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唐朝最為困擾的土地兼併問題,通過一則簡單的移民法令就可以解決——隻要願意移民過去的農民,都可以得到一份土地。這種政策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也避免了民多地少的矛盾與衝突。農民能夠吃得上飯,哪怕是需要走到世界的盡頭去耕種,也不可能被人煽動起來造反——除去黃巢起義的大破壞,大唐可以從容地解決自身的問題,將矛盾轉移到國外。
作為與外界交流異常發達的強盛國度,唐朝幾乎可以一直保持強大——如果沒人活不下去,野心家又得到了很好的遏製的話。當然,誰也無法保證唐朝是否會再出一位昏君,從而葬送大好河山,但至少在當時來講,稱霸東亞,遙望歐洲並不算是夢想,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隻需要按部就班地實施就行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史之亂並不僅僅是讓整個大唐帝國陷入衰退,同時也讓整個中華民族陷入了衰退——直到400多年後明朝的建立,中原才再次恢復了一點昔日的榮耀。這是一個多麽久遠的時間!足以讓弓箭變成機槍,風箏變成飛機,也足夠讓世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那時候,誰知道呢?也許會產生一場中國式的大航海運動,也許會出現我們自己的瓦特與蒸汽機!
第二節如果,沒有宦官之禍
如果沒有宦官為禍,唐朝會變成什麽樣子呢?
這是一個很大也很難解釋清楚的問題,因為歷史的變數實在是太多太多,我們隻需要更改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就可以產生讓人驚掉下巴的超級變動。更何況宦官專權作為中晚唐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治特點,如果完全去掉的話,不僅僅是蝴蝶扇動了幾下翅膀,恐怕是直接扔下了一枚原子彈,將我們所熟悉的歷史炸得支離破碎、茫然無存。
但不管這種假設是如何的困難,我們還是應該試著假設一下。畢竟宦官專政對於唐朝來說近乎毫無好處可言,所帶來的隻是破壞與屠殺。相比而言,雖然明朝的宦官專權同樣嚴重,但他們多多少少也為國為民作了一些貢獻,比如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就是一名宦官。而漢朝也同樣受困於宦官專權,但如果沒有宦官抗衡的話,漢朝那些或者小或者蠢的皇帝們恐怕早就被兇狠的外戚竊奪了皇位。
唐朝卻跟這些完全不同,終唐一世,除了武氏當權的時期,幾乎沒有發生過外戚蠻橫的情況。同樣的,宦官們除了爭權奪利與殺人之外,也沒有做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值得在史書上記錄一筆。
那麽現在,我們假定,唐朝並沒有宦官專權,甚至不存在宦官這種製度,會產生什麽樣的情景呢?這是完全可能出現的,畢竟基本照抄了唐朝製度的日本,就沒有出現宦官製。
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
如果沒有高力士在其中攛掇的話,唐玄宗未必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自己的兒媳楊玉環封為妃子。雖然說我們不能將一個王朝的興衰都推到某個女子身上,但楊氏家族在整個天寶年間的所作所為確實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以楊國忠為首的一幫楊家人,才能基本沒有,但是嫉賢妒能的心態卻保持得非常良好。
