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東正教思想的傳播者和保衛者,教會竭力抵製西方思想的滲透。當鮑裏斯·戈杜諾夫想要建立學校,請外國人來教俄國青年學習外語時,僧侶們反對說,俄國在道德風尚、宗教習慣、語言文字方麵都是統—的,如果語言多了,國家就會發生混亂。沙皇阿列克謝時期的總主教尼康被分裂教派認為是個危險的革新派,但他對西方科學和西方思想的敵視、他對各種現象的理解以及他的思維方法,卻同分裂教派沒有什麽兩樣。他曾因為同他談話的人引用了物理學而勃然大怒:“你不用上帝的聖書來作答……你用來作解答的卻是物理學……以及其他可笑的謊言。”當莫斯科的一些畫家採用西方藝術家的方法繪製新式聖像畫並受到達官顯貴們的青睞時,尼康下令沒收這些聖像畫,並宣布以後繼續畫這類聖像畫的人將受最嚴厲的懲罰,根據阿列克謝的旨意,這些聖像畫被收集起來埋入土中,畫家則被革出教門。
17世紀末期的總主教約基姆也非常典型地代表了這種局限性和排他性,他甚至在遺囑中還不忘關照:不準異教徒在任何地方建造羅馬天主教堂和德國路德教堂,不準韃靼人在任何地方建造清真寺,不要實行拉丁人和其他外國人的風俗習慣,不要按照外國的式樣改變服裝。
但是國家的迫切需要最終是與這種局限性和排他性衝突的,稍有遠見的莫斯科大公和沙皇都為滿足這種需要而謹慎地削弱這種局限性和排他性。軍隊建設、對外征戰、興辦工業,都要求越來越多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等知識和其他各種專門技術。把俄國變成一個軍事、經濟強國的願望使俄國轉向西方的趨勢日益加強,在這個過程中,崇歐與排外這兩種傾向同時產生和發展,並成為日後俄國社會思想中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源頭。
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
17世紀下半期,俄國宗教和社會生活中最突出的事件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
導致俄羅斯教會分裂的直接原因是牧首尼康所進行的宗教改革。從羅斯接受基督教以來,宗教儀式發生過一些變化。起初劃十字是用兩個手指,從12世紀末開始,用三個手指劃十字逐漸被公認,做禮拜時呼“阿利路亞”的次數也被認為應該是三次。16 世紀中葉,教會內部對宗教禮儀的形式產生了不同意見,最後由1551年的宗教會議作出決定:劃十字用兩指而不用三指,讚美詞“阿利路亞”呼兩次而不是三次。在教堂繞行時應順著太陽升落的方向而不是迎著太陽。到17 世紀,這種禮儀形式在俄國已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從1652 年起擔任俄國東正教牧首的尼康認為,俄國流傳的手抄經書錯漏不少,與希臘原本有許多不同;俄國東正教會實行的宗教儀式也與希臘人所實行的舊禮儀不同,而且在俄國不同地區,神父們施行的宗教儀式也有出入。為了提高教會的權威,尼康不顧教會和世俗守舊勢力的反對,著手進行旨在統一經書和儀式的宗教改革。而沙皇阿列克謝,此時正欲將烏克蘭和巴爾幹國家的正教教會合併於俄國教會,因而支持這一改革。
1654年,尼康召集教會會議,提出了按照希臘文原本重新翻譯所有宗教經書、製訂統一的宗教儀式的問題,並獲得會議通過。根據這個決定進行的禮儀革新主要有如下內容:劃十字用三個手指而不是兩個手指;對耶穌的讚美詞“阿利路亞” 呼三遍而不是兩遍;在教堂中繞行的禮儀行列不再順太陽升落方向而迎著太陽;祈禱時的跪拜改為鞠躬禮;某些禱詞的內容和讚美詩的歌詞作了修改;神父的服裝也作了變更。新的宗教禮儀書籍很快在全國各地分發並要求實行,堅持舊禮儀的教徒受到嚴厲指責,在1656 年的“東正教周”中,教會當局宣布把繼續用兩個手指劃十字的人革出教門。
對於尼康的改革,許多神職人員表示反對,他們要求保留舊的宗教儀式和經書,於是,形成了舊禮儀派,俄羅斯教會出現了分裂的徵兆。尼康對宗教儀式的改革本身是沒有什麽重要意義的,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曾勸告他不要搞這種改革;他自己並不重視同舊禮儀的維護者在宗教禮儀形式上的分歧,而主要是想以此達到使教徒絕對地服從於教會的目的。而舊禮儀派所關心的首先是宗教儀式而不是信仰本身,他們反對尼康改革的思想基礎是對外來文化的抵製和排斥。舊禮儀派的主要領袖、大司祭阿瓦庫姆大聲疾呼:俄羅斯不需要拉丁習俗和德國式的舉止。神父拉紮爾向沙皇阿列克謝懇切陳詞:他請來的那些外國人都是偽君子,他們的那些知識也都是蠱惑人心的異端邪說;古法是上帝賜予的楷模,隻有堅持信守,才能得到幸福,否則便會遭受懲罰。莫斯科的輔祭費多爾認為,尼康的荒謬想法將帶來災難。俄羅斯的末日就要來臨。舊禮儀派釣這些觀點得到了科洛緬斯克大主教巴維爾·裏沃夫公爵和其他一些大貴族的支持。舊禮儀派同尼康派的爭論十分激烈。阿瓦庫姆詛咒尼康,說他是“褻瀆上帝的異端”、“披著羊皮的狼”、“惡貫滿盈的罪魁”,該遭電劈雷擊。而尼康則在沙皇的支持下,把阿瓦庫姆和其他舊禮儀派的首領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1656年宗教會議後,對舊禮儀派進行了大規模的迫害,他們被放逐到邊遠地區的修道院,有些人還被割去舌頭或遭笞刑。但舊禮儀派並沒有停止活動,其隊伍還有所擴大。有些領主也參加了舊禮儀派的運動,試圖以此來削弱沙皇的中央集權。許多農民以及城市工商民把舊禮儀派運動作為反抗農奴製度和沙皇官吏專橫行為的一種形式,以表達反對剝奪他們自由的意願。
