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學: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
批判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各種文學傾向和流派中,批判現實主義仍居於主流地位。除了繼續活躍在文壇上的列夫.托爾斯泰外,又湧現出了一批享有聲譽的新人新作。民粹派作家科羅連科(1853—1921)曾直接參加革命活動,並因此而被流放西伯利亞5 年。他的作品都以俄國人民的生活和民粹派知識分子的革命鬥爭為題材,如中短篇小說《馬卡爾的夢》、《盲人音樂家》、《嬉鬧的河》、《啞口無言》等。它們都充滿著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精神。庫普林(1870—1938)是這個時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士官學校畢業後不久就放棄軍旅生活,先後當過記者、演員和雜技場工作人員,也體驗過獵人和漁夫的生活。他的早期作品——中篇小說《摩洛》——真實地表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奴役。190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決鬥》描寫了戍邊部隊的生活,由於當時日俄戰爭正在進行,這部作品起了加強人民反戰情緒的作用。庫普林非常善於觀察生活,特別是一些獨特的小天地,如一座工廠、一家旅店、一個妓院、一個小酒館等等。他的最著名的長篇小說《火坑》以俄國南方一個港口城市的煙花巷為題材,刻畫了妓女的日常生活、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馬明一西比利亞克(1852—1912)的長篇小說《普裏瓦洛夫的百萬家私》、《礦巢》、《黃金》等,真實地描繪了19 世紀後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的生活習俗。維列薩耶夫(1867—1945)的反映世紀之交知識分子探索真理的中篇小說《無路可走》、《醫生筆記》,也受到評論界的注意。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契訶夫(1860—1904)。
80年代,契訶夫以安托沙、切洪特等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小品、幽默作品、其中不少頗有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的味道,如短篇小說《在異鄉》、《胖子與瘦子》、《普裏希別耶夫中士》、《變色龍》等,以鮮明的細節刻畫反映了俄國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80 年代中後期開始,契訶夫拓展了自己的創作路子。1886 年的短篇《在途中》描寫了一個“有新外表的舊式羅亭”,著重表現進步知識分子在反動年代的彷徨。稍後完成的劇本《伊凡諾夫》試圖為俄羅斯文學中關於多餘的人的形象作一個總結。中篇小說《草原》則以俄羅斯迷人的大自然為背景,表現了灰色的日常生活。
此時契訶夫已是一個相當獨立和成熟的藝術家。他從俄羅斯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同時又頑強地探索自己的風格。他明確表示,他不受各種流行的政治和社會思潮的左右,而隻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是人的身體、健康、智慧、才能、靈感、愛情和免於暴力與虛偽的自由。他就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創作的。為此,列夫·托爾斯泰在80 年代末就把他稱為“深思熟慮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凱爾迪什認為,在他的創作中,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似乎第一次清楚地認識到了在此之前決定著思想和文學發展的一些社會意識形態的不足之處。
1890年下半年,契訶夫對俄國著名的苦役和流放地庫頁島作了3個月的考察,準備報導那裏的監獄情況。對俄國生活最黑暗角落的深入了解使他對專製主義政治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庫頁島是不平等、暴力和奴役的象徵,它在令人窒息的俄國生活中處處可見。契訶夫的作品中開始出現更鮮明的暴露主題。1891—1892年,俄國發生大饑荒。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科羅連科等進步作家一起積極參加丁賑濟災民的工作,並揭露了政府的卑劣行徑。短篇小說《妻子》反映了救災這一題材。作品中的男主角阿索林利用賑濟災民工作為自己謀取“威望”和“道德”聲譽,但他自己什麽也不做,還竭力阻止和於預妻子和其他人所做的實際的救災工作。這個人物實際上就是沙皇政府險惡特徵的化身。發表於1892年的《第六病室》是契訶夫對他所處時代的社會和政治現實所作的最完整的不妥協的描述。精神病院的大夫拉金認為人能夠在自我完善中得到拯救,他熱心地宣傳勿以暴力抗惡的說教,並為此同病人格羅莫夫爭辯。格羅莫夫經常講一些“很難寫到紙上的”瘋話,他講到人的卑鄙,講到蹂躪真理的暴力,講到將來終有一天會在地球上出現的燦爛的生活,講到時刻使他想起強暴者的冷酷和殘忍的鐵窗。但拉金看不到他的醫院就是一座監獄這個事實,隻是到了他被一幫官吏和獸醫確定為精神病患者而被關進第六病室時,他才突然理解了他從未懂得過的精神病人的生活。90 年代末發表的兩個短篇《套中人》和《醋栗》所表現的主題十分接近。《套中人》中的別列科夫就像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筆下那聰明的狗魚,不僅力圖把自己的身體、思想都藏到套子裏去,而且力圖把周圍的一切都做上套子,直至他的雨鞋和雨傘。作者塑造了一個由黑暗、反動的時代造成的可憐而又可怕的侏儒,在他的軀殼中深藏著一個被扭曲的靈魂。《醋栗》描寫的是私有者自我束縛的套子——他們的財產。尼古拉·伊凡內奇曾經對平談無奇的官吏生活表示厭倦,也不願像兄弟那樣把自己關在私人小莊園裏過一輩子。但他最終仍然擺脫不了為產業而操心,把自己束縛在呆板、狹隘、貧乏的生活公式中的結局。
