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頓這麽能打仗,那麽他的奧秘在什麽地方呢?他的指揮藝術究竟來自哪兒呢?所以戰後研究巴頓的人,都在探究著這個問題。一位名叫小埃德加·普裏爾的巴頓傳記作家道出了其中的奧秘,普裏爾說“巴頓作為統率人物,其最大的特點是以他本人的尚武精神去激勵部下,他用自己的個性成功地影響整個部隊,盡管他的部屬,有時恨他但仍然能夠仿效他來言行,像他那樣思索作戰,巴頓的才智就是在於他能夠率領全體官兵去完成難以完成的任務,這就是巴頓,這就是巴頓指揮藝術的奧秘。
下麵我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巴頓的指揮藝術,第一個是身先士卒。巴頓指揮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充分估計到戰爭中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巴頓打仗兇狠,但絕不蠻幹。他有一句名言:戰爭中不應讓恐懼左右自己,我和美國國防大學軍官座談的時候,我就講了這句話,他說你怎麽知道這句話,我說巴頓有句名言,“在戰爭中不應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說美國軍人一般都知道巴頓這句名言,巴頓說要讓士兵做到這一點,軍官就必須身先士卒,他向他的下級軍官發布最重要的指令應該是什麽呢?他說”每個人在自己適當的職權範圍內,都要身先士卒“。巴頓這樣要求軍官的,也這樣要求自己,他經常做著他載有三顆將星的吉普車到部隊去,視察他的部隊作戰情況。據第76師裝甲師師長史密特回憶,有一次他們在抗擊德軍的反撲中,戰爭非常激烈,突然巴頓的吉普車出現在陣地上。士兵一看巴頓來了,因為巴頓的吉普車非常搶眼,它有三顆將星,我們的軍車有軍牌,多少多少號,他那個軍車,是將軍的車,一看就知道,多大的官坐什麽車,在車上就能看到,所以士兵一看巴頓來了,立即說巴頓,巴頓我們的老頭來了。那麽這個時候戰爭還打著,雙方還進行射擊。他的裝甲師長提醒他,這裏太危險,巴頓看了史密特一眼,他說我的命和士兵的命不是一樣的嗎?他們不怕,我也不怕。但是巴頓身先士卒,選擇部隊他也有一個特點,什麽特點呢?這就是他視察的範圍很廣,但絕不在一個戰役進程中視察同一支部隊,他說我為什麽在一個部隊中不露第二麵,人生來具有疲勞的本能,如果在一個部隊出麵過多,士兵們就會產生心理的疲勞,對於你的視察就熟視無睹了,這樣不僅不會激勵他們去作戰,反而降低他們的戰鬥精神。你看巴頓他作戰兇猛,對人的心理他還是琢磨的,要不怎麽機智呢。所以說有人認為巴頓身先士卒調動士兵們的參戰熱情是魯莽的,是對士兵生命的默然。其實我從前講過,不公正,事實恰恰相反,在每一次作戰中,巴頓都想方設法減少傷亡,在美軍部隊中,巴頓的部隊是傷亡率最少的。即使是在最殘酷的阿登作戰中,他的部隊傷亡也是最小的,所以說巴頓傳記學家認為傷亡數最小,是巴頓將軍一生無限的安慰,這是身先士卒。
我再舉講一講他的軍事民主,巴頓說話大大咧咧,髒話連篇,狗崽子,巴頓那個狗崽子是掛在嘴邊上的,婊子養的他是掛在嘴邊上的。巴頓士兵的床頭,他不許掛女人的像,你要掛他給你撕掉的。但是他作戰時候他軍事上非常民主,一個是他相信部署的創造力,巴頓身先士卒到部隊視察,除了跟普通士兵在一起,鼓勵他們,類似的話,好好幹,類似這樣話之外,他從來不參與部隊的下級事務,也就是說他不發表什麽重要指示,他不發表。他說“不用告訴他們怎麽幹,隻需告訴他們幹什麽就行了,而隻需告訴他們幹什麽這一點,在下達任務時就明確了,要相信他們有驚人的獨創力。”就是他對部署這樣,你不要告訴他們怎麽幹,你隻要告訴他們要幹什麽就行了,而這在司令部下達任務時已經明確了,你何必再去嘮叨。第二就是他隻下達任務,而不告訴部屬具體的作戰方法,無論是在和平時期訓練,還是在戰爭時期作戰,巴頓都是隻下達任務,而從來不告訴部下你應該去如何完成任務。