17世紀末期的總主教約基姆也非常典型地代表了這種局限性和排他性,他甚至在遺囑中還不忘關照:不準異教徒在任何地方建造羅馬天主教堂和德國路德教堂,不準韃靼人在任何地方建造清真寺,不要實行拉丁人和其他外國人的風俗習慣,不要按照外國的式樣改變服裝。
但是國家的迫切需要最終是與這種局限性和排他性衝突的,稍有遠見的莫斯科大公和沙皇都為滿足這種需要而謹慎地削弱這種局限性和排他性。軍隊建設、對外征戰、興辦工業,都要求越來越多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等知識和其他各種專門技術。把俄國變成一個軍事、經濟強國的願望使俄國轉向西方的趨勢日益加強,在這個過程中,崇歐與排外這兩種傾向同時產生和發展,並成為日後俄國社會思想中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源頭。
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
17世紀下半期,俄國宗教和社會生活中最突出的事件是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分裂。
導致俄羅斯教會分裂的直接原因是牧首尼康所進行的宗教改革。從羅斯接受基督教以來,宗教儀式發生過一些變化。起初劃十字是用兩個手指,從12世紀末開始,用三個手指劃十字逐漸被公認,做禮拜時呼“阿利路亞”的次數也被認為應該是三次。16 世紀中葉,教會內部對宗教禮儀的形式產生了不同意見,最後由1551年的宗教會議作出決定:劃十字用兩指而不用三指,讚美詞“阿利路亞”呼兩次而不是三次。在教堂繞行時應順著太陽升落的方向而不是迎著太陽。到17 世紀,這種禮儀形式在俄國已成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從1652 年起擔任俄國東正教牧首的尼康認為,俄國流傳的手抄經書錯漏不少,與希臘原本有許多不同;俄國東正教會實行的宗教儀式也與希臘人所實行的舊禮儀不同,而且在俄國不同地區,神父們施行的宗教儀式也有出入。為了提高教會的權威,尼康不顧教會和世俗守舊勢力的反對,著手進行旨在統一經書和儀式的宗教改革。而沙皇阿列克謝,此時正欲將烏克蘭和巴爾幹國家的正教教會合併於俄國教會,因而支持這一改革。
1654年,尼康召集教會會議,提出了按照希臘文原本重新翻譯所有宗教經書、製訂統一的宗教儀式的問題,並獲得會議通過。根據這個決定進行的禮儀革新主要有如下內容:劃十字用三個手指而不是兩個手指;對耶穌的讚美詞“阿利路亞” 呼三遍而不是兩遍;在教堂中繞行的禮儀行列不再順太陽升落方向而迎著太陽;祈禱時的跪拜改為鞠躬禮;某些禱詞的內容和讚美詩的歌詞作了修改;神父的服裝也作了變更。新的宗教禮儀書籍很快在全國各地分發並要求實行,堅持舊禮儀的教徒受到嚴厲指責,在1656 年的“東正教周”中,教會當局宣布把繼續用兩個手指劃十字的人革出教門。
對於尼康的改革,許多神職人員表示反對,他們要求保留舊的宗教儀式和經書,於是,形成了舊禮儀派,俄羅斯教會出現了分裂的徵兆。尼康對宗教儀式的改革本身是沒有什麽重要意義的,君士坦丁堡的牧首曾勸告他不要搞這種改革;他自己並不重視同舊禮儀的維護者在宗教禮儀形式上的分歧,而主要是想以此達到使教徒絕對地服從於教會的目的。而舊禮儀派所關心的首先是宗教儀式而不是信仰本身,他們反對尼康改革的思想基礎是對外來文化的抵製和排斥。舊禮儀派的主要領袖、大司祭阿瓦庫姆大聲疾呼:俄羅斯不需要拉丁習俗和德國式的舉止。神父拉紮爾向沙皇阿列克謝懇切陳詞:他請來的那些外國人都是偽君子,他們的那些知識也都是蠱惑人心的異端邪說;古法是上帝賜予的楷模,隻有堅持信守,才能得到幸福,否則便會遭受懲罰。莫斯科的輔祭費多爾認為,尼康的荒謬想法將帶來災難。俄羅斯的末日就要來臨。舊禮儀派釣這些觀點得到了科洛緬斯克大主教巴維爾·裏沃夫公爵和其他一些大貴族的支持。舊禮儀派同尼康派的爭論十分激烈。阿瓦庫姆詛咒尼康,說他是“褻瀆上帝的異端”、“披著羊皮的狼”、“惡貫滿盈的罪魁”,該遭電劈雷擊。而尼康則在沙皇的支持下,把阿瓦庫姆和其他舊禮儀派的首領流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1656年宗教會議後,對舊禮儀派進行了大規模的迫害,他們被放逐到邊遠地區的修道院,有些人還被割去舌頭或遭笞刑。但舊禮儀派並沒有停止活動,其隊伍還有所擴大。有些領主也參加了舊禮儀派的運動,試圖以此來削弱沙皇的中央集權。許多農民以及城市工商民把舊禮儀派運動作為反抗農奴製度和沙皇官吏專橫行為的一種形式,以表達反對剝奪他們自由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