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中外名人傳記百部:巴頓 作者:外名人傳記百部編委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隆美爾的突然離去,使巴頓認為自己遭受到一次“重大挫折 ”,一種失去對手的失落感油然而生,不免扼腕浩嘆。
亞歷山大把軍事進攻的時間定在3月17日,對於巴頓來說,必須爭分奪秒地利用時間整頓部隊,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
巴頓麵對作風鬆散、精神疲軟、士氣不振的第2 軍官兵,採取了所謂的“高壓電休克療法 ”,雷厲風行地規定了一個又一個不近人情的作法和要求。
當他發現官兵們在早晨都不按時到食堂就餐,立即明確規定:早飯7點開始,7點半結束。迅速改變了參謀人員上班遲到的現象。
接著,他製定了最嚴格的軍容風紀條例,規定每個軍人都必須時刻戴著鋼盔、係領帶、無論是軍官、士兵、炊事員、醫生、護士概不例外,也不論在室內室外,甚至上廁所都必須這樣。
少數人不以為然,他們遲遲不動。巴頓勃然大怒,他親自出馬,四下搜尋那些不戴鋼盔的官兵,叫他們排成隊示眾,嚴厲地加以訓斥 :“我對任何一個不立刻好好執行我命令的兔崽子不會容忍的。我給你們最後一個選擇機會——要麽罰款25美元,要麽送軍事法庭。我可告訴你們,送軍事法庭是要記入檔案的。”
這些違紀人員乖乖接受罰款,心裏暗暗對這位新來的司令官咒罵不已。巴頓卻對自己的作法頗為得意,他對人半開玩笑地說:“當你要動一個人腰包的時候,他的反應最快。”
在第2軍採訪的隨軍記者們對此十分不滿,他們評論道,這些作法是“不民主和非美國的方法”。
艾森豪的觀察員布萊德雷寫道 :“每當戰士紮綁腿和扣上沉重的鋼盔時,他就不能不想起現在指 揮第2軍的是巴頓。卡塞林戰役以前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一個艱苦的新時代已經開始……。盡管這些改革並沒有使巴頓贏得眾望,但是卻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了不可懷疑的印記:第2軍的老闆是巴頓。”
巴頓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方法治軍,他乘坐吉普車不停地顛簸於各營區之間,發表鼓動人心的演說,向官兵們灌輸“仇視德國鬼子的情緒 ”,同時認真檢查軍容風紀。
功夫不負有心人,巴頓奇怪的管理方法很快取得奇效。官兵們由開始怕他、恨他、逐漸變為尊敬他、愛他。部隊有了鐵的紀律和秩序,精神麵貌大為改觀,進入了他所說的“戰鬥競技狀態”。
1943年3月12日,巴頓被晉升為三星中將。
巴頓在就任第2軍軍長後不久,即對布萊德雷將軍在第2軍中曖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早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曾任步兵學校校長,長期從事教育訓練工作,精通軍事、沉著穩健,被公認為是美國軍界一員不可多得的儒將。1943年2月,奉派赴北非擔任盟軍總司令艾森豪的助手,而沒有明確的實際職務。後來艾森豪指派其到突尼西亞前線任私人代表,執行聯絡任務。
巴頓繼任第2軍軍長,習慣於獨斷專行,僅管他 對布萊德雷本人的才幹和為人評價很高,但卻非常反感其“耳目”身份。於是,巴頓向艾林豪威爾鄭重提出,要麽讓布萊德雷留下來擔任副軍長,否則就把他調往別處。艾森豪即刻任命布萊德雷為第2軍副軍長,作為巴頓的副手。
戰爭把艾森豪、布萊德雷、巴頓三位傑出的軍事人才擰合到一起,他們分別是組織者、思想機器和鬥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密切配合,屢戰屢勝,傳為佳話。
3月14日,亞歷山大給第2軍再次下達戰鬥指令,並明確指出,敵人可能對他的側麵發動反攻,行動要慢一點,切莫走得太遠。但巴頓有自己的主意,在突破防線的激烈戰鬥中,爭取突破任務界限的機會,掙脫計劃的束縛。
3月16日晚,巴頓將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合集到自己的辦公室,十分激動地作了簡短的戰鬥動員:“諸位,我們明天就要開始進攻,我們要不成功便成仁!”