我舉個例子,有一次他給一個叫梅肯的裝甲師師長下達命令,下達命令之後,他根據具體的情況他說你所要的那個重型坦克我沒有,我倒想你必須完成你的任務。把輕型坦克當做重型坦克用,他說到這之後,他馬上把話口打斷了,停止了,不說了。因為他感到不妥,他說我這不是在告訴他介紹作戰方法嗎,不行,所以他馬上停住自己的話頭。他說見鬼,該怎麽辦,你比我更清楚,我提拔了你當將軍,你就應該做個樣子證明我提拔你沒有錯。說著就進帳篷,你走吧,所以在巴頓看來,如果插手部下的工作,或者告訴部下應該如何如何,那麽就會養成部下的依賴心理,進而呢,泯滅了他們的創造力,所以說他作戰隻下達任務,不告訴具體的方法。所以他的部下在作戰中把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巴頓絕不攬功,一旦作戰勝利之後,他讓那些記者去採訪我的參謀,採訪我的師長,跟我沒關係,這是他的作戰指揮藝術的第二點。
我們再看看他牢固樹立消滅敵人快速製勝的理念,巴頓是一個職業軍人,巴頓關注的不是為什麽要打仗。他關注的是戰爭的直接目的,為什麽要打仗?對職業軍人巴頓來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戰爭的直接目的是什麽,他對士兵就講,他說什麽是戰爭,戰爭就是殺人,你們不殺死敵人,敵人就會殺死你們,戳穿你的肚皮,或者擊中你的內髒。所以他牢固樹立這種消滅敵人的戰爭理念,那麽在這個理念指導下,巴頓作戰是強調快速製勝,巴頓有一個回憶錄叫《我所知道的戰爭》,有興趣大家可以看一看,看上述這些話,不時地躍然於紙上,在他的回憶錄裏邊。有一次巴頓視察途中,正遇上道路不暢,道路堵了,一長串的作戰物資堵在道路上,巴頓從吉普車下來,往前走,他想看個究竟,他的擁堵點究竟在什麽地方。走到那一看,發現一匹騾子拉的一個馬車,死活不走了,趕車的士兵是滿頭大汗,它一不走,牲口不像人,它不走沒轍,後邊堵了一長串,巴頓當時過去氣得大罵,他說蠢貨,你連最簡單地辦法都想不出來你還能幹什麽,說著掏出槍把騾子給打死,然後自己跟士兵一起把騾子和騾馬車給推到路邊上,使得道路恢復了暢通。他自己開槍打死的,然後對聞聲趕來的第76裝甲師師長史密特講,他說因此而影響我的進攻速度,我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撤你的職。1944年秋天,巴頓的第三集團軍離開了解放了的巴黎,向萊茵河方向推進。這個時候,他的進攻速度是越來越慢,為什麽?裝甲車是要吃油的,沒油它跑不起來,美軍的油料供應補不上了。那麽這個時候,巴頓就向艾森豪拍電報,立即補給足夠的油料,可是要等艾森豪把油料送上來,和巴頓急於快速支撐的理念,又矛盾了,換句話說他等不及,於是他下達了一個戰爭史上從來沒有的極為罕見的命令。什麽命令呢?任何士兵如果能偷到油料,不管是美軍的還是德軍的,都放假三天,他讓自己的士兵去偷油去。所以說這個士兵們你一忽悠,他不就去了嘛,還放假三天,所以很快巴頓的左右兩翼,第一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油料是經常被盜。最後第9集團軍的霍奇斯中將發現了這個秘密,然後就告狀,告誰呀?告他最上麵的頭,艾森豪。艾森豪是盟軍遠征軍最司令,告他去,那麽艾森豪就問他怎麽回事,巴頓對艾森豪回答“我不知道別的,我隻知道我的坦克隻有開動起來,我的大炮隻有打得響,才是先進的武器,否則它隻能是一堆廢鐵”。那麽最後呢,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就過去了。從這些事例來看,巴頓消滅對手快速製勝的作戰理念,使他的部隊猶如一支上緊發條的機器,不停頓地進攻、進攻、再進攻,所以德國人對巴頓的進攻速度是簡直有點驚呆了,德軍有一個著名的元帥叫龍特斯塔德,他是當時在西線德軍的總司令。他曾無奈地講他說盯住巴頓,他在哪裏,我們的防禦就應該在哪裏加強。這是我上麵講的就是巴頓就是一個傳記作家的話,揭開了巴頓的指揮藝術的奧秘。
