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作的努力遭到了破壞。眼前出現的全新的圖象是,國家支離破碎,爭 鬥不息,一片混亂。此外,我感到遺憾的是,方案惡化了英印兩國的關係。
在尼赫魯看來,國家的分裂即是災難。而蒙巴頓則認為,印度為了獲 得獨立就不能不承受這種代價。他還認為統一未必就好,印度教徒和伊斯蘭
教徒激烈衝突的現實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印巴兩國可以各走各的路、各過各 的日子。不過,他也曾跟別人聲稱過:“要不是宗教的狂熱逼得我無路可走,
我決不會同意把一個國家分開的。” 對印巴分治、進而可以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以真納為首的穆斯
林聯盟自然是贊同的。這實際上也是真納一生的奮鬥目標,至今他被巴基斯 坦人民尊稱為國父,因為他當之無愧地是巴基斯坦國家的締造者。尼赫魯和
其他國大黨領袖,經過反覆磋商後,最終也同意了蒙巴頓方案的基本部分, 剩下的就是如何處理數百個大大小小印度王公土邦的前途問題了。
印巴分別獨立以後,這些王公土邦怎麽辦?倫敦的政治家們認為,在 印度的英國政府同王公土邦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特殊的,隻要英國在印度的統
治一結束,英國對王公土邦擁有的權力和責任隨之告終。1947 年 5 月,蒙 巴頓又向外界重申了這一觀點:“隻要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一成立,英
國的至高無尚的權力就宣告結束。
王公土邦隨之而完全獨立。如果願意,他們可以自由地簽訂新的協定。” 對此,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真納的穆斯林聯盟都不贊成。甘地曾經指出,王
公土邦是英國的產物,是首領們為了削弱印度對大英帝國的抵抗而建立的。 隻要蒙巴頓鼓勵王公們獨立,國大黨就會認為,蒙巴頓是在通過把印度的合
法領土巴爾幹化,並允許王公土邦這種人為造成的、不民主的時代產物發展 來破壞新獨立的印度。穆斯林聯盟同樣希望一些王公土邦併入巴基斯坦,因
而也反對讓它們獨立。
在雙方的壓力下,特別是在國大黨的強烈要求下,蒙巴頓隻好出麵勸 說王公土邦放棄獨立建國的想法,雖然在他早先提出的分治方案中以含糊的
措詞,並不想認真解決這個問題。1947 年 7 月 25 日,王公議院召開大會,
25 位主要的王公首腦和 74 位王公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蒙巴頓身穿掛著勳章 的華麗的軍服走上講壇。他沒有講稿,滔滔不絕地對與會者進行勸告。他的
話時而充滿哲理,循循誘導;時而富於感情色彩,不拘禮節。他用無可辯駁 的事實說明,這是一次再也不會重複的機會。如果王公們願意合併,他們內
部的自治將受到保護。他的演講吸引每個聽眾,因為他知道何時該用毛骨悚 然的預言把他們嚇得身冒冷汗,何時該用幽默的話語驅散籠罩在他們心頭的
愁雲。有位王公代表當場說,他沒有得到王公的旨意,不知如何辦好。蒙巴 頓順手操起一塊玻璃鎮尺說:“讓我看一看這塊水晶裏將呈現什麽占卜未來
的圖象,然後給你答覆。”四周鴉雀無聲。蒙巴頓煞有介事地鼓搗了一番, 然後宣告:“你的殿下請你在合併條約上簽字。”
也有難辦的土邦,這就是克什米爾邦。克什米爾的居民除查漠以外大 多信奉伊斯蘭教,但統治這裏的王公卻是個印度教徒。由於它的邊界大部分
同未來的巴基斯坦接壤,居民又多是穆斯林,人們一般認為它可能會併入巴 基斯坦。然而,在克什米爾印度教王公的眼裏,併入任何一方都不好。如果
一定要併入某一方,他寧願選擇印度,也不願選擇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他在 無法選擇的情況下,下決心把事情拖下去,拖得時間越長越好。私下希望最
終能獲得獨立地位,因為在眾多的王公土邦中,克什米爾是最大者之一。
蒙巴頓確曾親自到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去了一趟,勸說王公同意並 入巴基斯坦,但沒有結果。為此,有些巴基斯坦人看到蒙巴頓勸說克什米爾
王公併入巴基斯坦沒有成功,便認為他是有意偏向印度;同樣,許多印度人 也埋怨蒙巴頓沒有規勸好理應併入印度的海得拉巴土邦併入印度,認為他照
顧了巴基斯坦。到此為止,他再也不想管下去了,這或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 期間,連續 6 星期我每天要工作 17 小時,身體快要拖垮了”;或許他有意要
留下一個創口,“由新獨立的國家自己去解決”,而這樣豈不更容易使英國日 後對南亞次大陸施加自己的影響嗎?
