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二戰將帥傳-軍事家卷:巴頓 作者:彭訓厚/古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巴頓強調紀律,強調令出必行。1943年,他在一次廣播講話中,曾就紀律的重要性做過這樣的闡述:
“我們在西點軍校所學的一切本領中,紀律訓練最為重要,因為紀律要求並且產生警惕性、無條件服從和自信心。在高度的機械化戰鬥中,疲塌的士兵會因信心不足和執行命令不及時而喪生。作為戰爭的指揮者,如果我們不要求嚴格執行在西點軍校所學的那種紀律,我們就是兇手和自戕者。”
巴頓治軍以嚴著稱。但是,他並不想讓士兵們對他產生畏懼感而服從他。事實上,外表嚴厲、粗暴的巴頓是個愛兵如子的將軍。
巴頓的領導藝術的基本前提是,受到精心照料的士兵會成為最好的戰士,他常常說如何照顧自己的士兵“比知道軍事戰術更重要”。巴頓關心士兵的健康,如果一個單位的非戰鬥減員嚴重,他常常會拿該單位的主官是問,毫不留情地將其撤換;行軍途中,他盡量讓士兵們搭乘所能利用的一切車輛,他認為讓士兵把體力消耗在行軍上,是最不明智的行為;在戰鬥中繳獲的戰利品,他總要設法留些下來,以便及時改善士兵的待遇。
巴頓不僅在生活上關心士兵,他還在思想和精神上愛護他的士兵。巴頓認為:“所有士兵希望得到的前進動力是對他們工作的重視和讚賞。”他總是及時肯定出色的表現,戰爭期間他做的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授獎授勳,在這一點上,他也可以和拿破崙相媲美。拿破崙的一句格言是:“隻要有足夠的勳章,我就能夠征服世界。”
巴頓表彰部屬的另一種做法是發布新聞和戰報。為此,他採取了一種和戰時保密政策相牴觸的做法,他指示要向隨軍記者提供集團軍詳細戰況,詳細到包括各師、各單位的番號、各級指揮官的姓名,以便及時宣傳。當有人批評他違反將己方詳情保密兩個月的約定俗成時,巴頓這樣反詰道:“在大多數情況下,交火12個小時內敵方就會知道在和誰作戰。保密規定有何用處?”
巴頓關心士兵,是一種對生命的真正關注,而不是吳起式的關心。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吳起,以三軍之主而為普通士兵舐癰,為的是讓士兵們為自己賣命,而巴頓不是這樣,巴頓所頒布的最著名的一個命令就是,禁止榮譽勳章和優異服務勳章的獲得者再上前線,因為他“遺憾地注意到,人們一旦榮獲這兩枚勳章中的一種,就會因奮勇作戰而犧牲。”
作為一名軍人,巴頓通曉軍事領域的所有問題,但對軍事領域以外的事情,尤其是政治領域,他卻知之甚少,即或說他一無所知,也不為過。
對巴頓來說,他的全部注意力都被放在怎樣迅速徹底地打敗敵人上,他不願讓政治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終是那麽天真。他總是不合時宜的坦率,結果常常禍從口出,最離譜的是他竟然說“納粹黨人就像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一樣”,麵對這樣的一個巴頓,他的上級不得不向他多次發出警告:“巴頓,閉上你的臭嘴!”
政治上的天真,最終妨害了巴頓的軍事生涯。戰爭期間,巴頓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政治家們會容忍他,可是戰爭結束了,巴頓已經不再重要,所以他也就完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巴頓知道這是自己的最終結局,他想避免這個結局,他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真正的軍人那樣馬革裹屍,他渴望自己能“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
嚴格的說,作為一名軍事家,巴頓也不全麵。他是一名卓越的戰術家,但他卻不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
巴頓的戰術,歸結起來隻有兩個字:“進攻!”巴頓說過:“我們必須迅速地、無情地、勇猛地、無休止地進攻,才能保住優勢。”在巴頓的語彙中,“推進”也許是他最喜歡的兩個字。他認為“在戰爭中,隻要奮勇當先,就無往而不勝”,而“任何形式的防禦,都狗屁不值”,因為“誰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麽。部隊進入掩體就等於失敗。”
巴頓進攻的信條是“速度”。他認為“戰鬥的時間越短,損失就會越少”。為了保持進攻的速度,他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為了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他不僅同英國人,甚至同自己的美國同胞發生過激烈衝突。在巴頓的領導下,第3集團軍“頻頻出擊,大踏步前進”,以近乎瘋狂的速度,狂飆般橫卷歐陸,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果。
一支快速推進的部隊,其翼側往往有暴露之虞,在軍事行動中,保持進攻速度與保證翼側安全,兩者是不能兼得的。對巴頓來說,速度就是一切。他反對為確保側翼安全而畏首畏尾。他甚至對現代戰爭中是否還有必要保護己方側翼的安全提出過質疑,他曾這樣直言不諱地闡述自己的看法:
