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牛根生如是說:中國教父級CEO的商道智慧 作者:張海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牛根生深知,要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就必須對員工進行嚴格的製度管理,但與此同時輔之以人本管理也是必要的。這也就體現了「嚴肅的愛」的一個方麵。事實上人本管理則是蒙牛管理中的非常重要的內容。
牛根生在《天變人變模式也要變》一文中,分析了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定時定地定範式,早晚考勤,中間督察,仿佛框框比效率還當緊,管行比管心還重要……曾幾何時,這就是全社會的管理「範本」。
有些工種是離不開這種「範本」的,越是多人協作的工種越需要程式與框框,因為如果某一道工序不能按時按地運作,其他各道工序就會窩工失序。但有些工種獨立性很強,越給予彈性越容易出效率,這時候,管行不如管心,管理模式就要由範本向人本轉移。
有一個小例子。前幾年,我們總部曾經規定辦公室不準飲水(發現一次罰一次),而設立了專門的飲水室。這種做法貌似「軍紀嚴明」,其實一點也不人性化,比如:盛夏季節,人急匆匆趕來,從溫水瓶裏倒出開水,卻不能馬上喝,需要賠上時間、耐力乃至心靈的不快;即便備上涼開水,渴極而飲,一次一大杯,從員工身心健康角度講也並非好事;再則,統一存放的杯子上雖然分別寫著各人的名字,但還是存在串用的可能,即使沒被串用有人也會生出這種隱憂……搬到新辦公樓後,我們就把這一條取消了。水是生命之源,辦公桌旁放一杯水,隨需隨取,這不是既人性化又有利於提高效率的雙善之舉嗎?
還有,雖然過程管理在許多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對於一些創造性工種,我們不管過程,隻管結果,反而更佳。
所以,範本管理要向人本管理轉型,不要把程式看得比人還重要。人是核心,一切管理程式都要向有利於提高人的效率與健康的角度傾斜與靠攏。
不論是法治還是以人為本的治理,都是「治人」,促使人的行為向更合理的方向轉變,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效率。法製的規範性可以使人們少犯錯誤,提高效率。然而事物總是不斷的變化,法製中的一些東西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需要再做調整,其不合理之處要考慮以人為本。隻有當法製和以人為本的治理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相輔相成時,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向下經營人心
經營人心的含義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牛根生在文章《最佳僱主:讓員工「51%給自己幹」》一文中,這樣寫道:
如果說蒙牛企業裏有什麽東西不均等,那就是「官」越大「自由」越小。比如得給員工送禮,但員工不能給你送禮。我在原企業(伊利)的時候,有個主管把20斤牛肉送到我家,結果弄得我差點妻離子散,我對老婆說,你送回去,不送回去我們就離婚——有了這次教訓,這個主管就長了記性,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個員工收了人家一條羊腿,他批評道:「你送回去!我送你兩條羊腿好不好?」習慣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如今,我們高管團隊年年拿自己的錢給員工送禮,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地送。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尚往來」的國度,但在很久以來,送禮就變了味。把禮送給普通人,那就是「想別人替你辦事」;在官場上的送禮,則稱為「賄賂」。送禮一時間成了中國「非理性競爭」的代名詞。蒙牛高層清楚地認識到「送禮」對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因而在送禮方麵做了嚴格的規定。在蒙牛,送禮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送。這也是蒙牛「向下經營人心」的一種體現。
有一個例子,說的是有一位駐外幹部兩年前出國,購回一些化妝品,回來後給總部的幾位好友(平級或比他級別高)每人送了一份。不久,東窗「事發」,收的人如數退還,送的人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要經營人心,就必須從精神上真誠地關懷員工,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上司要學會善待下屬,這樣才會獲得同樣真誠的回報。
日本有一家公司,其老闆每天隻做兩件事,且這兩件事看似與企業經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家公司卻經營得井井有條。他做哪兩件事呢?一件是早晚在員工上下班的時候,一定準時站在廠門口,向經過的每一名員工鞠躬問候;第二件是在上午工作時間,拿上釣魚竿去釣魚休閑,中午回來將釣到的魚拿來為員工改善夥食。從這些行為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是經營者對員工的關心和感恩,使得每一名員工深受感動,盡職盡責,極大地發揮個人潛能,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
牛根生在公司裏提出一個「關心下三層」的原則,即關心你的下級、下級的下級、下級的下級的下級。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財動輒幾萬、幾十萬、上百萬。
在牛根生的影響之下,下屬們也開始了散財的行動,他們所採取的散財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蒙牛內幕》裏有這麽一段記載: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這位助手過意不去,象徵性地返了2萬元。還是這位主任,2004年初,從個人紅利及年薪中拿出錢,向每位部下發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獎金。
一位部長,2004年初給每位部下發了1000元獎金。
一位副總,2004年拿出5萬元給部下買襯衫。
一位副總,2005年提出將個人期權的1/5分給手下。
牛根生在《天變人變模式也要變》一文中,分析了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定時定地定範式,早晚考勤,中間督察,仿佛框框比效率還當緊,管行比管心還重要……曾幾何時,這就是全社會的管理「範本」。
有些工種是離不開這種「範本」的,越是多人協作的工種越需要程式與框框,因為如果某一道工序不能按時按地運作,其他各道工序就會窩工失序。但有些工種獨立性很強,越給予彈性越容易出效率,這時候,管行不如管心,管理模式就要由範本向人本轉移。
有一個小例子。前幾年,我們總部曾經規定辦公室不準飲水(發現一次罰一次),而設立了專門的飲水室。這種做法貌似「軍紀嚴明」,其實一點也不人性化,比如:盛夏季節,人急匆匆趕來,從溫水瓶裏倒出開水,卻不能馬上喝,需要賠上時間、耐力乃至心靈的不快;即便備上涼開水,渴極而飲,一次一大杯,從員工身心健康角度講也並非好事;再則,統一存放的杯子上雖然分別寫著各人的名字,但還是存在串用的可能,即使沒被串用有人也會生出這種隱憂……搬到新辦公樓後,我們就把這一條取消了。水是生命之源,辦公桌旁放一杯水,隨需隨取,這不是既人性化又有利於提高效率的雙善之舉嗎?