通過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宰相,唐玄宗繼位初期的那些明臣良將近乎被一掃而空,剩下的隻不過是一些阿諛小人,這些人又從底部開始不斷蠶食大唐的基業。所以直到安史之亂前夕,大唐表麵上看起來還是無比光鮮,但是內部卻已經爛得透了,隻要稍微受一點外力,就會支持不住,轟然倒塌。
如果沒有高力士,也就沒有楊玉環,唐玄宗雖然怠政,但李林甫之後,他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或者這樣一幫破壞大唐的蛀蟲。同樣的,如果後宮少了這樣一位深得其心的絕色佳人,唐玄宗在晚年就算是耽於女色恐怕也會有限。
另一方麵,少了楊貴妃這樣一層幹兒子與幹媽的關係,唐玄宗作為一名優秀或者說具有能力的帝王,顯然不會對安祿山再抱有那種莫名其妙的信任,讓其兼領三鎮節度使。這樣一來,就算安祿山想要造反,也沒有那個實力。
將一場有可能顛覆大唐盛世的叛亂消於無形之後,唐玄宗差不多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剩下的不過是將自己的江山傳給一個值得信任的兒子。
至於後麵的皇帝會是怎麽樣的,其實很難分辨。我們首先得排除兩種可能:其一是這個皇帝英明神武到令人膜拜,將大唐帝國一手推向了從未達到過的高峰,並且解決了所有的國內問題,使得大唐衰落的機會少得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概率實在是比較低;其二是這個皇帝蠢到無可救藥,敗壞家底的功底跟隋煬帝持平,可以將一個大好的盛世在十幾年的時間之內就敗光,天下烽煙再起群雄逐鹿——這樣的概率同樣很低。更可能的是後麵的皇帝不過是中人之姿,幹不了多少流芳百世的好事,同樣也幹不了多少遺臭萬年的壞事。於是,大唐保持著自己一貫的發展節奏從高峰慢慢滑落,然後與所有偉大的帝國一樣逐漸成為歷史的塵埃。
但這種避免了“突然衰敗”的場景,就已經足夠可怕了。
可怕之處在於,當時沒有任何的競爭者,這樣大唐可以在“從盛世到末日”的這幾十或上百年間,做下無數的事供後人憑弔。當然這並不是皇帝的功勞,因為我們在前麵已經說了,皇帝既不是很聰明也不是太蠢。但任何一個社會或者國家的發展都有著自己的節奏,大唐就按著自己的慣性逐漸前進,就已經可以甩掉當時所有的國家一大截——遙遠到就算最後發生一些問題,他們也追不上來。比如,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整個東亞已經可以列為唐文化範圍,更遠的地方要麽是不毛之地要麽就是偏遠山區。而往西,還有一大片的地盤等著唐帝國去接收。畢竟當阿拉伯帝國開始衰敗之後,根本沒有人能夠擋得住唐帝國西進的步伐。
作為與外界交流異常發達的強盛國度,唐朝幾乎可以一直保持強大——如果沒人活不下去,野心家又得到了很好的遏製的話。當然,誰也無法保證唐朝是否會再出一位昏君,從而葬送大好河山,但至少在當時來講,稱霸東亞,遙望歐洲並不算是夢想,而是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隻需要按部就班地實施就行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安史之亂並不僅僅是讓整個大唐帝國陷入衰退,同時也讓整個中華民族陷入了衰退——直到400多年後明朝的建立,中原才再次恢復了一點昔日的榮耀。這是一個多麽久遠的時間!足以讓弓箭變成機槍,風箏變成飛機,也足夠讓世界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那時候,誰知道呢?也許會產生一場中國式的大航海運動,也許會出現我們自己的瓦特與蒸汽機!
第二節如果,沒有宦官之禍
如果沒有宦官為禍,唐朝會變成什麽樣子呢?
