的主要儲備。“周顯德中,又置惠民倉,以雜配錢分數折粟貯之,歲歉,減價出以惠民”。宋代的製度繼承了前代這些基於“利民”考慮的倉製,“兼存其法焉”。宋太祖承五代之亂,海內多事,義倉製度廢弛。幹德初年,詔令諸州於各縣置義倉。“民飢欲貸充鍾食者,縣具籍申州,州長吏即計口貸訖,然後奏問”。隨後因輸送煩勞,這一製度未能堅持。淳化三年(992年),京畿豐收,分遣使臣“增價以糴,虛近倉貯之,命曰‘常平’,歲飢即下其直予民”。宋真宗鹹平年間,有臣下建議福建“增置惠民倉”,於是“詔諸路申淳化惠民之製”。景德三年(1006年),“言事者請於京東西、河北、河東、陝西、江南、淮南、兩浙皆立常平倉”,根據年景適當糴糶以平抑粟價,以救助“災傷州郡”。天禧四年(1020年),“荊湖、川陝、廣南皆增置常平倉”。後來朝臣或有建議“復義倉”者,宋仁宗曾經“命天下立義倉”,然而不久“復罷”。對於義倉置廢,朝廷數次發生爭議。實際的政策也多有反覆。


    大自然對宋朝並沒有太多的優惠政策,它同樣歷經了旱災、澇災,而且次數也非常之多。在應對這樣無法抵抗的天災時,宋朝則是採取了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食物救助。


    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平平淡淡地過一輩子,討個媳婦、生個孩子,有飯吃、有衣穿,偶爾喝上兩盅小酒,這就足矣。盡管世界上總會有一些有野心、有抱負的人,但是那畢竟是極少數中的極少數。當災難來了之後,很多普通人的普通生活被打亂了,他們或者是失去了親人,或者是失去了家園,心中的悲痛可想而知,可更為關鍵的是什麽?那就是他們的溫飽。


    如果災民們沒有了可以果腹的食物,就會選擇離開這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去尋找食物,這是人的本能行為。在宋朝,這樣的人群被稱之為“流民”。可是,流民問題對於朝廷來說是非常嚴重的,一直能夠穩定前行的人口普查工作遇到了障礙,緊接著就會影響到農業生產。在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一直就是按照“一個蘿蔔一個坑”這樣的方式進行的,大量的人口無法控製地轉移了,那麽這個地區的農業生產就會留下一大片空白,第二年就會成了荒地,造成耕地的流失。這些說的是受災的地方,那麽那些“流民”又過著怎樣的日子呢?他們或者是來到沒有受災的富庶之地,尋求一份能夠填飽肚子的工作;又或者是迫於現實而做起了小偷;如果身體強壯點的,或許又會進入山林之中做起強盜;而後者因為對社會的不滿,或許會做出更為出格的事情……


    估計宋朝的皇帝學過心理學,他太清楚這些災民在受災之後最需要的是什麽,那就是食物。在宋仁宗在位的時候,他設置了一個機構叫做“廣惠倉”。馬端臨在《文獻通考》中詳細地記載了此事:


    初,天下沒入戶絕田,官自鬻之。樞密使韓琦請留勿鬻,募人耕,收其租別為倉貯之,以給州縣郭內老幼貧疾不能自存者,領以提點刑獄,歲終具出內之數上之三司。戶不滿萬,留田租千石,萬戶倍之,戶二萬留三千石,三萬留四千石,四萬留五千石,五萬留六千石,七萬留八千石,十萬留萬石。田有餘,則鬻如舊。四年,詔改隸司農寺,州選官二人主出納,歲十月遣官驗視,應受米者書名於籍。自十一月始,三日一給,人米一升,幼者半之,次年二月止。有餘乃及諸縣,量大小均給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宋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驍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驍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宋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