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尊氏敗局已定,後醍醐君臣歡天喜地地慶功,隻等朝敵首級一到就開始論功行賞。偏偏正成不識相,在這節骨眼上唱反調,說什麽“建武新政失卻民心,武士倒向尊氏”、“此時當採用懷柔政策,赦免尊氏一切罪責,主動詔其回朝”、“如持明院統再起,國家危矣”雲雲,譁眾取寵。後醍醐是有道明君,當然不會理他,一句“且待商量”,擱下再說。
不過,歷史往往不是按照人們的主觀意識進行的。
【捲土重來】
遠離根據地關東,避於備後一隅的尊氏,突然接到了被廢的持明院統舊帝光嚴院的院宣。院宣命令尊氏聚集兵馬,討伐偽帝後醍醐和匪將新田義貞,重扶光嚴院復位。勢窮時衰的尊氏一黨喜不自勝,立即手持院宣在各國徵兵,並豎起光嚴院的禦旗,宣布討伐逆賊新田義貞。十五日,應九州豪族的敦請,飄揚著光嚴院禦旗的尊氏軍堂堂正正地西下了。
二十五日,當尊氏到達築前的蘆屋浦時,九州豪族少貳貞經首先派遣五百騎人馬前來迎接。然而,肥後的菊池黨首領菊池武重、武敏兄弟腦筋死得很,不肯賣尊氏的帳,一聽說尊氏到了九州,二話不說,上來就把親尊氏的少貳貞經殺了個人仰馬翻。
三月二日,菊池黨軍同尊氏軍在多多良濱打了場狠仗。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狀態的菊池黨兵力有限,苦戰一天後,由於後援不濟,盟軍的鬆浦黨又降了敵,最後落敗。
尊氏的運氣終於來了。
在整個中國地方,播磨重鎮白旗城卡在中國通往九州的要衝上,雙方都非常重視它的存在價值。尊氏臨走前,特意留下名將赤鬆則村及兵士五百對該城進行防守。尊氏離開不久,白旗城便遭到了義貞六萬大軍的攻擊。在長達三個月的攻擊中,義貞用盡各種辦法,卻始終未能攻下此城。他隻好留下部分部隊圍城,自己和弟弟義助攻略其它城池。
義貞在白旗城困戰三個月,使尊氏贏得了寶貴的休養時間。
延元元年(1336年)四月三日,足利尊氏在兵源得到大幅度補充後,率領著五十萬(!!)九州四國的大軍,兵分兩路(尊氏兵船七千艘走海路,直義大兵二十萬走陸路),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征之路。五月十日,正在攻打備中福山城的新田義貞部將大井田氏經,遭到直義軍突如其來的攻擊,全軍覆沒。正在圍困備前三石城的肋屋義助也遭到直義軍的襲擊,撤圍而去。當義貞得知消息時,在他“大中黑”家徽的冕旗兩翼,已經布滿了畫著“二引兩”(足利家家徽)的白旗。
麵對壓境的龐大軍勢,後醍醐重新建立的延元小朝廷再次手足無措地大吃了一驚。
隻有楠木是沉著的。他早在尊氏西渡以後,就已經開始考慮未來的形勢對比,和相應的防禦對策。當後醍醐向他問計時,正成胸有成竹地奉上了寫成已久的《楠木奏摺》。在奏摺中,他寫道:“尊氏率築紫九國之眾進犯京都,其勢如洪水猛獸。如以我疲兵對之,以慣常之法戰之,則必敗無疑。應召回義貞,君王退避山門,正成退守河內,引賊入京。遂以兵封鎖澱川河口,切斷京城聯絡,絕其糧道,派兵騷擾,敵必疲憊不堪。此時,義貞自叡山、正成自河內,兩翼進攻,則朝敵一舉可滅。”
