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的荒島沼澤上建起的都城聖彼得堡是歐化政策的紀念碑、改革時代的標誌。這座城市不僅有按歐洲時尚建造的漂亮的石結構建築、有噴泉和雕塑的公園、壯觀的涅瓦大街林蔭道和俄國最早的照明路燈,它還是俄國人生活方式歐化的先鋒。彼得一世派往歐洲留學的貴族帶回了那裏上層社會的風尚和愛好,國內的貴族子弟也要在學校裏學習上流社會的風度舉止,彼得本人也常在宮中教授各種禮節,並要求嚴格實行。他還令其親信布留斯等人編寫了——本教導貴族子弟待人處世的書,名為《青年正則》。這本書規定了青年在居家、外出、工作和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如謙虛、禮貌、溫和等等,還具體要求青年養成文明習慣,如不隨地吐痰,不當眾搔癢,走路應挺胸闊步而不低頭看地或側目視人,進餐時不舔手指、不啃骨頭、擦嘴用餐巾而不能用手,剔牙必須以一手遮口。諸如此類的規矩還有許多。這本書在首都和其他城市廣泛流行,彼得在世時就曾3次印行,對形成上流社會的禮儀習慣起了很大作用。彼得一世破除了一些束縛婦女的舊風俗,他下令禁止婦女帶麵紗,要求貴族和商人帶自己的妻子女兒參加社交活動。l718年,他親自倡導舉辦“大舞會”這種以娛樂、交際、非正式討淪問題為目的的社交聚會。他為大舞會擬定了章程和賓客的行為準則,規定由高官顯貴輪流作東。大舞會—般從下午5 點到晚上10點,參加者是外交官、官員、富商、學者、技師及其夫人和兒女。主人無須迎送客人,隻要準備好舞會場地並提供糖果、菸草、飲料以及棋桌便可。彼得的改革不隻限於世俗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同時也涉及到俄羅斯的宗教生活。
彼得—世是個不信教的沙皇,他不敬上帝,經常揶揄挖苦教會和神職人員。1698年他從國外回來後,不是先到克裏姆林宮向聖像膜拜,而是立刻去莫斯科的僑民區找外國人。當教會人士意識到沙皇準備破壞傳統的俄國生活時,便製造了所謂上帝顯靈、聖像流淚等種種“怪象”,試圖使彼得—世感到懼怕而停止他那些反基督的做法。但彼得根本不以為意。1720年,聖彼得堡—個教堂發生了聖像“哭泣”的事情,彼得—世聞訊後立即下令將這幅聖母像取來,當場查明了製造這—“異事”的拙劣手法,嚴懲了作偽者。
在18 世紀初的改革中,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國家和社會中的地位最終被確定下來。為了削弱教會的經濟實力.沙皇曾在1701 年和1724 年兩次頒布命令,不準修道院購買和交換土地,剝奪其支配領地收入的權利,規定修道院有義務贍養退伍的老弱官兵和提供辦學校的經費,要求神職人員遵從占製、“用自己勞動的手養活許多乞丐”,取消修道士的等級製度,所有人都隻能分配到一份簡單的口糧並都要學會一門手藝。
彼得一世還把由國家管理教會的新思想逐步付諸實施。1700 年,總主教阿德裏安死後,彼得有意不指定新的總主教,隻是任命支持改革的梁贊主教雅沃爾斯基以“總主教聖座臨時守護者”的資格處理日常宗教事務。1721年公布的《宗教事務管理章程》規定:取消總主教一職,沙皇為東正教“最高牧首”,在教會之上設宗教事務管理局,教會活動限於精神方麵,不得幹預政治、不得插手世俗事務或儀式。於是,教會完全成為國家的附庸。自1722 年開始,宗教事務管理局的首腦就一直由世俗官員擔任;在這個機構巾任職的高級神職人員必須像世俗官員那樣宣誓效忠沙皇、無條件執行沙皇旨意、為保衛沙皇的一切所有權和特權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彼得—世雖然自己不信基督,但他深知宗教對於鞏固專製政權的意義。當一位具有自由思想的顯貴塔季謝夫對幾本聖書冷嘲熱諷時,彼得用權杖把他打了一頓,並且教訓他說:“你竟膽敢破壞這根使整個音調保持和諧的琴弦!我要讓你知道,應該如何崇敬聖書,不要把維繫整個結構的鏈條扯斷。”1718 年頒布的一項法令規定,教徒必須嚴格履行其宗教職責,凡不作懺悔者、凡在節日和禮拜日不去教堂者,都要受到罰款懲處;對那些不敬畏沙皇、膽敢叛逆的人,都要開除教籍。彼得還使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1708 年,教會向各敦區轉發了沙皇的命令:神父應從仟悔者的懺悔中了解是否有人圖謀不軌.並及時報告上司。1722年的《宗教事務管理章程補充規定》又明確地重申了這—點。在政治方麵,彼得一世確立了絕對的君主專製製度,最終結束廠等級代表君主製的最高機構——領主杜馬——的活動。在考察和研究了西歐的行政組織之後,他改革了陳腐的國家管理係統,對中央和地方行政機關的設置和職能作了新的調整和規定。