“還有一件事情要求你們記住。對擔心翼側這種討厭的事不要去管,我們必須提防我們的翼側,但也不能除此之外別的事都不去做。有些蠢驢說過翼側必須防好,後來,世界各地的蠢豬就發瘋似地保護翼側。我們集團軍不要這種蠢貨。翼側是敵人的後顧之憂,不是我們的。”
為了使進攻達到最大的戰術效果,巴頓十分強調火力優勢。他認為
“迫擊炮、大炮隻有在開火時才是先進武器,沉默時隻是一堆廢鐵”,所以他教育部屬不要吝惜炮彈和子彈。每一次戰鬥,他總是要集中盡可能多的地麵炮火,有時也包括航空兵火力。他所有大膽的進攻行動,都是在火力的絕對優勢下進行的。
“我們在西點軍校所學的一切本領中,紀律訓練最為重要,因為紀律要求並且產生警惕性、無條件服從和自信心。在高度的機械化戰鬥中,疲塌的士兵會因信心不足和執行命令不及時而喪生。作為戰爭的指揮者,如果我們不要求嚴格執行在西點軍校所學的那種紀律,我們就是兇手和自戕者。”
巴頓治軍以嚴著稱。但是,他並不想讓士兵們對他產生畏懼感而服從他。事實上,外表嚴厲、粗暴的巴頓是個愛兵如子的將軍。
巴頓的領導藝術的基本前提是,受到精心照料的士兵會成為最好的戰士,他常常說如何照顧自己的士兵“比知道軍事戰術更重要”。巴頓關心士兵的健康,如果一個單位的非戰鬥減員嚴重,他常常會拿該單位的主官是問,毫不留情地將其撤換;行軍途中,他盡量讓士兵們搭乘所能利用的一切車輛,他認為讓士兵把體力消耗在行軍上,是最不明智的行為;在戰鬥中繳獲的戰利品,他總要設法留些下來,以便及時改善士兵的待遇。
巴頓不僅在生活上關心士兵,他還在思想和精神上愛護他的士兵。巴頓認為:“所有士兵希望得到的前進動力是對他們工作的重視和讚賞。”他總是及時肯定出色的表現,戰爭期間他做的最多的事情之一就是授獎授勳,在這一點上,他也可以和拿破崙相媲美。拿破崙的一句格言是:“隻要有足夠的勳章,我就能夠征服世界。”
巴頓表彰部屬的另一種做法是發布新聞和戰報。為此,他採取了一種和戰時保密政策相牴觸的做法,他指示要向隨軍記者提供集團軍詳細戰況,詳細到包括各師、各單位的番號、各級指揮官的姓名,以便及時宣傳。當有人批評他違反將己方詳情保密兩個月的約定俗成時,巴頓這樣反詰道:“在大多數情況下,交火12個小時內敵方就會知道在和誰作戰。保密規定有何用處?”
巴頓關心士兵,是一種對生命的真正關注,而不是吳起式的關心。春秋時期的軍事家吳起,以三軍之主而為普通士兵舐癰,為的是讓士兵們為自己賣命,而巴頓不是這樣,巴頓所頒布的最著名的一個命令就是,禁止榮譽勳章和優異服務勳章的獲得者再上前線,因為他“遺憾地注意到,人們一旦榮獲這兩枚勳章中的一種,就會因奮勇作戰而犧牲。”
作為一名軍人,巴頓通曉軍事領域的所有問題,但對軍事領域以外的事情,尤其是政治領域,他卻知之甚少,即或說他一無所知,也不為過。
對巴頓來說,他的全部注意力都被放在怎樣迅速徹底地打敗敵人上,他不願讓政治分散他的注意力,所以他在政治上始終是那麽天真。他總是不合時宜的坦率,結果常常禍從口出,最離譜的是他竟然說“納粹黨人就像共和黨人與民主黨人一樣”,麵對這樣的一個巴頓,他的上級不得不向他多次發出警告:“巴頓,閉上你的臭嘴!”
政治上的天真,最終妨害了巴頓的軍事生涯。戰爭期間,巴頓是不可缺少的,所以政治家們會容忍他,可是戰爭結束了,巴頓已經不再重要,所以他也就完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巴頓知道這是自己的最終結局,他想避免這個結局,他希望自己能像一個真正的軍人那樣馬革裹屍,他渴望自己能“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擊中”。
嚴格的說,作為一名軍事家,巴頓也不全麵。他是一名卓越的戰術家,但他卻不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
巴頓的戰術,歸結起來隻有兩個字:“進攻!”巴頓說過:“我們必須迅速地、無情地、勇猛地、無休止地進攻,才能保住優勢。”在巴頓的語彙中,“推進”也許是他最喜歡的兩個字。他認為“在戰爭中,隻要奮勇當先,就無往而不勝”,而“任何形式的防禦,都狗屁不值”,因為“誰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麽。部隊進入掩體就等於失敗。”
巴頓進攻的信條是“速度”。他認為“戰鬥的時間越短,損失就會越少”。為了保持進攻的速度,他需要越來越多的人力物力,為了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滿足,他不僅同英國人,甚至同自己的美國同胞發生過激烈衝突。在巴頓的領導下,第3集團軍“頻頻出擊,大踏步前進”,以近乎瘋狂的速度,狂飆般橫卷歐陸,取得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戰果。
一支快速推進的部隊,其翼側往往有暴露之虞,在軍事行動中,保持進攻速度與保證翼側安全,兩者是不能兼得的。對巴頓來說,速度就是一切。他反對為確保側翼安全而畏首畏尾。他甚至對現代戰爭中是否還有必要保護己方側翼的安全提出過質疑,他曾這樣直言不諱地闡述自己的看法:
“還有一件事情要求你們記住。對擔心翼側這種討厭的事不要去管,我們必須提防我們的翼側,但也不能除此之外別的事都不去做。有些蠢驢說過翼側必須防好,後來,世界各地的蠢豬就發瘋似地保護翼側。我們集團軍不要這種蠢貨。翼側是敵人的後顧之憂,不是我們的。”
為了使進攻達到最大的戰術效果,巴頓十分強調火力優勢。他認為
“迫擊炮、大炮隻有在開火時才是先進武器,沉默時隻是一堆廢鐵”,所以他教育部屬不要吝惜炮彈和子彈。每一次戰鬥,他總是要集中盡可能多的地麵炮火,有時也包括航空兵火力。他所有大膽的進攻行動,都是在火力的絕對優勢下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