批判現實主義的新發展
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的各種文學傾向和流派中,批判現實主義仍居於主流地位。除了繼續活躍在文壇上的列夫.托爾斯泰外,又湧現出了一批享有聲譽的新人新作。民粹派作家科羅連科(1853—1921)曾直接參加革命活動,並因此而被流放西伯利亞5 年。他的作品都以俄國人民的生活和民粹派知識分子的革命鬥爭為題材,如中短篇小說《馬卡爾的夢》、《盲人音樂家》、《嬉鬧的河》、《啞口無言》等。它們都充滿著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精神。庫普林(1870—1938)是這個時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士官學校畢業後不久就放棄軍旅生活,先後當過記者、演員和雜技場工作人員,也體驗過獵人和漁夫的生活。他的早期作品——中篇小說《摩洛》——真實地表現了資本家對工人的奴役。190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決鬥》描寫了戍邊部隊的生活,由於當時日俄戰爭正在進行,這部作品起了加強人民反戰情緒的作用。庫普林非常善於觀察生活,特別是一些獨特的小天地,如一座工廠、一家旅店、一個妓院、一個小酒館等等。他的最著名的長篇小說《火坑》以俄國南方一個港口城市的煙花巷為題材,刻畫了妓女的日常生活、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馬明一西比利亞克(1852—1912)的長篇小說《普裏瓦洛夫的百萬家私》、《礦巢》、《黃金》等,真實地描繪了19 世紀後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的生活習俗。維列薩耶夫(1867—1945)的反映世紀之交知識分子探索真理的中篇小說《無路可走》、《醫生筆記》,也受到評論界的注意。
19 世紀末20 世紀初,俄國文學中批判現實主義最傑出的代表是契訶夫(1860—1904)。
80年代,契訶夫以安托沙、切洪特等筆名發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說、小品、幽默作品、其中不少頗有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的味道,如短篇小說《在異鄉》、《胖子與瘦子》、《普裏希別耶夫中士》、《變色龍》等,以鮮明的細節刻畫反映了俄國生活中的種種問題。從80 年代中後期開始,契訶夫拓展了自己的創作路子。1886 年的短篇《在途中》描寫了一個“有新外表的舊式羅亭”,著重表現進步知識分子在反動年代的彷徨。稍後完成的劇本《伊凡諾夫》試圖為俄羅斯文學中關於多餘的人的形象作一個總結。中篇小說《草原》則以俄羅斯迷人的大自然為背景,表現了灰色的日常生活。
此時契訶夫已是一個相當獨立和成熟的藝術家。他從俄羅斯現實主義大師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同時又頑強地探索自己的風格。他明確表示,他不受各種流行的政治和社會思潮的左右,而隻想做一個自由的藝術家;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是人的身體、健康、智慧、才能、靈感、愛情和免於暴力與虛偽的自由。他就是按照這個原則進行創作的。為此,列夫·托爾斯泰在80 年代末就把他稱為“深思熟慮的作家”;文學評論家凱爾迪什認為,在他的創作中,俄羅斯現實主義文學似乎第一次清楚地認識到了在此之前決定著思想和文學發展的一些社會意識形態的不足之處。
1890年下半年,契訶夫對俄國著名的苦役和流放地庫頁島作了3個月的考察,準備報導那裏的監獄情況。對俄國生活最黑暗角落的深入了解使他對專製主義政治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庫頁島是不平等、暴力和奴役的象徵,它在令人窒息的俄國生活中處處可見。契訶夫的作品中開始出現更鮮明的暴露主題。1891—1892年,俄國發生大饑荒。契訶夫和托爾斯泰、科羅連科等進步作家一起積極參加丁賑濟災民的工作,並揭露了政府的卑劣行徑。短篇小說《妻子》反映了救災這一題材。作品中的男主角阿索林利用賑濟災民工作為自己謀取“威望”和“道德”聲譽,但他自己什麽也不做,還竭力阻止和於預妻子和其他人所做的實際的救災工作。這個人物實際上就是沙皇政府險惡特徵的化身。發表於1892年的《第六病室》是契訶夫對他所處時代的社會和政治現實所作的最完整的不妥協的描述。精神病院的大夫拉金認為人能夠在自我完善中得到拯救,他熱心地宣傳勿以暴力抗惡的說教,並為此同病人格羅莫夫爭辯。格羅莫夫經常講一些“很難寫到紙上的”瘋話,他講到人的卑鄙,講到蹂躪真理的暴力,講到將來終有一天會在地球上出現的燦爛的生活,講到時刻使他想起強暴者的冷酷和殘忍的鐵窗。但拉金看不到他的醫院就是一座監獄這個事實,隻是到了他被一幫官吏和獸醫確定為精神病患者而被關進第六病室時,他才突然理解了他從未懂得過的精神病人的生活。90 年代末發表的兩個短篇《套中人》和《醋栗》所表現的主題十分接近。《套中人》中的別列科夫就像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筆下那聰明的狗魚,不僅力圖把自己的身體、思想都藏到套子裏去,而且力圖把周圍的一切都做上套子,直至他的雨鞋和雨傘。作者塑造了一個由黑暗、反動的時代造成的可憐而又可怕的侏儒,在他的軀殼中深藏著一個被扭曲的靈魂。《醋栗》描寫的是私有者自我束縛的套子——他們的財產。尼古拉·伊凡內奇曾經對平談無奇的官吏生活表示厭倦,也不願像兄弟那樣把自己關在私人小莊園裏過一輩子。但他最終仍然擺脫不了為產業而操心,把自己束縛在呆板、狹隘、貧乏的生活公式中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