直屬於沙皇的參政院是國家最高管理機構,同時負責製訂法律和法令。為了監督國家機關和官員的活動,設置了直接向沙皇負責的總檢察官一職。原來機構重疊、職責不清的約50千衙門被陸軍、海軍、外交、手工工場、商務、稅務等11 個院所取代。在地方,首先在各城市設立了獨立於行政長官的地方自治機構,以滿足城市工商居民的利益;爾後,在全國設省級行政單位,省的總督直接隸屬於中央,國家行政管理權因此而更加集中;1719年又將全國分為50個州,作為地方主要行政單位,各州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官僚機構,州以下又設若幹區。在俄國廣大的領土上,形成了統一的行政管理體係。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國的歐化達到了高潮,但改革也包含著尖銳的矛盾和衝突。
彼得—世是個不信教的沙皇,他不敬上帝,經常揶揄挖苦教會和神職人員。1698年他從國外回來後,不是先到克裏姆林宮向聖像膜拜,而是立刻去莫斯科的僑民區找外國人。當教會人士意識到沙皇準備破壞傳統的俄國生活時,便製造了所謂上帝顯靈、聖像流淚等種種“怪象”,試圖使彼得—世感到懼怕而停止他那些反基督的做法。但彼得根本不以為意。1720年,聖彼得堡—個教堂發生了聖像“哭泣”的事情,彼得—世聞訊後立即下令將這幅聖母像取來,當場查明了製造這—“異事”的拙劣手法,嚴懲了作偽者。
在18 世紀初的改革中,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國家和社會中的地位最終被確定下來。為了削弱教會的經濟實力.沙皇曾在1701 年和1724 年兩次頒布命令,不準修道院購買和交換土地,剝奪其支配領地收入的權利,規定修道院有義務贍養退伍的老弱官兵和提供辦學校的經費,要求神職人員遵從占製、“用自己勞動的手養活許多乞丐”,取消修道士的等級製度,所有人都隻能分配到一份簡單的口糧並都要學會一門手藝。
彼得一世還把由國家管理教會的新思想逐步付諸實施。1700 年,總主教阿德裏安死後,彼得有意不指定新的總主教,隻是任命支持改革的梁贊主教雅沃爾斯基以“總主教聖座臨時守護者”的資格處理日常宗教事務。1721年公布的《宗教事務管理章程》規定:取消總主教一職,沙皇為東正教“最高牧首”,在教會之上設宗教事務管理局,教會活動限於精神方麵,不得幹預政治、不得插手世俗事務或儀式。於是,教會完全成為國家的附庸。自1722 年開始,宗教事務管理局的首腦就一直由世俗官員擔任;在這個機構巾任職的高級神職人員必須像世俗官員那樣宣誓效忠沙皇、無條件執行沙皇旨意、為保衛沙皇的一切所有權和特權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彼得—世雖然自己不信基督,但他深知宗教對於鞏固專製政權的意義。當一位具有自由思想的顯貴塔季謝夫對幾本聖書冷嘲熱諷時,彼得用權杖把他打了一頓,並且教訓他說:“你竟膽敢破壞這根使整個音調保持和諧的琴弦!我要讓你知道,應該如何崇敬聖書,不要把維繫整個結構的鏈條扯斷。”1718 年頒布的一項法令規定,教徒必須嚴格履行其宗教職責,凡不作懺悔者、凡在節日和禮拜日不去教堂者,都要受到罰款懲處;對那些不敬畏沙皇、膽敢叛逆的人,都要開除教籍。彼得還使宗教活動直接服務於政治目的。1708 年,教會向各敦區轉發了沙皇的命令:神父應從仟悔者的懺悔中了解是否有人圖謀不軌.並及時報告上司。1722年的《宗教事務管理章程補充規定》又明確地重申了這—點。在政治方麵,彼得一世確立了絕對的君主專製製度,最終結束廠等級代表君主製的最高機構——領主杜馬——的活動。在考察和研究了西歐的行政組織之後,他改革了陳腐的國家管理係統,對中央和地方行政機關的設置和職能作了新的調整和規定。直屬於沙皇的參政院是國家最高管理機構,同時負責製訂法律和法令。為了監督國家機關和官員的活動,設置了直接向沙皇負責的總檢察官一職。原來機構重疊、職責不清的約50千衙門被陸軍、海軍、外交、手工工場、商務、稅務等11 個院所取代。在地方,首先在各城市設立了獨立於行政長官的地方自治機構,以滿足城市工商居民的利益;爾後,在全國設省級行政單位,省的總督直接隸屬於中央,國家行政管理權因此而更加集中;1719年又將全國分為50個州,作為地方主要行政單位,各州有一套完整的行政官僚機構,州以下又設若幹區。在俄國廣大的領土上,形成了統一的行政管理體係。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國的歐化達到了高潮,但改革也包含著尖銳的矛盾和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