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今存兵家著作有《皇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司馬法》《吳子》《尉繚子》《將冤》《百站七略》等。各家學說雖有異同,然其中包含豐富的樸素唯物論與辯證法因素。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
正如孫子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當今社會,用“兵”之處比比皆是,尤其是激烈異常的商業戰爭,講求“兵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8.墨家:非儒即墨,千載之後有餘音
墨家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約產生於戰國時期,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歷代墨家首領被尊稱為巨子,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享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厘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麵目黧黑”,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說,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是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腹朜殺子”的故事也向我們展示這個團體的紀律嚴明不是空穴來風。有個很有名望的墨家學者叫腹朜,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說:“先生的年歲大了,也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他了。先生在這件事情上要聽我的。”腹朜回答說:“墨家的法規規定:‘殺人的人要處死,傷害人的人要受刑。’這是用來禁絕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義。君王雖然為這事加以照顧,讓官吏不殺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規。”腹朜沒有答應秦惠王,殺掉了自己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愛的而推行大義,腹朜可稱得上大公無私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墨家並不是出身於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墨家的教育在於培養“賢士”或“兼士”,以備擔當治國利民的職責。墨翟認為賢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對國家的治亂盛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夠“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在這三項品德中,德行一項居於首位,因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這與儒家的說法頗為類似。但墨家所強調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則又與儒家有所區別。關於言談,墨家認為在學派爭鳴時代,立論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說服力,關係到一個學派勢力的消長,因此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言善辯,能夠奔走說教,轉移社會的風氣。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遊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後四處遊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於楚,遊高石子於衛,遊公孫尚過於越,出曹公子於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
關於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80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
關於墨翟其人,莊子和孟子都對他有極高的評價。莊子《莊子·天下》中由衷地稱讚,墨子“好學而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說他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誌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士誌於道”的精神也十分讚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蓆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工夫都沒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而奔忙。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煩瑣的“禮”,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學習大禹刻苦簡樸的精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麵旗幟,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顯學篇》中也有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
正是由於墨子是從儒家獨立出來的,他的思想和主張不是與儒家思想相差毫釐,就是與其針鋒相對。墨家有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代表作品是西漢時劉向整理的七十一篇,稱《墨子》。
正如孫子所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當今社會,用“兵”之處比比皆是,尤其是激烈異常的商業戰爭,講求“兵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8.墨家:非儒即墨,千載之後有餘音
墨家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約產生於戰國時期,被列為“諸子百家”之一。
歷代墨家首領被尊稱為巨子,巨子的職位是由集團中公認的賢者互相傳讓的,享有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方授楚《墨學源流》認為墨子是墨家第一任巨子,墨子的大徒弟、守住宋城的禽滑厘則是墨家的第二任巨子。墨家的成員都稱為“墨者”,必須服從巨子的領導。墨者大多來自社會的下層,能夠吃苦耐勞,平時一律短衣草鞋,參加勞動,“串足胼胝,麵目黧黑”,以吃苦為高尚的事。他們勤於進行實驗,作戰十分勇敢,平時從事生產勞動,主要職業是教師、工匠等。墨子及其門人為人們做好事,即使是犧牲了個人性命也在所不惜。《淮南子》載:“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意思是說,墨家的親信弟子達數百人之多,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而且他們功成不受賞,施恩不圖報。
墨家是有著嚴密組織和嚴格紀律的團體。《呂氏春秋·去私》記載:“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腹朜殺子”的故事也向我們展示這個團體的紀律嚴明不是空穴來風。有個很有名望的墨家學者叫腹朜,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說:“先生的年歲大了,也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他了。先生在這件事情上要聽我的。”腹朜回答說:“墨家的法規規定:‘殺人的人要處死,傷害人的人要受刑。’這是用來禁絕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義。君王雖然為這事加以照顧,讓官吏不殺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規。”腹朜沒有答應秦惠王,殺掉了自己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愛的而推行大義,腹朜可稱得上大公無私了。這足見墨家的紀律非常嚴格。
墨家並不是出身於俠的武士團體,而主要是一個學術團體。墨家的教育在於培養“賢士”或“兼士”,以備擔當治國利民的職責。墨翟認為賢士或兼士是否在位,對國家的治亂盛衰有決定性的影響。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夠“厚乎德行,辯乎言談,博乎道術”。在這三項品德中,德行一項居於首位,因為“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這與儒家的說法頗為類似。但墨家所強調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則又與儒家有所區別。關於言談,墨家認為在學派爭鳴時代,立論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說服力,關係到一個學派勢力的消長,因此作為賢士或兼士,必須能言善辯,能夠奔走說教,轉移社會的風氣。他們所從事的是一般遊士的共同事業:完成學業,然後四處遊說,用自己的觀點和辯才去影響諸侯各國,並爭取出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以建功立業。如墨子,他曾使其弟子耕柱子於楚,遊高石子於衛,遊公孫尚過於越,出曹公子於宋,使勝綽事齊國項子牛。
關於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的末尾提到:“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所以後世對他的生平身世一直爭論不休,有說是宋人,有說是魯人。近代學者一般認為,墨子生於公元前480年左右,卒於公元前390年左。
關於墨翟其人,莊子和孟子都對他有極高的評價。莊子《莊子·天下》中由衷地稱讚,墨子“好學而博”,“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說他是個以天下為己任、立誌救民於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對他“士誌於道”的精神也十分讚揚:“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班固《答賓戲》中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像孔子一樣為天下事而終日奔勞,連將蓆子坐暖和將爐灶的煙囪染黑的工夫都沒有。他“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長期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他的政治主張,一生都是在為扶危濟困的正義事業而奔忙。
相傳墨子初學於儒術。《淮南子·要略》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可見墨子是從儒家分出來的。由於不滿儒術所提倡的煩瑣的“禮”,墨子並對儒家學說進行了批判和改造,學習大禹刻苦簡樸的精神,從而樹立起自己的一麵旗幟,在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稱為“孔墨顯學”。孟子曾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韓非·顯學篇》中也有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
正是由於墨子是從儒家獨立出來的,他的思想和主張不是與儒家思想相差毫釐,就是與其針鋒相對。墨家有十大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代表作品是西漢時劉向整理的七十一篇,稱《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