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頁
二戰將帥傳-軍事家卷:巴頓 作者:彭訓厚/古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霹靂行動”雖然失敗了,但為以後攻取梅斯積累了經驗,它不再
“堅不可摧”,後來,它像一隻“熟透了的梅子”被美軍輕易摘取。
10月11日以後,還是由於供應不足的原因,巴頓再次被迫中止了攻勢,轉而加固摩澤爾河畔各分散的橋頭堡,為今後的戰鬥創造條件。
在平靜了一個月後,11月5日,第3集團軍奉命再次發起了攻勢,目標是從沃爾姆斯和美因茨之間渡過萊茵河。
瓢潑大雨持續數日不停,河水猛漲,道路泥濘,巴頓將進攻時間推遲到8日。利用這三天空閑時間,巴頓決定用他特殊的語言重新鼓起因停滯不前而顯得有些低落的士氣。在給第95師士兵的講話中,他這樣說:
“萊茵河距此有132英裏,如果我們這支部隊能夠勇猛兇狠地展開進攻,迅速插入‘西壁’後敵軍防禦空虛的地點,那麽,戰爭在我們到達萊茵河之前就結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進攻時,要拿出拚命的勁頭來!前進,前進,再前進!”
11月8日,大雨依然傾盆,巴頓擔心天氣將給部隊行動帶來不便,憂心忡忡,無法入眠,索性坐起來讀隆美爾的《步兵進攻》,其中一節記下了1914年法國的幾場大雨以及德軍在雨中是如何前進的,這給了他啟示與鼓舞,他想:“德國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在700門大炮震天動地的齊鳴聲中,進攻開始了。戰鬥發起三個小時後,天公作美,雨勢漸停,太陽撥雲而出。早已等得不耐煩的盟軍飛機緊急出動,向著敵陣地和指揮所一通狂轟濫炸。隨後,裝甲部隊像是“鐵輪上的地獄”,降臨到德軍頭上,巴頓興奮得大叫:“如此地屠殺,我他媽的簡直要為德國雜種感到悲哀!”
當天,第3集團軍所有部隊均順利達到了作戰目標。
以後一段時間,天氣繼續變得陰雨不斷。第3集團軍在巴頓的指揮下,盡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實施狹小正麵的進攻,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穩步前進。11月22日,美軍像摘“熟透了的梅子”似的,攻克了梅斯,這是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來第一次被強攻占領。
以後的戰鬥,照樣沒有出現大踏步前進的情況,第3集團軍的戰役特點變成了小部隊進行的小規模戰役。在同眼前頑固的德軍的作戰中,巴頓隻能逐村逐河、逐碉堡地進行爭奪,隻能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
新的攻勢發起一個月後,第3集團軍終於攻破德裏安堡壘群。至12月中旬,他們終於將德軍由摩澤爾河、尼德河和薩爾河三個牢固的防禦陣地上趕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並控製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薩爾盆地。
至此,盟軍在兩條主要戰線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心腹地區,他們像一把張開的鉗子,鉗向了一度強大而如今卻已發僵的法西斯戰爭機器,最後結束戰爭的日子似乎已經不遠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起反撲,盟軍陣腳大亂。
3. “悲哀之戰”
1944年12月中旬的時候,阿登地區氣溫驟降,地麵上落下了厚達5英寸的大雪。
12月16日拂曉,薄霧尚未消散,美第8軍將士睡夢猶酣。突然間,震耳欲聾的炮聲打斷了他們的酣夢。第8軍將士睜眼一看,發現有近20個師的德軍如潮水般地向他們湧來。
德軍發動反攻,盟軍前線告急。
從阿登地區發起反攻,進行一場“悲哀之戰”的想法,在希特勒腦子裏盤旋了很久。“齊格菲防線”雖然沒能阻住盟軍,但卻遲滯了他們的進攻速度,就連一向以高速推進著稱的第3集團軍也失去了往昔神采,3個月裏隻推進了50英裏。這給希特勒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為拋出他的殺手鐧——阿登反攻集結了必需的兵力。
阿登地區,位於法比邊境中段。1940年德軍曾在此成功地對法國實施了突擊,演出了軍事史上極為成功的一幕。四年過去了,如今德國已非昔日可比,戰略上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希特勒又想起阿登這個曾經給德軍帶來光榮的地方,他想在這裏再創造一個奇蹟,以挽救危局。
在希特勒狂妄的大腦裏,已經構想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勝利畫麵。
為了實現這一狂妄的設想,以9月下旬起,希特勒就四處搜羅殘兵剩卒,並為此不惜代價地取消了原定對東線德軍的增援。而東線德軍司令官認為,沒有這種增援,想頂住蘇軍可能於1945年1月發動的冬季攻勢是不可能的。靠著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到12月反攻發起前,希特勒已集中了13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共計25個師的兵力。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任總指揮。
同龍德施泰特1940年在同一戰場使用的兵力相比,現在這支力量顯然無力得多。這已經是德軍最後一著中所能下的最大砝碼了。但是,同它作戰正麵的盟軍相比,它還是構成了較大的優勢。
阿登地區當時是霍奇斯第1集團軍與巴頓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其戰場正麵寬80公裏,但卻僅有米德爾頓的第8軍把守,兵力十分薄弱。盟軍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線指揮員並未看到在這一地區所潛伏的巨大危機,反而自以為是地以為不會有大的戰事。艾森豪在致馬歇爾的一封信中,是這樣說的:
“堅不可摧”,後來,它像一隻“熟透了的梅子”被美軍輕易摘取。
10月11日以後,還是由於供應不足的原因,巴頓再次被迫中止了攻勢,轉而加固摩澤爾河畔各分散的橋頭堡,為今後的戰鬥創造條件。
在平靜了一個月後,11月5日,第3集團軍奉命再次發起了攻勢,目標是從沃爾姆斯和美因茨之間渡過萊茵河。
瓢潑大雨持續數日不停,河水猛漲,道路泥濘,巴頓將進攻時間推遲到8日。利用這三天空閑時間,巴頓決定用他特殊的語言重新鼓起因停滯不前而顯得有些低落的士氣。在給第95師士兵的講話中,他這樣說:
“萊茵河距此有132英裏,如果我們這支部隊能夠勇猛兇狠地展開進攻,迅速插入‘西壁’後敵軍防禦空虛的地點,那麽,戰爭在我們到達萊茵河之前就結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我們在進攻時,要拿出拚命的勁頭來!前進,前進,再前進!”