參謀們對巴頓這種近乎表演的空洞的動員興趣並不大,關心的是他究竟如何指揮戰鬥取得勝利。大家拭目以待。
3月17日早晨,第2軍按計劃展開進攻。主攻部隊兵分兩路:一路由特裏?艾倫將軍率第1步兵師進攻加夫薩,如果進展順利,還可攻占埃爾蓋塔,而 73?後為蒙哥馬利建立一個燃料庫;另一路由奧蘭多?沃德率第1裝甲師通過卡塞林山口,進攻埃爾蓋塔東北的斯塔欣—德塞內德,如條件許可,再向梅克納西推進。其他部隊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
艾森豪和亞歷山大來到第2軍指揮所督戰。巴頓則親自隨同第1步師前進,實施戰地指揮。
第一天的進展十分順利,第1步兵師前進了45英裏,占領了加夫薩。
第二天,第1步兵師繼續進攻,很快占領蓋塔爾。沃德的坦克部隊在泥濘的道路上強行進擊,奪取了斯塔欣—德塞內德,準備向梅克納西推進。
兩天的勝利令美軍士氣大振,美國新聞界也大肆渲染,巴頓再次成為了不起的英雄。
正當巴頓躊躇滿誌,打算揮兵長驅穿過加夫薩和蓋塔爾之際,亞歷山大派人送來一份《未來作戰指示提綱》,明確4個要點:(1)堅守加夫薩 ;(2)拿下並守住馬克納塞以東的高地;(3)派出一支輕型裝甲部隊去襲擊邁祖納機場,摧毀那裏的設施後即返回;(4)主力部隊不得越過加夫薩—以克納塞—法伊德—豐杜克一線。這樣一來,巴頓打算突破對方防線直打到海邊,從後方包括非洲軍團的機會就告吹了。
亞歷山大把軍事進攻的時間定在3月17日,對於巴頓來說,必須爭分奪秒地利用時間整頓部隊,提高士氣,增強戰鬥力。
巴頓麵對作風鬆散、精神疲軟、士氣不振的第2 軍官兵,採取了所謂的“高壓電休克療法 ”,雷厲風行地規定了一個又一個不近人情的作法和要求。
當他發現官兵們在早晨都不按時到食堂就餐,立即明確規定:早飯7點開始,7點半結束。迅速改變了參謀人員上班遲到的現象。
接著,他製定了最嚴格的軍容風紀條例,規定每個軍人都必須時刻戴著鋼盔、係領帶、無論是軍官、士兵、炊事員、醫生、護士概不例外,也不論在室內室外,甚至上廁所都必須這樣。
少數人不以為然,他們遲遲不動。巴頓勃然大怒,他親自出馬,四下搜尋那些不戴鋼盔的官兵,叫他們排成隊示眾,嚴厲地加以訓斥 :“我對任何一個不立刻好好執行我命令的兔崽子不會容忍的。我給你們最後一個選擇機會——要麽罰款25美元,要麽送軍事法庭。我可告訴你們,送軍事法庭是要記入檔案的。”
這些違紀人員乖乖接受罰款,心裏暗暗對這位新來的司令官咒罵不已。巴頓卻對自己的作法頗為得意,他對人半開玩笑地說:“當你要動一個人腰包的時候,他的反應最快。”
在第2軍採訪的隨軍記者們對此十分不滿,他們評論道,這些作法是“不民主和非美國的方法”。
艾森豪的觀察員布萊德雷寫道 :“每當戰士紮綁腿和扣上沉重的鋼盔時,他就不能不想起現在指 揮第2軍的是巴頓。卡塞林戰役以前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一個艱苦的新時代已經開始……。盡管這些改革並沒有使巴頓贏得眾望,但是卻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了不可懷疑的印記:第2軍的老闆是巴頓。”
巴頓一意孤行地按照自己的方法治軍,他乘坐吉普車不停地顛簸於各營區之間,發表鼓動人心的演說,向官兵們灌輸“仇視德國鬼子的情緒 ”,同時認真檢查軍容風紀。