下麵我舉幾個例子來看看巴頓的指揮藝術,第一個是身先士卒。巴頓指揮藝術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就是充分估計到戰爭中人的精神因素的作用,巴頓打仗兇狠,但絕不蠻幹。他有一句名言:戰爭中不應讓恐懼左右自己,我和美國國防大學軍官座談的時候,我就講了這句話,他說你怎麽知道這句話,我說巴頓有句名言,“在戰爭中不應讓恐懼左右自己“。他說美國軍人一般都知道巴頓這句名言,巴頓說要讓士兵做到這一點,軍官就必須身先士卒,他向他的下級軍官發布最重要的指令應該是什麽呢?他說”每個人在自己適當的職權範圍內,都要身先士卒“。巴頓這樣要求軍官的,也這樣要求自己,他經常做著他載有三顆將星的吉普車到部隊去,視察他的部隊作戰情況。據第76師裝甲師師長史密特回憶,有一次他們在抗擊德軍的反撲中,戰爭非常激烈,突然巴頓的吉普車出現在陣地上。士兵一看巴頓來了,因為巴頓的吉普車非常搶眼,它有三顆將星,我們的軍車有軍牌,多少多少號,他那個軍車,是將軍的車,一看就知道,多大的官坐什麽車,在車上就能看到,所以士兵一看巴頓來了,立即說巴頓,巴頓我們的老頭來了。那麽這個時候戰爭還打著,雙方還進行射擊。他的裝甲師長提醒他,這裏太危險,巴頓看了史密特一眼,他說我的命和士兵的命不是一樣的嗎?他們不怕,我也不怕。但是巴頓身先士卒,選擇部隊他也有一個特點,什麽特點呢?這就是他視察的範圍很廣,但絕不在一個戰役進程中視察同一支部隊,他說我為什麽在一個部隊中不露第二麵,人生來具有疲勞的本能,如果在一個部隊出麵過多,士兵們就會產生心理的疲勞,對於你的視察就熟視無睹了,這樣不僅不會激勵他們去作戰,反而降低他們的戰鬥精神。你看巴頓他作戰兇猛,對人的心理他還是琢磨的,要不怎麽機智呢。所以說有人認為巴頓身先士卒調動士兵們的參戰熱情是魯莽的,是對士兵生命的默然。其實我從前講過,不公正,事實恰恰相反,在每一次作戰中,巴頓都想方設法減少傷亡,在美軍部隊中,巴頓的部隊是傷亡率最少的。即使是在最殘酷的阿登作戰中,他的部隊傷亡也是最小的,所以說巴頓傳記學家認為傷亡數最小,是巴頓將軍一生無限的安慰,這是身先士卒。
我再舉講一講他的軍事民主,巴頓說話大大咧咧,髒話連篇,狗崽子,巴頓那個狗崽子是掛在嘴邊上的,婊子養的他是掛在嘴邊上的。巴頓士兵的床頭,他不許掛女人的像,你要掛他給你撕掉的。但是他作戰時候他軍事上非常民主,一個是他相信部署的創造力,巴頓身先士卒到部隊視察,除了跟普通士兵在一起,鼓勵他們,類似的話,好好幹,類似這樣話之外,他從來不參與部隊的下級事務,也就是說他不發表什麽重要指示,他不發表。他說“不用告訴他們怎麽幹,隻需告訴他們幹什麽就行了,而隻需告訴他們幹什麽這一點,在下達任務時就明確了,要相信他們有驚人的獨創力。”就是他對部署這樣,你不要告訴他們怎麽幹,你隻要告訴他們要幹什麽就行了,而這在司令部下達任務時已經明確了,你何必再去嘮叨。第二就是他隻下達任務,而不告訴部屬具體的作戰方法,無論是在和平時期訓練,還是在戰爭時期作戰,巴頓都是隻下達任務,而從來不告訴部下你應該去如何完成任務。
