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一看,好啊,來了幾個不怕死的,直接下令就把這些人斬首,並且取下了他們的頭顱,直接呈給兵部,說自己在長定保這個地方取得了一次不小的勝利。朝廷一聽,好事啊!趕緊就擬了個摺子,給李成梁漲工資、升職,一番折騰之後,李成梁高興了。


    張居正在一旁看得清楚,覺得事情絕對不會這樣簡單,他聽說這群韃靼部落的人,竟然是趕著牛羊來“打仗”的,這也太奇怪了,於是又是一番調查,弄清楚了事情的真相。不過這一次,張居正並沒有像上一次那樣不給李成梁留麵子,一方麵是因為萬曆皇帝的嘉獎已經頒布出來了,不能朝令夕改,這樣有損於皇家的聲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對李成梁的控製方法就是一拉一收,所以這件事情他隻是小小的告誡了李成梁一下。


    張居正在用人方麵的能力,絕對稱得上是一流的,對於不同的能臣將領,他用不同的方法收服,再加以控製,讓他們為自己的萬曆新政提供方便,這不是每一個改革者都能做到的,想那王安石就是因為用人不當而導致了變法失敗,張居正卻能做到知人善用,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成功之處。


    經過了幾年時間的改革,可以說萬曆新政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到了萬曆八年的時候,全國範圍清算出了將近三百萬頃良田。或許很多讀者對於土地單位沒有概念,那就簡單地說,清算出了半個荷蘭,而它所產出的糧食可以養活整個歐洲。在萬曆新政之後,國庫每年的贏利就能達到三百萬兩,最高紀錄則是一千多萬兩,而在萬曆新政之前,國家則是赤字狀態,這可以說是質的飛躍啊。


    經過上述改革,強化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機器,基本上實現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國家的經濟狀況有了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在國防上增強了反侵略的能力。當然,張居正倡導改革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而是為了鞏固明朝的封建統治。因而,他的變法不可能觸動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隻能作一些修修補補的改良,挽救不了封建社會必然滅亡的歷史總趨勢。盡管如此,張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


    毫不誇張地說,萬曆新政是明朝中期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如果沒有萬曆新政,沒有張居正的話,明朝或許等不到滿清的建立,也等不到闖王李自成攻打北京,就提前滅亡了,是張居正,以一人之力,將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大明王朝的壽命,往後延長了數十年。


    張居正之所以能在危難中果敢地主持新政,其重要的思想是始終不忘記以民為本,因民立政。他的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豪強地主兼併掠奪農民土地的勢頭,多少緩和了農民的惡劣處境,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減少了地方官吏對農民刻意剝削的機會。從而表現了一個古代文人注重學以致用、從政庇民的高貴質量。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政治家,張居正胸懷大誌,思想敏銳,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但歷史發展畢竟是一條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所以張居正改革的成敗以及張居正本人,都是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但是,隨著張居正的過世,轟轟烈烈的萬曆新政也隨之成為了歷史中一粒塵埃,成為眾多人回想起明朝時候最後的輝煌,很多人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麽這樣有效且正確的改革最終卻失敗了呢?


    這其中的緣由非常複雜,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萬曆皇帝的轉變。當初,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管教得太過嚴格,物極必反,作為老師的張居正,並沒有如願將萬曆培養成自己改革之路的接班人,反而成為了改革成果的掘墓人,這多少有些諷刺的意味。


    張居正變法之所以能夠成功,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來源於李太後對他的信任、萬曆皇帝對他的依賴,這種依賴不僅僅是政治上,更是從心理上,依賴、敬重他。


    你見過一聲嗬斥就將皇帝嚇得直哆嗦的內閣首輔麽?張居正就能。


    你見過十年光陰之中,臣子說一,皇帝就說一,臣子說東,皇帝不會說北麽?張居正就能。


    你見過被皇帝恭恭敬敬稱呼十年“先生”的大臣麽?張居正就能。


    可以這樣說,在張居正心裏,萬曆不僅僅是一個皇帝,同時也是他最看好的政治接班人,也是自己最得意的學生,而在心裏,這個小小的皇帝,就如同他的兒子一樣,所以當萬曆犯錯誤之後,張居正往往擺出一副嚴厲的麵孔,光是看著他的眼神,萬曆就已經被嚇得直哆嗦。


    等到了張居正準備實行變法的時候,國庫的銀子開始變得緊張起來,尤其是到了盛大節日的時候,張居正就會像是個會計一樣計算著各種經費。


    公元1572 年的元宵節,按照祖宗禮法,元宵佳節一定要放煙火、要賞花燈,當時年紀尚小的萬曆皇帝自然是滿心歡喜地等待著。可是張居正知道,這一場煙火、這一次宴席就要花去七百兩黃金,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於是他就趁著給萬曆上課的時候說:“皇上,您看先帝剛剛過世沒多久,按照孝道之說,您應該守孝三年,在這期間,不應該舉辦酒宴。”


    萬曆皇帝瞪著那雙清澈的眼睛望著他,不知道先生究竟是何意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曉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曉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