功夫不負有心人,巴頓奇怪的管理方法很快取得奇效。官兵們由開始怕他、恨他、逐漸變為尊敬他、愛他。部隊有了鐵的紀律和秩序,精神麵貌大為改觀,進入了他所說的“戰鬥競技狀態”。
1943年3月12日,巴頓被晉升為三星中將。
巴頓在就任第2軍軍長後不久,即對布萊德雷將軍在第2軍中曖昧不明的身份表示了強烈的不滿。
奧馬爾?納爾遜?布萊德雷,早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曾任步兵學校校長,長期從事教育訓練工作,精通軍事、沉著穩健,被公認為是美國軍界一員不可多得的儒將。1943年2月,奉派赴北非擔任盟軍總司令艾森豪的助手,而沒有明確的實際職務。後來艾森豪指派其到突尼西亞前線任私人代表,執行聯絡任務。
巴頓繼任第2軍軍長,習慣於獨斷專行,僅管他 對布萊德雷本人的才幹和為人評價很高,但卻非常反感其“耳目”身份。於是,巴頓向艾林豪威爾鄭重提出,要麽讓布萊德雷留下來擔任副軍長,否則就把他調往別處。艾森豪即刻任命布萊德雷為第2軍副軍長,作為巴頓的副手。
戰爭把艾森豪、布萊德雷、巴頓三位傑出的軍事人才擰合到一起,他們分別是組織者、思想機器和鬥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密切配合,屢戰屢勝,傳為佳話。
3月14日,亞歷山大給第2軍再次下達戰鬥指令,並明確指出,敵人可能對他的側麵發動反攻,行動要慢一點,切莫走得太遠。但巴頓有自己的主意,在突破防線的激烈戰鬥中,爭取突破任務界限的機會,掙脫計劃的束縛。
3月16日晚,巴頓將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合集到自己的辦公室,十分激動地作了簡短的戰鬥動員:“諸位,我們明天就要開始進攻,我們要不成功便成仁!”
參謀們對巴頓這種近乎表演的空洞的動員興趣並不大,關心的是他究竟如何指揮戰鬥取得勝利。大家拭目以待。
3月17日早晨,第2軍按計劃展開進攻。主攻部隊兵分兩路:一路由特裏?艾倫將軍率第1步兵師進攻加夫薩,如果進展順利,還可攻占埃爾蓋塔,而 73?後為蒙哥馬利建立一個燃料庫;另一路由奧蘭多?沃德率第1裝甲師通過卡塞林山口,進攻埃爾蓋塔東北的斯塔欣—德塞內德,如條件許可,再向梅克納西推進。其他部隊作為預備隊,隨時準備增援。
艾森豪和亞歷山大來到第2軍指揮所督戰。巴頓則親自隨同第1步師前進,實施戰地指揮。
第一天的進展十分順利,第1步兵師前進了45英裏,占領了加夫薩。
第二天,第1步兵師繼續進攻,很快占領蓋塔爾。沃德的坦克部隊在泥濘的道路上強行進擊,奪取了斯塔欣—德塞內德,準備向梅克納西推進。
兩天的勝利令美軍士氣大振,美國新聞界也大肆渲染,巴頓再次成為了不起的英雄。
正當巴頓躊躇滿誌,打算揮兵長驅穿過加夫薩和蓋塔爾之際,亞歷山大派人送來一份《未來作戰指示提綱》,明確4個要點:(1)堅守加夫薩 ;(2)拿下並守住馬克納塞以東的高地;(3)派出一支輕型裝甲部隊去襲擊邁祖納機場,摧毀那裏的設施後即返回;(4)主力部隊不得越過加夫薩—以克納塞—法伊德—豐杜克一線。這樣一來,巴頓打算突破對方防線直打到海邊,從後方包括非洲軍團的機會就告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