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為景的幼子,長得瘦小黧黑,又沉默寡言,不被父兄喜歡,從小送去林泉寺出家的長尾景虎,在娘家親戚的護送下,來到了琵琶島城。琵琶島城主宇佐美定滿,是神德流兵法的始祖,一向不滿長尾為景欺壓上杉氏之所為,隻因實力不足以相抗衡,才暫時蟄伏。如今為景已死,平定越後,宇佐美不做第二人想。聽說長尾景虎前來求見,以為他隻是來借兵的,誰料見麵後,景虎的第一句話竟然是:“請收我為徒,教授兵法。”
景虎在宇佐美的細心教導下,逐漸成長起來,他以栃尾城為根據地,很快收伏了新發田長敦、北條高廣、長尾房景、齋藤朝信等虎將豪族,連號稱武勇北國第一的柿崎和泉守景家,也對他心悅誠服,乖乖歸順。眼看越後即將回歸太平,但是長尾晴景受不了弟弟的聲名響徹整個北陸,沒等昭田常陸伏誅,就率先發動了內戰,號召豪族們討伐景虎。
然而,沒有一家豪族在意他這個有名無實的守護代的命令,更沒有一家豪族敢與長尾景虎為敵。戰爭的結果早在人們預料之內——在守護上杉定實的調解下,景虎進駐春日山,繼承守護代和長尾家督之職,晴景體麵地退往府內,和守護大人一起隱居去了。
不久以後,景虎殺死昭田長陸介,並渡過阿賀野川,降伏中條藤資等揚北村眾,恢復了父親統治下,統一而且和平的越後國。
然而,越後的和平並沒有能夠長久維持下去,北信濃七大豪族的使者,恰在此時,來到了春日山。
【龍虎軍略】
長尾景虎後來繼承關東管領山內上杉的姓氏和官職,更名為上杉政虎,官從四位下近衛少將,職為關東管領;其後他又得將軍足利義輝賜以苗字,更名輝虎,出家入道,法名謙信;習慣上稱為上杉謙信。武田晴信則最高做到從四位下大膳大夫,出家入道後法名信玄,號德榮軒,習慣上稱為武田信玄。
謙信和信玄在信濃川中島地區的戰爭,就是日本戰史上有名的川中島合戰,長達十一年,先後發生五次大的戰役,但始終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麵。仔細剖析兩個人的個人性格,和雙方實力的對比、戰略的運用,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種均勢產生的根源了。
武田和上杉,兩個人在個人性格和生活作風方麵,迥然相異。信玄好色,而且據說還喜歡男風;謙信似乎是天生對男女情愛甚為反感,終生未娶,繼承人從養子之中挑選。信玄無堅定的信仰,雖然他信奉佛教淨土真宗,但總給人感覺是為了阻止連襟本院寺顯如(淨土真宗總本山石山本院寺的住持,經常煽動各地一向宗徒起事)來給他搗亂;謙信則篤信佛教真言宗,被看作是戰神毗沙門天的化身,因此一向一揆總是在越後如火如荼地展開著。
信玄畢生為了家族的存續而戰,在甲斐的經濟沒有達到滿意的要求、在釜無川治水工程沒有完成前,即使沒有謙信掣肘,他也未必會有攻上京都,奪取天下之心。謙信則是為了正義而戰:平定越後,是恢復北陸的秩序;川中島合戰,是應村上等所請;關東攻略,是管領上杉憲政的哀求;發兵越中,是為父報仇;吞併能登、進入越前,是響應將軍足利義昭討伐織田氏的詔令。
由於性格使然,兩人的軍略也截然不同。信玄是靜,他把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搬上軍旗,自率山隊,穩坐陣後指揮。他認為:“對於勝利,取五分為上,七分為中,十分為下。五分可以激勵鬥誌,七分則生惰性,十分則驕傲忘形。”謙信則為動,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突擊信號,凡戰陣必衝鋒在前,很少後退。他曾引用《吳子》的話說:“捨生去戰則生,怕死去戰則死。”