我舉個例子,有一次他給一個叫梅肯的裝甲師師長下達命令,下達命令之後,他根據具體的情況他說你所要的那個重型坦克我沒有,我倒想你必須完成你的任務。把輕型坦克當做重型坦克用,他說到這之後,他馬上把話口打斷了,停止了,不說了。因為他感到不妥,他說我這不是在告訴他介紹作戰方法嗎,不行,所以他馬上停住自己的話頭。他說見鬼,該怎麽辦,你比我更清楚,我提拔了你當將軍,你就應該做個樣子證明我提拔你沒有錯。說著就進帳篷,你走吧,所以在巴頓看來,如果插手部下的工作,或者告訴部下應該如何如何,那麽就會養成部下的依賴心理,進而呢,泯滅了他們的創造力,所以說他作戰隻下達任務,不告訴具體的方法。所以他的部下在作戰中把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而巴頓絕不攬功,一旦作戰勝利之後,他讓那些記者去採訪我的參謀,採訪我的師長,跟我沒關係,這是他的作戰指揮藝術的第二點。
我們再看看他牢固樹立消滅敵人快速製勝的理念,巴頓是一個職業軍人,巴頓關注的不是為什麽要打仗。他關注的是戰爭的直接目的,為什麽要打仗?對職業軍人巴頓來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戰爭的直接目的是什麽,他對士兵就講,他說什麽是戰爭,戰爭就是殺人,你們不殺死敵人,敵人就會殺死你們,戳穿你的肚皮,或者擊中你的內髒。所以他牢固樹立這種消滅敵人的戰爭理念,那麽在這個理念指導下,巴頓作戰是強調快速製勝,巴頓有一個回憶錄叫《我所知道的戰爭》,有興趣大家可以看一看,看上述這些話,不時地躍然於紙上,在他的回憶錄裏邊。有一次巴頓視察途中,正遇上道路不暢,道路堵了,一長串的作戰物資堵在道路上,巴頓從吉普車下來,往前走,他想看個究竟,他的擁堵點究竟在什麽地方。走到那一看,發現一匹騾子拉的一個馬車,死活不走了,趕車的士兵是滿頭大汗,它一不走,牲口不像人,它不走沒轍,後邊堵了一長串,巴頓當時過去氣得大罵,他說蠢貨,你連最簡單地辦法都想不出來你還能幹什麽,說著掏出槍把騾子給打死,然後自己跟士兵一起把騾子和騾馬車給推到路邊上,使得道路恢復了暢通。他自己開槍打死的,然後對聞聲趕來的第76裝甲師師長史密特講,他說因此而影響我的進攻速度,我下達的第一個命令就是撤你的職。1944年秋天,巴頓的第三集團軍離開了解放了的巴黎,向萊茵河方向推進。這個時候,他的進攻速度是越來越慢,為什麽?裝甲車是要吃油的,沒油它跑不起來,美軍的油料供應補不上了。那麽這個時候,巴頓就向艾森豪拍電報,立即補給足夠的油料,可是要等艾森豪把油料送上來,和巴頓急於快速支撐的理念,又矛盾了,換句話說他等不及,於是他下達了一個戰爭史上從來沒有的極為罕見的命令。什麽命令呢?任何士兵如果能偷到油料,不管是美軍的還是德軍的,都放假三天,他讓自己的士兵去偷油去。所以說這個士兵們你一忽悠,他不就去了嘛,還放假三天,所以很快巴頓的左右兩翼,第一集團軍和第九集團軍,油料是經常被盜。最後第9集團軍的霍奇斯中將發現了這個秘密,然後就告狀,告誰呀?告他最上麵的頭,艾森豪。艾森豪是盟軍遠征軍最司令,告他去,那麽艾森豪就問他怎麽回事,巴頓對艾森豪回答“我不知道別的,我隻知道我的坦克隻有開動起來,我的大炮隻有打得響,才是先進的武器,否則它隻能是一堆廢鐵”。那麽最後呢,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就過去了。從這些事例來看,巴頓消滅對手快速製勝的作戰理念,使他的部隊猶如一支上緊發條的機器,不停頓地進攻、進攻、再進攻,所以德國人對巴頓的進攻速度是簡直有點驚呆了,德軍有一個著名的元帥叫龍特斯塔德,他是當時在西線德軍的總司令。他曾無奈地講他說盯住巴頓,他在哪裏,我們的防禦就應該在哪裏加強。這是我上麵講的就是巴頓就是一個傳記作家的話,揭開了巴頓的指揮藝術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