然而,不管還有什麽遺留問題有待解決,印巴獨立已經不能再延遲了。 巴基斯坦和印度獨立的日期,分別定於 1947 年的 8 月 14 日和 15 日,而實
際上僅僅相差 10 多個小時而已。按照計劃,蒙巴頓要分別參加兩個國家的 獨立儀式,以示公允。此刻,花一切代價平安度過這兩個獨立日是他的最大
願望。隻要那兩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發生衝突,隻要英國人和當地人不發 生磨擦,就算萬事大吉了。此外,他還要想方設法維護英國的尊嚴和體麵,
比如他告誡尚未移交權力的各地方英國行政長官說:“獨立日那天,英國國 旗不要掛得太顯眼,防止人們對此不滿,採取侮辱行動,這一點要注意。”
在尼赫魯看來,國家的分裂即是災難。而蒙巴頓則認為,印度為了獲 得獨立就不能不承受這種代價。他還認為統一未必就好,印度教徒和伊斯蘭
教徒激烈衝突的現實也無法做到這一點,印巴兩國可以各走各的路、各過各 的日子。不過,他也曾跟別人聲稱過:“要不是宗教的狂熱逼得我無路可走,
我決不會同意把一個國家分開的。” 對印巴分治、進而可以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基斯坦,以真納為首的穆斯
林聯盟自然是贊同的。這實際上也是真納一生的奮鬥目標,至今他被巴基斯 坦人民尊稱為國父,因為他當之無愧地是巴基斯坦國家的締造者。尼赫魯和
其他國大黨領袖,經過反覆磋商後,最終也同意了蒙巴頓方案的基本部分, 剩下的就是如何處理數百個大大小小印度王公土邦的前途問題了。
印巴分別獨立以後,這些王公土邦怎麽辦?倫敦的政治家們認為,在 印度的英國政府同王公土邦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特殊的,隻要英國在印度的統
治一結束,英國對王公土邦擁有的權力和責任隨之告終。1947 年 5 月,蒙 巴頓又向外界重申了這一觀點:“隻要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一成立,英
國的至高無尚的權力就宣告結束。
王公土邦隨之而完全獨立。如果願意,他們可以自由地簽訂新的協定。” 對此,無論是國大黨,還是真納的穆斯林聯盟都不贊成。甘地曾經指出,王
公土邦是英國的產物,是首領們為了削弱印度對大英帝國的抵抗而建立的。 隻要蒙巴頓鼓勵王公們獨立,國大黨就會認為,蒙巴頓是在通過把印度的合
法領土巴爾幹化,並允許王公土邦這種人為造成的、不民主的時代產物發展 來破壞新獨立的印度。穆斯林聯盟同樣希望一些王公土邦併入巴基斯坦,因
而也反對讓它們獨立。
在雙方的壓力下,特別是在國大黨的強烈要求下,蒙巴頓隻好出麵勸 說王公土邦放棄獨立建國的想法,雖然在他早先提出的分治方案中以含糊的
措詞,並不想認真解決這個問題。1947 年 7 月 25 日,王公議院召開大會,
25 位主要的王公首腦和 74 位王公的代表參加了會議。蒙巴頓身穿掛著勳章 的華麗的軍服走上講壇。他沒有講稿,滔滔不絕地對與會者進行勸告。他的
話時而充滿哲理,循循誘導;時而富於感情色彩,不拘禮節。他用無可辯駁 的事實說明,這是一次再也不會重複的機會。如果王公們願意合併,他們內
部的自治將受到保護。他的演講吸引每個聽眾,因為他知道何時該用毛骨悚 然的預言把他們嚇得身冒冷汗,何時該用幽默的話語驅散籠罩在他們心頭的
愁雲。有位王公代表當場說,他沒有得到王公的旨意,不知如何辦好。蒙巴 頓順手操起一塊玻璃鎮尺說:“讓我看一看這塊水晶裏將呈現什麽占卜未來
的圖象,然後給你答覆。”四周鴉雀無聲。蒙巴頓煞有介事地鼓搗了一番, 然後宣告:“你的殿下請你在合併條約上簽字。”
也有難辦的土邦,這就是克什米爾邦。克什米爾的居民除查漠以外大 多信奉伊斯蘭教,但統治這裏的王公卻是個印度教徒。由於它的邊界大部分
同未來的巴基斯坦接壤,居民又多是穆斯林,人們一般認為它可能會併入巴 基斯坦。然而,在克什米爾印度教王公的眼裏,併入任何一方都不好。如果
一定要併入某一方,他寧願選擇印度,也不願選擇穆斯林的巴基斯坦。他在 無法選擇的情況下,下決心把事情拖下去,拖得時間越長越好。私下希望最
終能獲得獨立地位,因為在眾多的王公土邦中,克什米爾是最大者之一。
蒙巴頓確曾親自到克什米爾首府斯利那加去了一趟,勸說王公同意並 入巴基斯坦,但沒有結果。為此,有些巴基斯坦人看到蒙巴頓勸說克什米爾
王公併入巴基斯坦沒有成功,便認為他是有意偏向印度;同樣,許多印度人 也埋怨蒙巴頓沒有規勸好理應併入印度的海得拉巴土邦併入印度,認為他照
顧了巴基斯坦。到此為止,他再也不想管下去了,這或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 期間,連續 6 星期我每天要工作 17 小時,身體快要拖垮了”;或許他有意要
留下一個創口,“由新獨立的國家自己去解決”,而這樣豈不更容易使英國日 後對南亞次大陸施加自己的影響嗎?
然而,不管還有什麽遺留問題有待解決,印巴獨立已經不能再延遲了。 巴基斯坦和印度獨立的日期,分別定於 1947 年的 8 月 14 日和 15 日,而實
際上僅僅相差 10 多個小時而已。按照計劃,蒙巴頓要分別參加兩個國家的 獨立儀式,以示公允。此刻,花一切代價平安度過這兩個獨立日是他的最大
願望。隻要那兩天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不發生衝突,隻要英國人和當地人不發 生磨擦,就算萬事大吉了。此外,他還要想方設法維護英國的尊嚴和體麵,
比如他告誡尚未移交權力的各地方英國行政長官說:“獨立日那天,英國國 旗不要掛得太顯眼,防止人們對此不滿,採取侮辱行動,這一點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