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轟轟烈烈的鄭和下西洋,就以這樣的方式告別了歷史的舞台,而中國在海平麵的生命力也就此衰竭。


    縱觀明朝歷史,似乎隻有明成祖朱棣一人堅持著要打開海上的防線,讓中國人也能夠揚起風帆,征服於海上。其他的君主,就連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想都不想就直接選擇放棄大海,並且弄出了一個“禁海令”。


    眾所周知,朱元璋小時候放過牛、要過飯、打過短工、當過和尚,然而這一係列非凡的履歷並沒有給他一個非凡的認識,他骨子裏的小農意識時時刻刻就會在腦海中浮現。


    為什麽朱元璋會選擇放棄大海呢?


    首先,朱元璋理所應當地認為,中國地大物博,財富取之不盡。想想也是,如果中國的領土像倭寇那樣隻是彈丸之地,估計朱元璋就不會這般財大氣粗了。不過沒有這種假設,朱元璋的心裏,依舊是小農意識。據說他時常會對太子或者是朱允炆說,你們一定要將目光放得長遠些,不要總是想著征服那些“蕞爾小國”的土地和財富,那些還不夠給咱們大明王朝塞牙縫的呢!


    朱元璋的這番話,如果往好的方麵想,是明太祖心胸寬廣,不願意主動掀起侵略的步伐。可是往壞了說,就是閉關鎖國,以為一切可以無求於人,輕視發展海外交往,拒絕互通有無。在拒絕了危險的同時,也拒絕了進步的空間。


    嚴格說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還是個農民,他一心嚮往的農耕經濟與海洋貿易格格不入。而他作為封建專製帝王,更不容許商品經濟攪亂其所要維護的士、農、工、商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禁商禁海再天經地義不過了。


    拋開朱元璋自己的想法,明朝實行禁海政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倭寇的侵略。


    倭寇,是明朝時期對日本人的稱呼,他們活躍於13 世紀至 16 世紀,搶奪財物、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他們以海為家,以船為生,不過他們打劫的對象卻並不僅僅是海上的船隻,還有沿海地區的百姓,一時之間,倭寇所積累的民怨非常之重。


    其實倭寇之亂早在元朝末年就已經開始了,不過那個時候的朱元璋還忙著搞內戰,無暇顧及到海上的動靜,也就沒有時間理會。等到了建立大明王朝之後,作為一國之君,他就不能再置若罔聞了。可如何能夠徹底解決掉這件事情呢?他想到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和日本建交,兩個國家都相互表示友好了,那倭寇也就不會再明目張膽地來犯了。


    於是他給日本統治者寫了一封以示友好的信,內容無非就是說,咱們兩個國家雖然隔著海,但是距離卻並不遠,不如這樣吧,我們兩個國家建立起友好的貿易往來,想你一個彈丸之地,肯定資源比較少,沒關係,我們大明王朝地大物博,要什麽有什麽,我還可以給你點貿易優惠政策什麽的……


    對於朱元璋來說,能夠這樣主動示好,已經是非常不錯的開局了。可是沒想到緊接著,國內就引起了一陣騷動,也就是我們前麵提到的“胡惟庸事件”。一想到有人要謀反,朱元璋內心中的無名怒火就騰騰地冒上來。就在這時,又有消息傳來,胡惟庸竟然和日本統治者有聯絡,或許這謀反一事,日本也逃脫不了幹係!


    朱元璋心裏這個火啊,想你一個小小的日本,竟然有如此的狼子野心,竟然想通過一個胡惟庸,就扳倒我大明王朝,你也太自不量力了!不就是個小小的倭寇麽,就算你們全部都攻打過來,老子也不放在眼裏!


    於是乎,朱元璋下令,堅決切斷一切與日本的關係,嚴厲實行海禁!


    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四年,也就是公元1371 年,朱元璋正式頒布禁海詔令:“禁瀕海民不得私出海。”此後,每隔兩三年頒一次詔,“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禁通外番”、“申禁海外互市”,還撤了閩、浙、粵等地接待外商的市舶司。


    朱元璋是個雷厲風行的人,且有著強烈的控製欲望,所以他每頒布一道詔書,就肯定要派自己信任的人去沿海地區視察一番,查辦“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者。


    盡管這是聖旨,但難免會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情發生,對此朱元璋也早有耳聞。他幹脆將下海捕魚也列入禁止範圍。信國公湯和曾奉旨“巡視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魚”。如此禁來禁去,最終禁到造船這個根本上,先是禁造能夠離岸較遠的三桅船,隨後船越禁越小,終至“片板不許入海”。


    很多人都將“禁海令”歸結到防止倭寇的身上,可是,縱觀歷史,我們就不難發現,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倭寇之亂似乎消失了,而日本也出現在來到明朝進貢、申請貿易往來的隊伍之中。很多人都認為,朱元璋實行“禁海令”,罪魁禍首就是倭寇,可是為什麽當明成祖實行了兩國的貿易往來之後,倭寇就消失了,而“禁海令”一旦實行起來,倭寇之亂又成為了大明王朝的外患之一?


    日本畢竟是個島國,缺少資源,胡宗憲《籌海圖編》中記載了日本人喜歡的中國物產。如衣料類:絲、絲棉、布、錦繡、紅線。日用器物類:針、鐵鍋、瓷器、漆器、女人脂粉。書籍類:佛經、醫書及四書五經。除此之外,日本方麵還特別需要中國藥材。與此同時,中國士民對日本商品也有濃厚的興趣。如日本所產倭刀以其鋒利精巧備受稱道,成為官紳士民爭相求購的珍品。另外,倭扇、描金飾物等,也頗受明朝百姓的歡迎。既然有需要,當然就有貿易,然而,明朝政府對此畏之若虎多方阻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曉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曉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