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頁
二戰將帥傳-軍事家卷:巴頓 作者:彭訓厚/古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偉大的人物總是有著超乎常人的特質,因此,他們的思想、他們的行為也很難為一般人所理解。空前慘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幾乎摧毀了人類文明的同時,也造就了一批璀璨奪目的將星、帥星。艾森豪、朱可夫、蒙哥馬利……他們無疑是偉大的。但是,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他們同時又都是有爭議的。
巴頓自然也不會例外。
沒人會否認巴頓叱吒風雲、如虎似獅的英雄氣概,沒人會無視他長驅千裏、拔城數百的赫赫戰功,但是,成績愈大,議論也就愈多,這是人類群體的特點,甚至是一種無奈的事實。
巴頓的支持者這樣評價他——
“巴頓將軍是統率大軍的天才,是最具進攻精神的開路先鋒。”
“他是美國無可爭議的首席坦克專家。”
“20世紀的軍事家裏,隻有他可以和拿破崙比肩而立。”
批評巴頓的人這樣說——
“他狂妄自大,華而不實。”
“巴頓是個戰爭狂人。”
“巴頓勇猛有餘,智謀不足。”
兩種評價,或溢美,或貶損,向我們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巴頓。事實上,巴頓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正因為他融冰炭於一爐的奇特個性,才使得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充滿了各種是非爭議。
對巴頓最簡單、也是最恰當的評價,也許要算《紐約時報》上的社論了。這篇社論發表於巴頓去世的第二天:
“遠在戰爭結束以前,巴頓就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槍不離身,篤信宗教而又褻瀆神靈。由於他首先是一個戰士,因而容易衝動且發火;由於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動而流淚。他是一個奇妙的火與冰的混合體。他在戰鬥中熾熱勇猛而殘酷無情,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他決不是一個隻知拚命的坦克指揮官,而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
社論以充滿感情的筆調向世人宣告:
“歷史已經伸出雙手擁抱了巴頓將軍。他的地位是牢固的。他在美國偉大的軍事將領中將名列前茅……”
好吧!讓我們一起走進巴頓的精神世界,探究一下巴頓究竟是什麽?什麽才是巴頓?……
首先,巴頓是個人,而不是個神。
功成身死兮山川同悲,將星殞落兮天地垂淚。巴頓的過早辭世,對他個人而言,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為他註定隻能是個和平的棄兒。巴頓歸天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他生前所受的種種責難和非議隨著他的亡靈,也一同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對他神話般地宣揚,一個“搗蛋鬼”變成了光環籠罩下的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巴頓被送上了神壇。
巴頓無疑是尊“戰神”,但這隻是人們對他的美譽,“戰神”不是神,是人。
巴頓的軍事才能並非生而就有,而是他在立誌成為“最優秀的職業軍人”的雄心指導下,通過長期的、有目的的學習和實踐取得的。可以說,巴頓的一生都在為成為一名偉大的將軍而作準備。
巴頓說過:“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軍人,必須熟知歷史。”他是怎樣做的呢?除了麥克阿瑟以外,他的軍事藏書量在當時的美國是最多的,其品種也是最多的,內容最全麵。麥克阿瑟的藏書有7000冊,巴頓的數量僅比他稍少一點。
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後,在華盛頓特區的邁耶堡任職,在那裏,他幾乎謝絕了華盛頓上流社會的一切社交活動,把他的大部分時間用於閱讀和研究軍事歷史。對亞歷山大、拿破崙、馬爾巴勒、羅伯特·李、格蘭特等著名將領的生平,他了如指掌,並決定在自己的軍人生涯中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
巴頓是個有心人,即便是在閑暇時間,仍不忘他的軍事本職。他在美國東海岸旅行時,結合旅程仔細研究了南北戰爭中的歷次戰役;他在法國度假時,常去觀察那裏的地形,訪問那裏的古戰場。他曾經在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鄉村旅行,這對他後來進攻法國和長驅直入柏林,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實踐出真知。隻有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才能真正駕馭戰爭。巴頓是幸運的,離開軍校大門後,他參加了一個美國軍人所能參加的每一個重大事件——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鎮壓“退休金進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有了這樣豐富的實踐鍛鍊,加上立誌成才的雄心和不懈努力,巴頓才成為我們所見到的巴頓。“軍事天才論”是對巴頓的曲解,它不僅不是一種讚揚,反而是一種貶低。
