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軍這一次的攻擊也絕非從前,因為蕭太後親自帶兵,兵臨城下,大宋危急、楊延昭危急啊!在困境之中,人往往分為兩類:一種是能夠戰勝困境、扭轉幹坤,還有一種就是直接被困境嚇破了膽。顯然楊延昭屬於前者。
我們不難想像出當時的場景:城牆之外,遼軍猶如猛虎,帶頭的,還是個母老虎;城牆之內,是不足3000人的宋軍,而且還是被嚇破了膽的宋軍。城中的百姓都捏著把汗,生怕遼軍攻打下來之後會屠城。可就在這樣緊張的時刻,楊延昭卻相當的淡定,他隻下了一道命令:“城中的守衛軍,隻需要守城到十月,到那個時候,自有破解之道。”
遼軍來犯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上旬,堅守20天,守城士兵們頓時覺得身上的壓力輕了不少,楊延昭的話無疑給這些已經準備等死的士兵們一絲生的希望。或許這就是戰爭中的心理戰術吧,楊延昭深諳此道,所以他很淡定。
轉眼20多天過去了,雖然遼軍常常來犯,可是礙於城池在戰爭中易守難攻的強大作用,守城士兵們隻有少數傷亡。古代的天氣沒有現在這麽熱,進入十月之後,早晚溫差很大,守城的士兵們都盼望著楊延昭口中說的破解之道。就在這個時候,楊延昭又下了一道命令,每到夜裏,守衛的士兵就帶領著城中的百姓、壯丁用冷水澆在城牆之上,經過一宿的澆灌,城牆上都結了冰,變得又滑又硬。
想要攻下城池,遼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就在外麵守株待兔,等待著城裏的人彈盡糧絕,這座城池自然就收入囊中;還有一種就是直接架著梯子,堅持不懈地爬上去。後麵這種方法就是費力不討好,可是遼軍卻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頂頭老大蕭太後就在後麵看著呢,有多少人等著這個機會能夠在“頭頭”麵前爭取功績,這無疑就給了宋軍一個很好的機會。楊延昭就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扭轉了局勢。
蕭太後眼看著自己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遼軍的士兵也是死傷無數,一點好處都沒有撈到,就下令說不攻了,打別的地方去!可是這個命令下得著實有些魯莽,反而給了楊延昭一個機會,一個反攻的機會。
當遼軍掉頭準備攻擊其他地方的時候,楊延昭竟然帶領一小隊人馬從後麵伏擊了遼軍,繳獲了很多武器。這件事情讓蕭太後非常生氣,估計這個皇太後心裏想的就是,自己都禦駕親征了,還沒在大宋的土地上撈到好處,反而被楊延昭占了便宜,這得多損遼國的聲望啊。而楊延昭則在這次戰爭之後,成為了威名遠震的一代將領。當時的皇帝宋真宗特意召見他,和他商量邊關之事,更讚譽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
或許有的人會問,既然楊延昭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孩子,為什麽他會叫做“楊六郎”呢?其實楊六郎的“六郎”,指的並不是他在家中的排名,而是指“六郎星”。在中國古代,天狼星就叫做“六郎星”,這顆星被視做是“將星”。《宋史》上說:“延昭智勇善戰……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
因為楊延昭在邊防20多年,都未能夠讓遼軍得到便宜,所以在遼人心中,楊延昭就是“將星”轉世,這才有了“楊六郎”的稱呼。經過歷史的演變,再加上《楊家將》的渲染,“楊六郎”就成為了楊業的第六個兒子。
除了“楊家將”之外,北宋還有一個“呼家將”,他們也是很有名氣,主要有呼延贊、呼延慶等人作為主要將領。其實在時間上,“呼家將”和“楊家將”相差不久,“楊家將”第一代楊業和“呼家將”的第一代呼延贊在時間上相差不了幾年,後代們也都是同朝為官,隻不過駐守的地方不太相同罷了。
我們來簡單說下“呼家將”第一代呼延贊的主要戰績——巴蜀戰役和太原戰役。
公元964年,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帶領下,北宋開始了統一華夏的征程,而呼延贊就是攻打後蜀的主要將領。在鳳州,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西豐縣這個地方,他負責攻打四川北邊的門戶。呼延贊身為前鋒,就如同一支鋒利的劍,很快就敲開了四川的大門。
另外一場經典戰役是呼延贊跟隨宋太宗打下的。在公元979年,宋太宗開始攻打北漢。北漢當然不願意處於挨打的地位,反抗得非常堅決,其中就有還在北漢任職的楊業(那時還叫做劉繼業)。雙方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太原城門,一個攻城、一個守城。呼延贊為了能夠鼓舞士兵的士氣,率先奮力登城。我們都知道,戰爭之中,城池向來都是易守難攻,呼延贊從城牆上摔下來4次,但是他的這種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為了表彰呼延贊的英勇行為,宋太宗親自賞賜給他大量金帛。最後,北漢終因無力抵抗宋軍的進攻,被迫舉城投降。