11月8日,大雨依然傾盆,巴頓擔心天氣將給部隊行動帶來不便,憂心忡忡,無法入眠,索性坐起來讀隆美爾的《步兵進攻》,其中一節記下了1914年法國的幾場大雨以及德軍在雨中是如何前進的,這給了他啟示與鼓舞,他想:“德國人能做到的事,我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在700門大炮震天動地的齊鳴聲中,進攻開始了。戰鬥發起三個小時後,天公作美,雨勢漸停,太陽撥雲而出。早已等得不耐煩的盟軍飛機緊急出動,向著敵陣地和指揮所一通狂轟濫炸。隨後,裝甲部隊像是“鐵輪上的地獄”,降臨到德軍頭上,巴頓興奮得大叫:“如此地屠殺,我他媽的簡直要為德國雜種感到悲哀!”
當天,第3集團軍所有部隊均順利達到了作戰目標。
以後一段時間,天氣繼續變得陰雨不斷。第3集團軍在巴頓的指揮下,盡可能使用炮火支援、實施狹小正麵的進攻,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依然穩步前進。11月22日,美軍像摘“熟透了的梅子”似的,攻克了梅斯,這是這座要塞存在1300多年來第一次被強攻占領。
以後的戰鬥,照樣沒有出現大踏步前進的情況,第3集團軍的戰役特點變成了小部隊進行的小規模戰役。在同眼前頑固的德軍的作戰中,巴頓隻能逐村逐河、逐碉堡地進行爭奪,隻能以緩慢的速度向前推進。
新的攻勢發起一個月後,第3集團軍終於攻破德裏安堡壘群。至12月中旬,他們終於將德軍由摩澤爾河、尼德河和薩爾河三個牢固的防禦陣地上趕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並控製了德國重要的工業區——薩爾盆地。
至此,盟軍在兩條主要戰線上均成功地突破了“齊格菲防線”,進入德國心腹地區,他們像一把張開的鉗子,鉗向了一度強大而如今卻已發僵的法西斯戰爭機器,最後結束戰爭的日子似乎已經不遠了。
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驚人的消息傳來:德軍在阿登地區發起反撲,盟軍陣腳大亂。
3. “悲哀之戰”
1944年12月中旬的時候,阿登地區氣溫驟降,地麵上落下了厚達5英寸的大雪。
12月16日拂曉,薄霧尚未消散,美第8軍將士睡夢猶酣。突然間,震耳欲聾的炮聲打斷了他們的酣夢。第8軍將士睜眼一看,發現有近20個師的德軍如潮水般地向他們湧來。
德軍發動反攻,盟軍前線告急。
從阿登地區發起反攻,進行一場“悲哀之戰”的想法,在希特勒腦子裏盤旋了很久。“齊格菲防線”雖然沒能阻住盟軍,但卻遲滯了他們的進攻速度,就連一向以高速推進著稱的第3集團軍也失去了往昔神采,3個月裏隻推進了50英裏。這給希特勒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為拋出他的殺手鐧——阿登反攻集結了必需的兵力。
阿登地區,位於法比邊境中段。1940年德軍曾在此成功地對法國實施了突擊,演出了軍事史上極為成功的一幕。四年過去了,如今德國已非昔日可比,戰略上陷入了極為被動的境地,希特勒又想起阿登這個曾經給德軍帶來光榮的地方,他想在這裏再創造一個奇蹟,以挽救危局。
在希特勒狂妄的大腦裏,已經構想出一幅美妙絕倫的勝利畫麵。
為了實現這一狂妄的設想,以9月下旬起,希特勒就四處搜羅殘兵剩卒,並為此不惜代價地取消了原定對東線德軍的增援。而東線德軍司令官認為,沒有這種增援,想頂住蘇軍可能於1945年1月發動的冬季攻勢是不可能的。靠著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辦法,到12月反攻發起前,希特勒已集中了13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共計25個師的兵力。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任總指揮。
同龍德施泰特1940年在同一戰場使用的兵力相比,現在這支力量顯然無力得多。這已經是德軍最後一著中所能下的最大砝碼了。但是,同它作戰正麵的盟軍相比,它還是構成了較大的優勢。
阿登地區當時是霍奇斯第1集團軍與巴頓第3集團軍的結合部,其戰場正麵寬80公裏,但卻僅有米德爾頓的第8軍把守,兵力十分薄弱。盟軍最高司令部和各前線指揮員並未看到在這一地區所潛伏的巨大危機,反而自以為是地以為不會有大的戰事。艾森豪在致馬歇爾的一封信中,是這樣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