還有,雖然過程管理在許多時候是非常必要的,但對於一些創造性工種,我們不管過程,隻管結果,反而更佳。
所以,範本管理要向人本管理轉型,不要把程式看得比人還重要。人是核心,一切管理程式都要向有利於提高人的效率與健康的角度傾斜與靠攏。
不論是法治還是以人為本的治理,都是「治人」,促使人的行為向更合理的方向轉變,即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效率。法製的規範性可以使人們少犯錯誤,提高效率。然而事物總是不斷的變化,法製中的一些東西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需要再做調整,其不合理之處要考慮以人為本。隻有當法製和以人為本的治理朝著統一的方向前進,相輔相成時,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
向下經營人心
經營人心的含義是向下經營,而不是向上經營。牛根生在文章《最佳僱主:讓員工「51%給自己幹」》一文中,這樣寫道:
如果說蒙牛企業裏有什麽東西不均等,那就是「官」越大「自由」越小。比如得給員工送禮,但員工不能給你送禮。我在原企業(伊利)的時候,有個主管把20斤牛肉送到我家,結果弄得我差點妻離子散,我對老婆說,你送回去,不送回去我們就離婚——有了這次教訓,這個主管就長了記性,有一次,他手下的一個員工收了人家一條羊腿,他批評道:「你送回去!我送你兩條羊腿好不好?」習慣是一點一滴養成的,如今,我們高管團隊年年拿自己的錢給員工送禮,幾萬、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地送。
中國,是一個崇尚「禮尚往來」的國度,但在很久以來,送禮就變了味。把禮送給普通人,那就是「想別人替你辦事」;在官場上的送禮,則稱為「賄賂」。送禮一時間成了中國「非理性競爭」的代名詞。蒙牛高層清楚地認識到「送禮」對企業發展的不利影響,因而在送禮方麵做了嚴格的規定。在蒙牛,送禮是往下送,而不是往上送。這也是蒙牛「向下經營人心」的一種體現。
有一個例子,說的是有一位駐外幹部兩年前出國,購回一些化妝品,回來後給總部的幾位好友(平級或比他級別高)每人送了一份。不久,東窗「事發」,收的人如數退還,送的人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要經營人心,就必須從精神上真誠地關懷員工,想員工之所想,急員工之所急,上司要學會善待下屬,這樣才會獲得同樣真誠的回報。
日本有一家公司,其老闆每天隻做兩件事,且這兩件事看似與企業經營沒有直接關係,但是這家公司卻經營得井井有條。他做哪兩件事呢?一件是早晚在員工上下班的時候,一定準時站在廠門口,向經過的每一名員工鞠躬問候;第二件是在上午工作時間,拿上釣魚竿去釣魚休閑,中午回來將釣到的魚拿來為員工改善夥食。從這些行為細節中體現出來的是經營者對員工的關心和感恩,使得每一名員工深受感動,盡職盡責,極大地發揮個人潛能,所以說:「得人心者得天下」。
牛根生在公司裏提出一個「關心下三層」的原則,即關心你的下級、下級的下級、下級的下級的下級。他自己每次散出的財動輒幾萬、幾十萬、上百萬。
在牛根生的影響之下,下屬們也開始了散財的行動,他們所採取的散財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在《蒙牛內幕》裏有這麽一段記載:一位主任,2003年初向助手送了一套房子,這位助手過意不去,象徵性地返了2萬元。還是這位主任,2004年初,從個人紅利及年薪中拿出錢,向每位部下發放了3000~5000元不等的獎金。
一位部長,2004年初給每位部下發了1000元獎金。
一位副總,2004年拿出5萬元給部下買襯衫。
一位副總,2005年提出將個人期權的1/5分給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