呼延贊的後代之中比較有名的當屬呼延慶,他是呼延贊的曾孫,不僅是北宋邊關防線的一員大將,同時還是北宋時期的“外交官”。因為他精通金國語言,曾經多次遠赴金國和談,和金國商議如何攻打遼國的“海上之盟”就是他的主要外交功績。
到了南宋時期,有另外一支隊伍,也得到了世人的推崇,那就是“嶽家軍”,當然,“嶽家軍”隻是民間的稱呼,並沒有得到歷史的認可。“嶽家軍”的主將自然就是嶽飛,他最有名的戰役莫過於4次北伐。
我們不難想像出當時的場景:城牆之外,遼軍猶如猛虎,帶頭的,還是個母老虎;城牆之內,是不足3000人的宋軍,而且還是被嚇破了膽的宋軍。城中的百姓都捏著把汗,生怕遼軍攻打下來之後會屠城。可就在這樣緊張的時刻,楊延昭卻相當的淡定,他隻下了一道命令:“城中的守衛軍,隻需要守城到十月,到那個時候,自有破解之道。”
遼軍來犯的時候已經是九月上旬,堅守20天,守城士兵們頓時覺得身上的壓力輕了不少,楊延昭的話無疑給這些已經準備等死的士兵們一絲生的希望。或許這就是戰爭中的心理戰術吧,楊延昭深諳此道,所以他很淡定。
轉眼20多天過去了,雖然遼軍常常來犯,可是礙於城池在戰爭中易守難攻的強大作用,守城士兵們隻有少數傷亡。古代的天氣沒有現在這麽熱,進入十月之後,早晚溫差很大,守城的士兵們都盼望著楊延昭口中說的破解之道。就在這個時候,楊延昭又下了一道命令,每到夜裏,守衛的士兵就帶領著城中的百姓、壯丁用冷水澆在城牆之上,經過一宿的澆灌,城牆上都結了冰,變得又滑又硬。
想要攻下城池,遼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就在外麵守株待兔,等待著城裏的人彈盡糧絕,這座城池自然就收入囊中;還有一種就是直接架著梯子,堅持不懈地爬上去。後麵這種方法就是費力不討好,可是遼軍卻採取了這樣的方式,主要原因就是因為他們的頂頭老大蕭太後就在後麵看著呢,有多少人等著這個機會能夠在“頭頭”麵前爭取功績,這無疑就給了宋軍一個很好的機會。楊延昭就是抓住了這樣的機會,用了一個非常簡單的辦法就扭轉了局勢。
蕭太後眼看著自己的優勢變成了劣勢,遼軍的士兵也是死傷無數,一點好處都沒有撈到,就下令說不攻了,打別的地方去!可是這個命令下得著實有些魯莽,反而給了楊延昭一個機會,一個反攻的機會。
當遼軍掉頭準備攻擊其他地方的時候,楊延昭竟然帶領一小隊人馬從後麵伏擊了遼軍,繳獲了很多武器。這件事情讓蕭太後非常生氣,估計這個皇太後心裏想的就是,自己都禦駕親征了,還沒在大宋的土地上撈到好處,反而被楊延昭占了便宜,這得多損遼國的聲望啊。而楊延昭則在這次戰爭之後,成為了威名遠震的一代將領。當時的皇帝宋真宗特意召見他,和他商量邊關之事,更讚譽楊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
或許有的人會問,既然楊延昭不是楊業的第六個孩子,為什麽他會叫做“楊六郎”呢?其實楊六郎的“六郎”,指的並不是他在家中的排名,而是指“六郎星”。在中國古代,天狼星就叫做“六郎星”,這顆星被視做是“將星”。《宋史》上說:“延昭智勇善戰……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
因為楊延昭在邊防20多年,都未能夠讓遼軍得到便宜,所以在遼人心中,楊延昭就是“將星”轉世,這才有了“楊六郎”的稱呼。經過歷史的演變,再加上《楊家將》的渲染,“楊六郎”就成為了楊業的第六個兒子。
除了“楊家將”之外,北宋還有一個“呼家將”,他們也是很有名氣,主要有呼延贊、呼延慶等人作為主要將領。其實在時間上,“呼家將”和“楊家將”相差不久,“楊家將”第一代楊業和“呼家將”的第一代呼延贊在時間上相差不了幾年,後代們也都是同朝為官,隻不過駐守的地方不太相同罷了。
我們來簡單說下“呼家將”第一代呼延贊的主要戰績——巴蜀戰役和太原戰役。
公元964年,在宋太祖趙匡胤的帶領下,北宋開始了統一華夏的征程,而呼延贊就是攻打後蜀的主要將領。在鳳州,也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西豐縣這個地方,他負責攻打四川北邊的門戶。呼延贊身為前鋒,就如同一支鋒利的劍,很快就敲開了四川的大門。
另外一場經典戰役是呼延贊跟隨宋太宗打下的。在公元979年,宋太宗開始攻打北漢。北漢當然不願意處於挨打的地位,反抗得非常堅決,其中就有還在北漢任職的楊業(那時還叫做劉繼業)。雙方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太原城門,一個攻城、一個守城。呼延贊為了能夠鼓舞士兵的士氣,率先奮力登城。我們都知道,戰爭之中,城池向來都是易守難攻,呼延贊從城牆上摔下來4次,但是他的這種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為了表彰呼延贊的英勇行為,宋太宗親自賞賜給他大量金帛。最後,北漢終因無力抵抗宋軍的進攻,被迫舉城投降。
呼延贊的後代之中比較有名的當屬呼延慶,他是呼延贊的曾孫,不僅是北宋邊關防線的一員大將,同時還是北宋時期的“外交官”。因為他精通金國語言,曾經多次遠赴金國和談,和金國商議如何攻打遼國的“海上之盟”就是他的主要外交功績。
到了南宋時期,有另外一支隊伍,也得到了世人的推崇,那就是“嶽家軍”,當然,“嶽家軍”隻是民間的稱呼,並沒有得到歷史的認可。“嶽家軍”的主將自然就是嶽飛,他最有名的戰役莫過於4次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