“好不容易回到了安逸舒適的京都,正成這赤佬自己沒本事打仗,竟然要大家頂缸,回到過去生活清苦、沒有美酒佳肴、沒有女人可以恣意享用的生活!”憤怒的公卿們極力反對,正義的輿論矛頭全都指向了正成。對他們來講,真正的朝敵不是欲竊取皇統的足利,而是要剝奪他們優裕生活的楠木。後醍醐也是這種思想的領導人之一,他駁回了正成這部令後世軍事史學家們讚嘆不已的奏摺,命令正成率領京都的近衛軍去和尊氏決戰。
正成終於明白,原來所謂天皇親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湊川合戰】
盡管已經決心去送死,但正成第一個想到的還是那個負了他的後醍醐。懷著照顧自己孩子的心情,他將最好的將領、最精銳的部隊留下保衛京都,跟隨自己的隻有胞弟正季和五百親兵。在櫻井驛,正成和年僅十一歲的幼子正行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櫻井決別”。他在走向死亡之前囑咐兒子的遺言,全部是鼓勵正行長大後為國為民尋找一條出路,竟然沒有一句是涉及自己和兒子的私生活。最後,正成依依不捨地目送正行騎著小馬的身影消失於晨霧之中,然後同正季一起驅轉馬頭,背向著萬縷朝陽,緩緩地向新田義貞的陣地走去。
時間是延元元年五月二十五日,義貞軍防守的攝津和田峽海岸不遠處的海麵上,船隻總數多達七千艘的尊氏艦隊密密麻麻地出現了,方圓十四、五裏的海麵上綿延不絕,全是“二引兩”的白旗。檣櫓抨擊、拍水發出的巨大響聲,此起彼伏。接著,直義的二十萬陸軍也在須磨方向出現。飄揚的旗幟如同天邊的雲霞,林立的刀槍遠遠看去如同生滿灌木的、廣袤的森林,人和馬的腳步聲、私語聲、鳴叫聲,各國軍隊高亢的軍螺聲,鎧甲兵器的碰撞聲,操著各種方言的斥候兵的傳令聲,響成一片,同海麵上船隻的櫓聲遙相呼應。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湊川合戰”開始了(在《太平記》中,無論是《楠木帖》還是《足利帖》,“湊川合戰”都是最後一戰。)。
不過,歷史往往不是按照人們的主觀意識進行的。
【捲土重來】
遠離根據地關東,避於備後一隅的尊氏,突然接到了被廢的持明院統舊帝光嚴院的院宣。院宣命令尊氏聚集兵馬,討伐偽帝後醍醐和匪將新田義貞,重扶光嚴院復位。勢窮時衰的尊氏一黨喜不自勝,立即手持院宣在各國徵兵,並豎起光嚴院的禦旗,宣布討伐逆賊新田義貞。十五日,應九州豪族的敦請,飄揚著光嚴院禦旗的尊氏軍堂堂正正地西下了。
二十五日,當尊氏到達築前的蘆屋浦時,九州豪族少貳貞經首先派遣五百騎人馬前來迎接。然而,肥後的菊池黨首領菊池武重、武敏兄弟腦筋死得很,不肯賣尊氏的帳,一聽說尊氏到了九州,二話不說,上來就把親尊氏的少貳貞經殺了個人仰馬翻。
三月二日,菊池黨軍同尊氏軍在多多良濱打了場狠仗。在戰爭初期處於優勢狀態的菊池黨兵力有限,苦戰一天後,由於後援不濟,盟軍的鬆浦黨又降了敵,最後落敗。
尊氏的運氣終於來了。
在整個中國地方,播磨重鎮白旗城卡在中國通往九州的要衝上,雙方都非常重視它的存在價值。尊氏臨走前,特意留下名將赤鬆則村及兵士五百對該城進行防守。尊氏離開不久,白旗城便遭到了義貞六萬大軍的攻擊。在長達三個月的攻擊中,義貞用盡各種辦法,卻始終未能攻下此城。他隻好留下部分部隊圍城,自己和弟弟義助攻略其它城池。
