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分別出任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最高將領,不過,太祖有意派他們領兵在外,使他們難有作為。而石守信和高懷德成為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實際上的最高長官,石守信是太祖的義社兄弟,高懷德則在當年成為太祖的妹夫。太祖還把另一個義社兄弟王審琦提為殿前都指揮使,讓自家兄弟趙光義頂替了王審琦出缺的殿前都虞候。這樣,除了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和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外,禁軍兩司都控製在太祖親信的手中。
到建隆元年歲末,太祖又以義社兄弟韓重贇和心腹將領羅彥環取代了張光翰、趙彥徽。對後周時在禁軍中聲望、資歷不在己下的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太祖還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閏三月,他決定不再任命自己出任過的殿前都點檢,同時以石守信替代了韓令坤,從而使禁軍高級將領成為太祖清一色的嫡係親信。
太祖認為,由親朋故友執掌禁軍,就不再會發生推翻宋朝的兵變,開國宰相趙普卻不以為然。看到宰相這樣的態度,宋太祖就說道:“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我的,你何必那麽擔憂呢?”
趙普說:“我倒不是擔心他們反叛,隻恐怕他們不能控馭部下,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到那時就由不得他們了。”
宰相聰明啊,他這樣說無疑是拿“陳橋兵變”作為一個例子來提醒太祖。
果然,在建隆二年七月,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等故人飲宴。待酒酣耳熱之後,他屏退侍從,對這些禁軍宿將發自肺腑地說:“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但做天子也太艱難了,倒不如當節度使來得快活。我現在是長年累月不敢睡上一個安穩覺啊!”
這些將領一聽,連忙問道:“皇帝您究竟憂心何事?可容微臣為皇帝您做些什麽?”
太祖等的就是這句話,說:“這不難明白。天子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坐呢?”
石守信連忙跪倒在地,惶恐萬分地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懷異心!”
太祖說:“你們沒有異心,你們麾下的人要貪圖富貴怎麽辦?一旦把黃袍加在你身上,你要不幹,也辦不到啊!”
聽到這句話,宿將們也就都明白了,原來是皇上猜忌到自己身上了,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便一邊叩首,一邊流淚,請求太祖指示生路。
太祖開導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駒過隙。所以企求富貴的人,不過多積攢點金銀,自個兒好好享樂,讓子孫也不再貧乏。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大藩,選擇好的田宅買下來,為子孫置下永久的基業;再多收些歌兒舞女,每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互結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很好?”
將領們見太祖交代得如此明白具體,次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羅彥環等都上書稱病,求解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總之,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製的一係列措施,有效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定,徹底結束武人亂政的動盪局麵,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負麵作用也不容忽視。太祖的所有措施,其核心就是“猜防”,猜忌將領,鉗製士兵。前麵已經說到,因製度、人事上牽製而影響到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製武將的所謂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為大幸,太宗以後幾無名將,唯一值得稱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後在與西夏的長期較量中,在麵對女真猝然南侵的淩厲攻勢前,宋朝在軍事上絕無優勢可言,與此也是不無關係的。
當然,我們不能以後來宋朝軍隊的缺乏戰鬥力來否定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製的必要性。對其不利影響,似乎更應追究繼任者,為什麽不能進一步完善太祖的兵製改革,避免其負麵影響呢?
有了宋太祖的先例,宋朝的歷代皇帝都不太相信武將,甚至還會將他們調職,很少有人能夠在一個地方待太長的時間,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某位將領在地方上建立出自己的勢力。而宋朝的皇帝對於武將們也是“格外注意”,哪怕皇帝再昏庸,他們也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員武將威脅到他們,嶽飛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一首《滿江紅》道出了嶽飛心中永恆的遺憾。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12道金牌,讓嶽飛班師回朝,更是給出了“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處死。宋高宗這樣的做法,讓南宋的百姓不滿,也讓後人不滿。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將嶽飛之死全部歸結到秦檜的頭上,確實有失偏頗。
嶽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宋高宗。他害怕隨著嶽飛地位越來越高,口碑越來越好,如果一旦成了氣候,終究會成為地方割據勢力。本來南宋的江山就已經夠小的了,要是再被嶽飛割走一塊,他這個皇帝還做什麽勁兒啊。
到建隆元年歲末,太祖又以義社兄弟韓重贇和心腹將領羅彥環取代了張光翰、趙彥徽。對後周時在禁軍中聲望、資歷不在己下的韓令坤和慕容延釗,太祖還是放心不下。建隆二年閏三月,他決定不再任命自己出任過的殿前都點檢,同時以石守信替代了韓令坤,從而使禁軍高級將領成為太祖清一色的嫡係親信。
太祖認為,由親朋故友執掌禁軍,就不再會發生推翻宋朝的兵變,開國宰相趙普卻不以為然。看到宰相這樣的態度,宋太祖就說道:“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我的,你何必那麽擔憂呢?”
