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頁
二戰將帥傳-軍事家卷:巴頓 作者:彭訓厚/古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英第2集團軍在登普西將軍的領導下,向莫爾坦德軍的側翼發起猛烈的鉗式攻勢,對第1集團軍給予了強有力的配合。
在英美軍隊的合鉗過程中,德軍左支右絀,力不從心,其右翼開始潰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巴頓抓住這個時機,立刻調動他的裝甲部隊迅速插進,長驅直入。至8月6日,第15軍已抵馬延河一線,第20軍到達羅亞爾河。接著,第15軍又由東南轉向東進軍,攻占勒芒,與友鄰部隊一起對勒芒以北法萊斯地區的德軍形成合圍之勢。
巴頓欣喜地看到,他有可能在法萊斯地區圓一個夢,一個從公元前261年起,幾乎每一個將軍都有的夢,重現坎尼之戰的夢。
公元前261年,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古迦太基最偉大的軍事統帥漢尼拔在坎尼同數倍於己的羅馬軍團相遇,他以中路牽製、兩翼迂迴包圍的戰術,合圍並全殲了對手,創造了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蹟。從此,坎尼之戰作為輝煌的戰例,為一代又一代的軍事家所效仿。蘇德戰爭初期,古德裏安用他的裝甲集群在基輔上演了一出現代坎尼之戰,蘇西南方麵軍被合圍,損失慘重。如今,法萊斯又出現了重演坎尼之戰的機會。
正在巴頓思考著怎樣獲得漢尼拔式的榮耀時,他突然得到了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情報:
德軍將在莫爾坦地區進行大規模反攻。
就軍事常識而言,在絕對優勢的盟軍大舉進攻麵前,希特勒所能做出的選擇,要麽是全麵撤退,要麽是收縮戰線。但戰爭狂人希特勒不是那種按常規行事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對此已有詳盡的記載,莫爾坦反攻的想法並不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同後來的阿登反撲相比,它或許隻能算是一場豪賭前的試手氣。
莫爾坦反攻計劃是希特勒在他東普魯士堡的司令部裏想出來的。前線偵察情況表明:盟軍(其實就是第3集團軍)進展過速,戰線過長,翼側完全暴露無餘,希特勒決心利用這個“空前絕後的、全麵扭轉戰局的天賜良機”,讓第7集團軍突破莫爾坦與阿弗朗什之間的美軍戰線,並向前推進至海邊,切斷布列塔尼的美軍後路,一舉殲滅之。希特勒狂妄地以為,這一攻勢將給他帶來一生中最大的勝利,將盟軍的“霸王”作戰徹底粉碎。他向部下瘋狂地叫囂:“向敵軍完全暴露的地區進攻,要不惜一切代價,這是惟一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巴頓的情報清楚地表明,德軍能投入這次反攻的隻有嚴重缺編的四個師,不足為慮,因此,他一麵以三寸不爛之舌應付布萊德雷的警告,一麵在他分散的戰線上繼續展開作戰行動。為防萬一,他還是命令第80步兵師、法第2裝甲師和第35師在聖希拉爾附近待命。
8月7日拂曉剛過,在馮·克魯格將軍指揮下,德軍發動了反攻,並取得了初步成果:大批德軍裝甲部隊插入了美第7軍和第19軍的結合部,越過了莫爾坦,直撲儒維尼和勒梅斯尼爾—托維一線。
布萊德雷迅速、冷靜地穩定了局勢。美軍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打得德軍損失慘重,士氣一落千丈;地麵部隊在火炮和坦克炮火力支援下,以壓倒的優勢頂住了德軍進攻的勢頭,並且,後續部隊也在源源不斷地開來。