因此兩軍相遇,信玄總是躲避,要尋找最好的戰機予敵以重創,而謙信則勇往直前,甚至露出滿身破綻,引誘對方主力前來決戰。川中島的五次會戰,往往都會產生這樣一種局麵,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不得其門而入,守的找不到機會反攻,曠日持久,終於各有損傷,罷戰歸去。
然而,如果對比雙方的實力和所處的環境,謙信的處境比之信玄,可就太過於艱難了。
首先,信玄利用甲駿相三國同盟,保障了自己的側翼,並且十年辛苦布置,給謙信張開了一張龐大的包圍網。謙信南有武田,東南是因為關東攻略而勢同水火的小田原北條氏,西麵是也與武田有盟約的越中諸豪強,北方還有佐渡的水匪,隻有東麵若即若離的蘆名、大寶寺等諸侯,有時還能夠幫上一點忙。
然而,謙信通過畢生的努力,衝破了這張巨網。向南,阻扼武田氏於川中島地區;向東南,數次擊敗關東霸者北條氏;向北,圍剿水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向西,攻破椎名康種、神保良春、鈴木國重等,統一了越中國。直到武田信玄、北條氏康先後去世,東國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毗沙門天神之劍了。當然,當時上杉謙信也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惡徒”織田信長,無暇再顧及其它。
信玄的謀略共有兩手,一手在外,一手在內,他在越後國內部給謙信製造的麻煩,比外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雙方家臣團的組成談起。
武田氏擁有穩固而且團結的家臣團,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信虎留下來的譜代老將,譬如前麵提過的板垣、甘利,以及原(虎胤、昌俊)、諸角(虎定)、飯富(虎昌)等,還有兩個智勇雙全的弟弟——武田信繁和武田信廉。二是武田同族的穴山(梅雪信君)、秋山(信友)等,分置為各方城主,管理內政。三是外鄉的降將或者客卿,如軍師山本勘介,來自信濃的真田一族(以後將專節介紹)、保科一族,來自諏訪的木曾一族(木曾氏和諏訪、小笠原、村上,並稱為信濃四大豪族)、阿部勝寶、長阪長閑齋、跡部大炊助(最後兩位,是武田下一代諏訪四郎勝賴的老師和親信)等。
景虎在宇佐美的細心教導下,逐漸成長起來,他以栃尾城為根據地,很快收伏了新發田長敦、北條高廣、長尾房景、齋藤朝信等虎將豪族,連號稱武勇北國第一的柿崎和泉守景家,也對他心悅誠服,乖乖歸順。眼看越後即將回歸太平,但是長尾晴景受不了弟弟的聲名響徹整個北陸,沒等昭田常陸伏誅,就率先發動了內戰,號召豪族們討伐景虎。
然而,沒有一家豪族在意他這個有名無實的守護代的命令,更沒有一家豪族敢與長尾景虎為敵。戰爭的結果早在人們預料之內——在守護上杉定實的調解下,景虎進駐春日山,繼承守護代和長尾家督之職,晴景體麵地退往府內,和守護大人一起隱居去了。
不久以後,景虎殺死昭田長陸介,並渡過阿賀野川,降伏中條藤資等揚北村眾,恢復了父親統治下,統一而且和平的越後國。
然而,越後的和平並沒有能夠長久維持下去,北信濃七大豪族的使者,恰在此時,來到了春日山。
【龍虎軍略】
長尾景虎後來繼承關東管領山內上杉的姓氏和官職,更名為上杉政虎,官從四位下近衛少將,職為關東管領;其後他又得將軍足利義輝賜以苗字,更名輝虎,出家入道,法名謙信;習慣上稱為上杉謙信。武田晴信則最高做到從四位下大膳大夫,出家入道後法名信玄,號德榮軒,習慣上稱為武田信玄。
謙信和信玄在信濃川中島地區的戰爭,就是日本戰史上有名的川中島合戰,長達十一年,先後發生五次大的戰役,但始終維持不勝不敗的局麵。仔細剖析兩個人的個人性格,和雙方實力的對比、戰略的運用,應該就可以體會到這種均勢產生的根源了。