義貞在白旗城困戰三個月,使尊氏贏得了寶貴的休養時間。
延元元年(1336年)四月三日,足利尊氏在兵源得到大幅度補充後,率領著五十萬(!!)九州四國的大軍,兵分兩路(尊氏兵船七千艘走海路,直義大兵二十萬走陸路),浩浩蕩蕩地踏上了東征之路。五月十日,正在攻打備中福山城的新田義貞部將大井田氏經,遭到直義軍突如其來的攻擊,全軍覆沒。正在圍困備前三石城的肋屋義助也遭到直義軍的襲擊,撤圍而去。當義貞得知消息時,在他“大中黑”家徽的冕旗兩翼,已經布滿了畫著“二引兩”(足利家家徽)的白旗。
麵對壓境的龐大軍勢,後醍醐重新建立的延元小朝廷再次手足無措地大吃了一驚。
隻有楠木是沉著的。他早在尊氏西渡以後,就已經開始考慮未來的形勢對比,和相應的防禦對策。當後醍醐向他問計時,正成胸有成竹地奉上了寫成已久的《楠木奏摺》。在奏摺中,他寫道:“尊氏率築紫九國之眾進犯京都,其勢如洪水猛獸。如以我疲兵對之,以慣常之法戰之,則必敗無疑。應召回義貞,君王退避山門,正成退守河內,引賊入京。遂以兵封鎖澱川河口,切斷京城聯絡,絕其糧道,派兵騷擾,敵必疲憊不堪。此時,義貞自叡山、正成自河內,兩翼進攻,則朝敵一舉可滅。”
“好不容易回到了安逸舒適的京都,正成這赤佬自己沒本事打仗,竟然要大家頂缸,回到過去生活清苦、沒有美酒佳肴、沒有女人可以恣意享用的生活!”憤怒的公卿們極力反對,正義的輿論矛頭全都指向了正成。對他們來講,真正的朝敵不是欲竊取皇統的足利,而是要剝奪他們優裕生活的楠木。後醍醐也是這種思想的領導人之一,他駁回了正成這部令後世軍事史學家們讚嘆不已的奏摺,命令正成率領京都的近衛軍去和尊氏決戰。
正成終於明白,原來所謂天皇親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湊川合戰】
盡管已經決心去送死,但正成第一個想到的還是那個負了他的後醍醐。懷著照顧自己孩子的心情,他將最好的將領、最精銳的部隊留下保衛京都,跟隨自己的隻有胞弟正季和五百親兵。在櫻井驛,正成和年僅十一歲的幼子正行演出了歷史上有名的“櫻井決別”。他在走向死亡之前囑咐兒子的遺言,全部是鼓勵正行長大後為國為民尋找一條出路,竟然沒有一句是涉及自己和兒子的私生活。最後,正成依依不捨地目送正行騎著小馬的身影消失於晨霧之中,然後同正季一起驅轉馬頭,背向著萬縷朝陽,緩緩地向新田義貞的陣地走去。
時間是延元元年五月二十五日,義貞軍防守的攝津和田峽海岸不遠處的海麵上,船隻總數多達七千艘的尊氏艦隊密密麻麻地出現了,方圓十四、五裏的海麵上綿延不絕,全是“二引兩”的白旗。檣櫓抨擊、拍水發出的巨大響聲,此起彼伏。接著,直義的二十萬陸軍也在須磨方向出現。飄揚的旗幟如同天邊的雲霞,林立的刀槍遠遠看去如同生滿灌木的、廣袤的森林,人和馬的腳步聲、私語聲、鳴叫聲,各國軍隊高亢的軍螺聲,鎧甲兵器的碰撞聲,操著各種方言的斥候兵的傳令聲,響成一片,同海麵上船隻的櫓聲遙相呼應。日本歷史上著名的“湊川合戰”開始了(在《太平記》中,無論是《楠木帖》還是《足利帖》,“湊川合戰”都是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