這是一個很大也很難解釋清楚的問題,因為歷史的變數實在是太多太多,我們隻需要更改其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條件,就可以產生讓人驚掉下巴的超級變動。更何況宦官專權作為中晚唐時期的一個重要政治特點,如果完全去掉的話,不僅僅是蝴蝶扇動了幾下翅膀,恐怕是直接扔下了一枚原子彈,將我們所熟悉的歷史炸得支離破碎、茫然無存。
但不管這種假設是如何的困難,我們還是應該試著假設一下。畢竟宦官專政對於唐朝來說近乎毫無好處可言,所帶來的隻是破壞與屠殺。相比而言,雖然明朝的宦官專權同樣嚴重,但他們多多少少也為國為民作了一些貢獻,比如著名的鄭和下西洋,鄭和就是一名宦官。而漢朝也同樣受困於宦官專權,但如果沒有宦官抗衡的話,漢朝那些或者小或者蠢的皇帝們恐怕早就被兇狠的外戚竊奪了皇位。
唐朝卻跟這些完全不同,終唐一世,除了武氏當權的時期,幾乎沒有發生過外戚蠻橫的情況。同樣的,宦官們除了爭權奪利與殺人之外,也沒有做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值得在史書上記錄一筆。
那麽現在,我們假定,唐朝並沒有宦官專權,甚至不存在宦官這種製度,會產生什麽樣的情景呢?這是完全可能出現的,畢竟基本照抄了唐朝製度的日本,就沒有出現宦官製。
從唐玄宗李隆基開始。
如果沒有高力士在其中攛掇的話,唐玄宗未必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自己的兒媳楊玉環封為妃子。雖然說我們不能將一個王朝的興衰都推到某個女子身上,但楊氏家族在整個天寶年間的所作所為確實產生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以楊國忠為首的一幫楊家人,才能基本沒有,但是嫉賢妒能的心態卻保持得非常良好。
通過李林甫、楊國忠兩位宰相,唐玄宗繼位初期的那些明臣良將近乎被一掃而空,剩下的隻不過是一些阿諛小人,這些人又從底部開始不斷蠶食大唐的基業。所以直到安史之亂前夕,大唐表麵上看起來還是無比光鮮,但是內部卻已經爛得透了,隻要稍微受一點外力,就會支持不住,轟然倒塌。
如果沒有高力士,也就沒有楊玉環,唐玄宗雖然怠政,但李林甫之後,他很難再找到這樣一個或者這樣一幫破壞大唐的蛀蟲。同樣的,如果後宮少了這樣一位深得其心的絕色佳人,唐玄宗在晚年就算是耽於女色恐怕也會有限。
另一方麵,少了楊貴妃這樣一層幹兒子與幹媽的關係,唐玄宗作為一名優秀或者說具有能力的帝王,顯然不會對安祿山再抱有那種莫名其妙的信任,讓其兼領三鎮節度使。這樣一來,就算安祿山想要造反,也沒有那個實力。
將一場有可能顛覆大唐盛世的叛亂消於無形之後,唐玄宗差不多已經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剩下的不過是將自己的江山傳給一個值得信任的兒子。
至於後麵的皇帝會是怎麽樣的,其實很難分辨。我們首先得排除兩種可能:其一是這個皇帝英明神武到令人膜拜,將大唐帝國一手推向了從未達到過的高峰,並且解決了所有的國內問題,使得大唐衰落的機會少得可以忽略不計——這種概率實在是比較低;其二是這個皇帝蠢到無可救藥,敗壞家底的功底跟隋煬帝持平,可以將一個大好的盛世在十幾年的時間之內就敗光,天下烽煙再起群雄逐鹿——這樣的概率同樣很低。更可能的是後麵的皇帝不過是中人之姿,幹不了多少流芳百世的好事,同樣也幹不了多少遺臭萬年的壞事。於是,大唐保持著自己一貫的發展節奏從高峰慢慢滑落,然後與所有偉大的帝國一樣逐漸成為歷史的塵埃。
但這種避免了“突然衰敗”的場景,就已經足夠可怕了。
可怕之處在於,當時沒有任何的競爭者,這樣大唐可以在“從盛世到末日”的這幾十或上百年間,做下無數的事供後人憑弔。當然這並不是皇帝的功勞,因為我們在前麵已經說了,皇帝既不是很聰明也不是太蠢。但任何一個社會或者國家的發展都有著自己的節奏,大唐就按著自己的慣性逐漸前進,就已經可以甩掉當時所有的國家一大截——遙遠到就算最後發生一些問題,他們也追不上來。比如,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整個東亞已經可以列為唐文化範圍,更遠的地方要麽是不毛之地要麽就是偏遠山區。而往西,還有一大片的地盤等著唐帝國去接收。畢竟當阿拉伯帝國開始衰敗之後,根本沒有人能夠擋得住唐帝國西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