趙普說:“我倒不是擔心他們反叛,隻恐怕他們不能控馭部下,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到那時就由不得他們了。”
宰相聰明啊,他這樣說無疑是拿“陳橋兵變”作為一個例子來提醒太祖。
果然,在建隆二年七月,太祖與石守信、王審琦等故人飲宴。待酒酣耳熱之後,他屏退侍從,對這些禁軍宿將發自肺腑地說:“沒有你們,就沒有今天的我。但做天子也太艱難了,倒不如當節度使來得快活。我現在是長年累月不敢睡上一個安穩覺啊!”
這些將領一聽,連忙問道:“皇帝您究竟憂心何事?可容微臣為皇帝您做些什麽?”
太祖等的就是這句話,說:“這不難明白。天子這個位置,誰不想坐坐呢?”
石守信連忙跪倒在地,惶恐萬分地說:“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懷異心!”
太祖說:“你們沒有異心,你們麾下的人要貪圖富貴怎麽辦?一旦把黃袍加在你身上,你要不幹,也辦不到啊!”
聽到這句話,宿將們也就都明白了,原來是皇上猜忌到自己身上了,弄不好就有殺身之禍,便一邊叩首,一邊流淚,請求太祖指示生路。
太祖開導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駒過隙。所以企求富貴的人,不過多積攢點金銀,自個兒好好享樂,讓子孫也不再貧乏。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大藩,選擇好的田宅買下來,為子孫置下永久的基業;再多收些歌兒舞女,每天飲酒作樂,以終天年。我與你們互結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豈不很好?”
將領們見太祖交代得如此明白具體,次日,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羅彥環等都上書稱病,求解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總之,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製的一係列措施,有效保證了宋朝軍隊的長期穩定,徹底結束武人亂政的動盪局麵,其成效是不言而喻的,但其負麵作用也不容忽視。太祖的所有措施,其核心就是“猜防”,猜忌將領,鉗製士兵。前麵已經說到,因製度、人事上牽製而影響到軍隊的素質和戰鬥力,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由此形成了宋代猜忌和抑製武將的所謂祖宗家法。因而北宋一代,武人以保身全名為大幸,太宗以後幾無名將,唯一值得稱道的狄青也遭猜忌而死。其後在與西夏的長期較量中,在麵對女真猝然南侵的淩厲攻勢前,宋朝在軍事上絕無優勢可言,與此也是不無關係的。
當然,我們不能以後來宋朝軍隊的缺乏戰鬥力來否定太祖削奪兵權、改革兵製的必要性。對其不利影響,似乎更應追究繼任者,為什麽不能進一步完善太祖的兵製改革,避免其負麵影響呢?
有了宋太祖的先例,宋朝的歷代皇帝都不太相信武將,甚至還會將他們調職,很少有人能夠在一個地方待太長的時間,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防止某位將領在地方上建立出自己的勢力。而宋朝的皇帝對於武將們也是“格外注意”,哪怕皇帝再昏庸,他們也絕對不允許任何一員武將威脅到他們,嶽飛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一首《滿江紅》道出了嶽飛心中永恆的遺憾。在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朝廷連下12道金牌,讓嶽飛班師回朝,更是給出了“莫須有”的罪名,將嶽飛處死。宋高宗這樣的做法,讓南宋的百姓不滿,也讓後人不滿。但是我們不得不說,將嶽飛之死全部歸結到秦檜的頭上,確實有失偏頗。
嶽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已經嚴重地威脅到了宋高宗。他害怕隨著嶽飛地位越來越高,口碑越來越好,如果一旦成了氣候,終究會成為地方割據勢力。本來南宋的江山就已經夠小的了,要是再被嶽飛割走一塊,他這個皇帝還做什麽勁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