武田和上杉,兩個人在個人性格和生活作風方麵,迥然相異。信玄好色,而且據說還喜歡男風;謙信似乎是天生對男女情愛甚為反感,終生未娶,繼承人從養子之中挑選。信玄無堅定的信仰,雖然他信奉佛教淨土真宗,但總給人感覺是為了阻止連襟本院寺顯如(淨土真宗總本山石山本院寺的住持,經常煽動各地一向宗徒起事)來給他搗亂;謙信則篤信佛教真言宗,被看作是戰神毗沙門天的化身,因此一向一揆總是在越後如火如荼地展開著。
信玄畢生為了家族的存續而戰,在甲斐的經濟沒有達到滿意的要求、在釜無川治水工程沒有完成前,即使沒有謙信掣肘,他也未必會有攻上京都,奪取天下之心。謙信則是為了正義而戰:平定越後,是恢復北陸的秩序;川中島合戰,是應村上等所請;關東攻略,是管領上杉憲政的哀求;發兵越中,是為父報仇;吞併能登、進入越前,是響應將軍足利義昭討伐織田氏的詔令。
由於性格使然,兩人的軍略也截然不同。信玄是靜,他把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搬上軍旗,自率山隊,穩坐陣後指揮。他認為:“對於勝利,取五分為上,七分為中,十分為下。五分可以激勵鬥誌,七分則生惰性,十分則驕傲忘形。”謙信則為動,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突擊信號,凡戰陣必衝鋒在前,很少後退。他曾引用《吳子》的話說:“捨生去戰則生,怕死去戰則死。”
因此兩軍相遇,信玄總是躲避,要尋找最好的戰機予敵以重創,而謙信則勇往直前,甚至露出滿身破綻,引誘對方主力前來決戰。川中島的五次會戰,往往都會產生這樣一種局麵,一方攻,一方守,攻的不得其門而入,守的找不到機會反攻,曠日持久,終於各有損傷,罷戰歸去。
然而,如果對比雙方的實力和所處的環境,謙信的處境比之信玄,可就太過於艱難了。
首先,信玄利用甲駿相三國同盟,保障了自己的側翼,並且十年辛苦布置,給謙信張開了一張龐大的包圍網。謙信南有武田,東南是因為關東攻略而勢同水火的小田原北條氏,西麵是也與武田有盟約的越中諸豪強,北方還有佐渡的水匪,隻有東麵若即若離的蘆名、大寶寺等諸侯,有時還能夠幫上一點忙。
然而,謙信通過畢生的努力,衝破了這張巨網。向南,阻扼武田氏於川中島地區;向東南,數次擊敗關東霸者北條氏;向北,圍剿水匪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向西,攻破椎名康種、神保良春、鈴木國重等,統一了越中國。直到武田信玄、北條氏康先後去世,東國已經沒有人能夠阻擋毗沙門天神之劍了。當然,當時上杉謙信也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惡徒”織田信長,無暇再顧及其它。
信玄的謀略共有兩手,一手在外,一手在內,他在越後國內部給謙信製造的麻煩,比外部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問題首先要從雙方家臣團的組成談起。
武田氏擁有穩固而且團結的家臣團,主要分為四部分。一是信虎留下來的譜代老將,譬如前麵提過的板垣、甘利,以及原(虎胤、昌俊)、諸角(虎定)、飯富(虎昌)等,還有兩個智勇雙全的弟弟——武田信繁和武田信廉。二是武田同族的穴山(梅雪信君)、秋山(信友)等,分置為各方城主,管理內政。三是外鄉的降將或者客卿,如軍師山本勘介,來自信濃的真田一族(以後將專節介紹)、保科一族,來自諏訪的木曾一族(木曾氏和諏訪、小笠原、村上,並稱為信濃四大豪族)、阿部勝寶、長阪長閑齋、跡部大炊助(最後兩位,是武田下一代諏訪四郎勝賴的老師和親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