“巴頓的成功來自於他敏銳的第六感覺。”這是神秘論的又一種論調。
不可否認,巴頓對軍事行動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驚人預見性,但這絕不是什麽“敏銳的第六感覺”,而是一種知識、訓練和經驗的厚積薄發。讓我們看看巴頓對自己的辯解:
“我對戰爭已研究了40年,當一位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決定改變手術目標,連接那根動脈,或者切開更深一些,拿出另一個已感染的器官時,他並不是作草率決定,而是根據他的知識、訓練和經驗,才作出這一決定的。我也是一樣。”
巴頓自然也不會例外。
沒人會否認巴頓叱吒風雲、如虎似獅的英雄氣概,沒人會無視他長驅千裏、拔城數百的赫赫戰功,但是,成績愈大,議論也就愈多,這是人類群體的特點,甚至是一種無奈的事實。
巴頓的支持者這樣評價他——
“巴頓將軍是統率大軍的天才,是最具進攻精神的開路先鋒。”
“他是美國無可爭議的首席坦克專家。”
“20世紀的軍事家裏,隻有他可以和拿破崙比肩而立。”
批評巴頓的人這樣說——
“他狂妄自大,華而不實。”
“巴頓是個戰爭狂人。”
“巴頓勇猛有餘,智謀不足。”
兩種評價,或溢美,或貶損,向我們展現了截然不同的兩個巴頓。事實上,巴頓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人,正因為他融冰炭於一爐的奇特個性,才使得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充滿了各種是非爭議。
對巴頓最簡單、也是最恰當的評價,也許要算《紐約時報》上的社論了。這篇社論發表於巴頓去世的第二天:
“遠在戰爭結束以前,巴頓就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引人注目,妄自尊大,槍不離身,篤信宗教而又褻瀆神靈。由於他首先是一個戰士,因而容易衝動且發火;由於他在急躁的外表之下有一顆善良的心,所以易受感動而流淚。他是一個奇妙的火與冰的混合體。他在戰鬥中熾熱勇猛而殘酷無情,他對目標的追求堅定不移。他決不是一個隻知拚命的坦克指揮官,而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軍事家。”
社論以充滿感情的筆調向世人宣告:
“歷史已經伸出雙手擁抱了巴頓將軍。他的地位是牢固的。他在美國偉大的軍事將領中將名列前茅……”
好吧!讓我們一起走進巴頓的精神世界,探究一下巴頓究竟是什麽?什麽才是巴頓?……
首先,巴頓是個人,而不是個神。
功成身死兮山川同悲,將星殞落兮天地垂淚。巴頓的過早辭世,對他個人而言,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劃了一個圓滿的句號,因為他註定隻能是個和平的棄兒。巴頓歸天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他生前所受的種種責難和非議隨著他的亡靈,也一同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對他神話般地宣揚,一個“搗蛋鬼”變成了光環籠罩下的半神半人式的英雄。巴頓被送上了神壇。
巴頓無疑是尊“戰神”,但這隻是人們對他的美譽,“戰神”不是神,是人。
巴頓的軍事才能並非生而就有,而是他在立誌成為“最優秀的職業軍人”的雄心指導下,通過長期的、有目的的學習和實踐取得的。可以說,巴頓的一生都在為成為一名偉大的將軍而作準備。
巴頓說過:“要成為一個成功的軍人,必須熟知歷史。”他是怎樣做的呢?除了麥克阿瑟以外,他的軍事藏書量在當時的美國是最多的,其品種也是最多的,內容最全麵。麥克阿瑟的藏書有7000冊,巴頓的數量僅比他稍少一點。
巴頓從西點軍校畢業後,在華盛頓特區的邁耶堡任職,在那裏,他幾乎謝絕了華盛頓上流社會的一切社交活動,把他的大部分時間用於閱讀和研究軍事歷史。對亞歷山大、拿破崙、馬爾巴勒、羅伯特·李、格蘭特等著名將領的生平,他了如指掌,並決定在自己的軍人生涯中以他們為學習的榜樣。
巴頓是個有心人,即便是在閑暇時間,仍不忘他的軍事本職。他在美國東海岸旅行時,結合旅程仔細研究了南北戰爭中的歷次戰役;他在法國度假時,常去觀察那裏的地形,訪問那裏的古戰場。他曾經在布列塔尼和諾曼第的鄉村旅行,這對他後來進攻法國和長驅直入柏林,無疑有很大的幫助。
實踐出真知。隻有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才能真正駕馭戰爭。巴頓是幸運的,離開軍校大門後,他參加了一個美國軍人所能參加的每一個重大事件——美國和墨西哥的邊境衝突、第一次世界大戰、鎮壓“退休金進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是有了這樣豐富的實踐鍛鍊,加上立誌成才的雄心和不懈努力,巴頓才成為我們所見到的巴頓。“軍事天才論”是對巴頓的曲解,它不僅不是一種讚揚,反而是一種貶低。
“巴頓的成功來自於他敏銳的第六感覺。”這是神秘論的又一種論調。
不可否認,巴頓對軍事行動有著常人不可企及的驚人預見性,但這絕不是什麽“敏銳的第六感覺”,而是一種知識、訓練和經驗的厚積薄發。讓我們看看巴頓對自己的辯解:
“我對戰爭已研究了40年,當一位外科醫生在手術過程中決定改變手術目標,連接那根動脈,或者切開更深一些,拿出另一個已感染的器官時,他並不是作草率決定,而是根據他的知識、訓練和經驗,才作出這一決定的。我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