德軍第一天的攻勢受挫後,希特勒賊心不死,他不顧克魯格的反對,命令德軍於11日發起第二次攻勢,結果遭到美第1集團軍的迎頭痛擊,霍奇斯將軍不僅收復了失地,而且向德軍防線縱深展開了進攻。8月12日,德軍的反撲徹底宣告失敗。
當德軍把賭注壓到莫爾坦戰役時,巴頓並沒有放棄他的坎尼之夢,利用德軍發動正麵進攻之機,第3集團軍按巴頓的命令,對德軍實施了側翼迂迴。
和巴頓一樣做著坎尼之夢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蒙哥馬利,另一個是布萊德雷。
早在8月4日,蒙哥馬利在一份“總的戰局與指令”的文件中,提出了一個圍殲塞納河以西德軍的計劃。該計劃要求以正麵的盟軍將德軍牽製在法萊斯和莫爾坦一帶,盟軍兩翼對德軍實施迂迴包圍。巴頓的第15軍擔任追擊的先鋒,占領勒芒後向北推進,在左翼推進的加拿大部隊則向南朝法萊斯和阿讓唐推進,兩軍會合,封閉德軍退路。
布萊德雷的夢做得稍晚一些。8月7日,在德軍發動莫爾坦反撲的當天,他通過對戰局變化的研究,欣喜地看到“德軍由於發起這場進攻,反而招致了從南北兩方受到包圍的危險”。布萊德雷一向以穩健著稱,因此他不贊成蒙哥馬利和巴頓的遠距離迂迴包圍的做法,主張採取近距離合圍戰術。經過交涉和進一步研究之後,最後他還是基本接受了蒙哥馬利和巴頓的方案,決定對德軍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8月9日,巴頓接到了布萊德雷的命令後,當即向第15軍發布了一道具有歷史意義的命令:
“沿勒芒—阿朗鬆—塞厄斯軸線進行的下一階段戰鬥的目的是:將迄今仍在沿英吉利海峽一線同盟軍對峙的德軍趕至巴黎和魯昂之間的塞納河邊。
“根據此計劃,你部要沿勒芒—阿朗鬆—塞厄斯軸線前進,目的是首先奪取塞厄斯—卡魯熱一線,包括塞厄斯和卡魯熱兩城;現將第5裝甲師和第79、第90步兵師及法國第2裝甲師劃歸你部,供你部準備向縱深推進之用。你的作用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殲滅德軍於你的前沿。”
在英美軍隊的合鉗過程中,德軍左支右絀,力不從心,其右翼開始潰退,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巴頓抓住這個時機,立刻調動他的裝甲部隊迅速插進,長驅直入。至8月6日,第15軍已抵馬延河一線,第20軍到達羅亞爾河。接著,第15軍又由東南轉向東進軍,攻占勒芒,與友鄰部隊一起對勒芒以北法萊斯地區的德軍形成合圍之勢。
巴頓欣喜地看到,他有可能在法萊斯地區圓一個夢,一個從公元前261年起,幾乎每一個將軍都有的夢,重現坎尼之戰的夢。
公元前261年,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古迦太基最偉大的軍事統帥漢尼拔在坎尼同數倍於己的羅馬軍團相遇,他以中路牽製、兩翼迂迴包圍的戰術,合圍並全殲了對手,創造了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蹟。從此,坎尼之戰作為輝煌的戰例,為一代又一代的軍事家所效仿。蘇德戰爭初期,古德裏安用他的裝甲集群在基輔上演了一出現代坎尼之戰,蘇西南方麵軍被合圍,損失慘重。如今,法萊斯又出現了重演坎尼之戰的機會。
正在巴頓思考著怎樣獲得漢尼拔式的榮耀時,他突然得到了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情報:
德軍將在莫爾坦地區進行大規模反攻。
