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是個有心的人,知道天文對航海時的重要性,也不能不考慮在其中,他希望的是自己這份航海圖,能夠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牛x 的航海圖,所以能考慮進去的因素,他都不遺餘力地表現在圖上。


    那麽這張開創一代先河的航海圖究竟在什麽地方呢?鄭和畫完之後交給誰了呢?其實無需多想,他肯定是要交給明宣宗,隻可惜,在他之後,明朝又回到了“禁海”的狀態之中,這一張航海圖從一張實用性地圖變成了皇宮倉庫裏的一張廢紙。或許三寶太監的內心是痛苦的,他一世的心血就這樣被人置若罔聞,他卻什麽都不能說、什麽都不能做。


    但是三寶太監可能想不到的是,在數十年之後,有一個航海英雄曾經秘密尋找過他的這張航海圖,這個人就是哥倫布。在他出航之前,他就曾經聽說過,大明王朝曾經有個太監叫三寶,三寶太監有張航海圖,圖上連島嶼、航海標誌、灘、礁、山脈和航路名稱及沿線的參照物,可以近乎完美地到達目的地。就派人秘密尋找,隻可惜,當時的大明王朝雖然開通,然而這張航海圖卻似乎失去了蹤跡。在此之後,麥哲倫、達·伽馬、亨利王子等著名的航海家也都曾經想要尋找這張神秘且完美的航海圖,卻不知該從何下手。


    就這樣,這張《鄭和航海圖》默默無聞地塵封了數百年,就連紙張都散發出寂寞的味道,它在等待著,等待誰能將自己開啟,誰能看看上麵的那些一圖一話。


    它等待了四百年,寂寞了四百年,就如同鄭和的豐功偉績一樣,被選擇性地遺忘了。直到1885 年,一個黃頭髮藍眼睛的男人,發現了這張寂寞的航海圖,他叫做喬治·菲立浦,是一名英國學者,為了研究印度和錫蘭的海港,他尋找了大量的資料,終於在一本叫做《武備誌》的書中看到了讓他驚嘆的一張航海圖,也就是《鄭和航海圖》。帶著驚喜和感嘆,他將這份航海圖複製下來,並且在自己的論文中,將它重新帶到世人的目光之中。


    自此之後,這張航海圖才重新獲得關注,有很多學者都專門在研究它,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還原當時的情況。鄭和的航海圖終於不再寂寞了。這張《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是鄭和七下西洋偉大航海成就的重要體現,也是對世界航海發展的極大貢獻。


    鄭和下西洋,不僅得力於明朝先進的造船業和航海技術,同時反過來也刺激了它們的進步,即便是在明朝後期,中國的航海技術和造船業,也絕對要先進於歐洲國家。


    葡萄牙在進行殖民擴張的時候,就曾經動過殖民中國的心思,並且中葡之間爆發了一場“屯門之戰”,並且以中國勝利而告終。這場戰役並非是技術與技術之間的較量,中國在採取進攻的時候採用了兵法策略,所以並不能比較出雙方誰的船隻更為先進。更為直接的比較應該是鄭芝龍所率領的艦隊和葡萄牙艦隊。


    我們在前文中介紹過鄭芝龍這個人,被明朝招安之後,就一直守衛者沿海地區的安寧,他曾經就多次和葡萄牙的艦隊交過手,每次都是以勝利而告終,甚至連荷蘭東印度公司艦隊都沒有在鄭芝龍麵前撈到過任何好處。


    2.科技總結,意味著即將飛躍


    明朝的科技,是值得中國人為之驕傲的,雖然明朝已經作為封建社會的末期,但在科技方麵,它卻成為了一個新的起點,隻不過這個句號卻畫得太快。


    在很多讀者心中,一提到封建社會,大家的腦海中多半都會出現四個字——“保守迂腐”,但是這四個字卻恰恰不適用於明朝。在這個時期,明朝和外國之間的交流非常密集,就連西方科學,明朝人也並不排斥。


    程朱理學的傳家——桐城方氏,按理說,他們應該最擁護傳統文化,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夠將自己家的東西發揚光大。如果真的是那樣,那這個桐城方氏也隻不過是一個保守的、沒有遠見的人,可事實並非如此。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就是桐城方氏的人,他並沒有墨守成規,反而是和自己的祖父方大鎮、父親方孔炤都在學習西方天文學。


    和西方天文學的學者相比,方以智更懂得如何做到“舉一反三”,結合中國傳統的天文學和當時傳教士傳入的西方天文學,討論了地心學說、九重天說、黃赤道、歲差、星宿、日月食、曆法等天文學問題。對於西方天文學知識,他非常重視,經常追蹤西方天文學最新進展,例如他在討論天體運動軌道問題時,就曾根據西方用望遠鏡觀天發現金星有周相變化的事實,提出了金星、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儼然是一副“中西合璧”的天文學才子。除了在天文學這塊領域上,他有著非凡的天賦之外,在物理、生物、醫學方麵都有著獨特的見解。


    除了像方以智這樣的全才之外,還有很多專業人士,比如我們都熟悉的李時珍,他的才華比起同一時期的大長今,不知要高出多少倍來。


    而明初數學巨匠王文素用30 年時間,於明嘉靖三年,也就是 1524 年,完成了 54 卷總計 1500 多問近 50 萬字的《新集通證古今算學寶鑑》。


    王徵自製出自行車、自轉磨、虹吸、鶴飲、刻漏、水銃、連弩、代耕、輪壺。王徵和金尼閣合作翻譯了《西儒耳目資》,這是中國第一部羅馬字注音專著。王徵和西方傳教士鄧玉函合作翻譯編寫創作了《遠西奇器圖說》,這是中國第一部係統引進西方機械工程學與物理學的著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假如這不是明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曉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曉黎並收藏假如這不是明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