就軍事常識而言,在絕對優勢的盟軍大舉進攻麵前,希特勒所能做出的選擇,要麽是全麵撤退,要麽是收縮戰線。但戰爭狂人希特勒不是那種按常規行事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對此已有詳盡的記載,莫爾坦反攻的想法並不完全出乎人們的意料,同後來的阿登反撲相比,它或許隻能算是一場豪賭前的試手氣。
莫爾坦反攻計劃是希特勒在他東普魯士堡的司令部裏想出來的。前線偵察情況表明:盟軍(其實就是第3集團軍)進展過速,戰線過長,翼側完全暴露無餘,希特勒決心利用這個“空前絕後的、全麵扭轉戰局的天賜良機”,讓第7集團軍突破莫爾坦與阿弗朗什之間的美軍戰線,並向前推進至海邊,切斷布列塔尼的美軍後路,一舉殲滅之。希特勒狂妄地以為,這一攻勢將給他帶來一生中最大的勝利,將盟軍的“霸王”作戰徹底粉碎。他向部下瘋狂地叫囂:“向敵軍完全暴露的地區進攻,要不惜一切代價,這是惟一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巴頓的情報清楚地表明,德軍能投入這次反攻的隻有嚴重缺編的四個師,不足為慮,因此,他一麵以三寸不爛之舌應付布萊德雷的警告,一麵在他分散的戰線上繼續展開作戰行動。為防萬一,他還是命令第80步兵師、法第2裝甲師和第35師在聖希拉爾附近待命。
8月7日拂曉剛過,在馮·克魯格將軍指揮下,德軍發動了反攻,並取得了初步成果:大批德軍裝甲部隊插入了美第7軍和第19軍的結合部,越過了莫爾坦,直撲儒維尼和勒梅斯尼爾—托維一線。
布萊德雷迅速、冷靜地穩定了局勢。美軍強大的航空兵火力打得德軍損失慘重,士氣一落千丈;地麵部隊在火炮和坦克炮火力支援下,以壓倒的優勢頂住了德軍進攻的勢頭,並且,後續部隊也在源源不斷地開來。
德軍第一天的攻勢受挫後,希特勒賊心不死,他不顧克魯格的反對,命令德軍於11日發起第二次攻勢,結果遭到美第1集團軍的迎頭痛擊,霍奇斯將軍不僅收復了失地,而且向德軍防線縱深展開了進攻。8月12日,德軍的反撲徹底宣告失敗。
當德軍把賭注壓到莫爾坦戰役時,巴頓並沒有放棄他的坎尼之夢,利用德軍發動正麵進攻之機,第3集團軍按巴頓的命令,對德軍實施了側翼迂迴。
和巴頓一樣做著坎尼之夢的,還有兩個人,一個是蒙哥馬利,另一個是布萊德雷。
早在8月4日,蒙哥馬利在一份“總的戰局與指令”的文件中,提出了一個圍殲塞納河以西德軍的計劃。該計劃要求以正麵的盟軍將德軍牽製在法萊斯和莫爾坦一帶,盟軍兩翼對德軍實施迂迴包圍。巴頓的第15軍擔任追擊的先鋒,占領勒芒後向北推進,在左翼推進的加拿大部隊則向南朝法萊斯和阿讓唐推進,兩軍會合,封閉德軍退路。
布萊德雷的夢做得稍晚一些。8月7日,在德軍發動莫爾坦反撲的當天,他通過對戰局變化的研究,欣喜地看到“德軍由於發起這場進攻,反而招致了從南北兩方受到包圍的危險”。布萊德雷一向以穩健著稱,因此他不贊成蒙哥馬利和巴頓的遠距離迂迴包圍的做法,主張採取近距離合圍戰術。經過交涉和進一步研究之後,最後他還是基本接受了蒙哥馬利和巴頓的方案,決定對德軍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8月9日,巴頓接到了布萊德雷的命令後,當即向第15軍發布了一道具有歷史意義的命令:
“沿勒芒—阿朗鬆—塞厄斯軸線進行的下一階段戰鬥的目的是:將迄今仍在沿英吉利海峽一線同盟軍對峙的德軍趕至巴黎和魯昂之間的塞納河邊。
“根據此計劃,你部要沿勒芒—阿朗鬆—塞厄斯軸線前進,目的是首先奪取塞厄斯—卡魯熱一線,包括塞厄斯和卡魯熱兩城;現將第5裝甲師和第79、第90步兵師及法國第2裝甲師劃歸你部,供你部準備向縱深推進之用。你的作用現在是,將來也仍然是殲滅德軍於你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