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迄今為止日本人在東南亞遭受的一次最大的軍事失利,因為被消滅的 人數比太平洋島嶼的任何一次作戰都多。”
東京不會饒恕戰敗的將軍。整個英帕爾戰役失敗後不久,1944 年 9 月 到 10 月之間,大本營撤掉了牟田口的第 15 軍司令官職務,並更換了該軍參
謀長和全部主要幕僚,改由片村四八中將任軍司令官,吉田權八少將任軍參
謀長。河邊正三也跟著牟田口承擔了失敗的責任,被免去了駐緬方麵軍司令 官職務,由木村兵太郎中將接任。接著,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在自己的任免 權限內,還將第
15 軍各師團的參謀長也全部更換了,“以圖全麵刷新、重建 全軍”。
英國輿論界普遍認為,英帕爾戰役的勝利,稱得上是蒙巴頓“個人的 勝利”。
因為他一開始就對這次戰役抱有必勝的信心,並且頂住了倫敦某些人 的壓力,堅持把戰役打下去。據那位緬甸的流亡總督多爾曼一史密斯回憶,
在日軍剛剛發起大規模進攻時,他有一次聆聽了蒙巴頓在高級軍官會議上的 講話,“蒙巴頓絕對充滿自信地指出,日本人推進多遠都沒有關係,他們最
後將被殲滅掉。”蒙巴頓的理論是:“讓日本人自己去消耗,然後,在雨季切 斷他們的補給路線時,再一舉殲滅之。”戰役過程中,白廳沒有給蒙巴頓多
少幫助,有時甚至壓他停下來。當 5 月份英印軍隊基本上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初戰告捷後,蒙巴頓曾打電報給參謀長委員會,要求得到“明確的最新指示”。
布魯克看法早就是明確的。他認為,這次戰役是是勞民傷財,現在應當對蒙 巴頓的職權作出規定,以便“如果可能的話結束我們在那一地區不斷增長的
義務所帶來的壓力”,即不主張蒙巴頓動用更多的師進行全麵反擊。蒙巴頓 立即派參謀長波納爾返回倫敦,向白廳的官員們,“令人振奮地描述了英帕
爾戰場的情況:日軍將被殲滅,我方部隊的土氣非常高漲,經過了一段時間 以後,他們現在認為和日本人作戰是射擊遊戲的一種極好形式”。這番誇大
其辭然而奏效的描述,才使布魯克等人同意蒙巴頓全麵反擊的計劃。當然,
“假如布魯克當時能夠想像得出這次勝利的規模,也許他就不會那樣冷淡 了。”尤其欣慰的是,邱吉爾首相在整個戰役中贊同和支持蒙巴頓的主張, 使他能夠打下去。
在英帕爾戰役的同時,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約 3 個師的兵力在緬北發動 了密支那戰役。史迪威事先沒有把自己的作戰計劃通報給蒙巴頓,因而蒙巴
頓也基本上沒有過問密支那戰役的事情。不過,蒙巴頓對史迪威不把自己的 計劃向他報告感到惱火,但卻並沒有像史迪威本來想像的那樣有受侮辱感和
勃然大怒。他對別人隻是這樣平淡地說:“占領密支那機場真是一條好消息, 對嗎?那是我最感興趣的戰線之一,是由我的副手史迪威將軍指揮的。”
日本第 15 軍雖然未遭到全軍覆滅的下場,但它的戰鬥力幾乎完全喪失, 這就造成了日軍在緬甸已陷入整體上的防禦階段,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主動
進攻性軍事行動。然而,蒙巴頓明白,要徹底擊敗他的對手——整個日本駐 緬方麵軍絕非易事。
特別是他在英帕爾戰役後期親臨一線視察時,深刻感到了被武士道精 神武裝起來的大多數日本軍人的頑強:“毫無疑問,日本士兵還是像以往那
樣剛毅頑強,英國人雖然打死了成千上萬名日本兵,但是統共隻抓住了 600 多名俘虜,其中大部分人還是由於身負重傷或是被營養不良和疾病折磨得氣
息奄奄,才無力自戕,當了俘虜。日本兵寧可用雙手結果自己的性命也不願 投降,第 14 集團軍穿過漸瀝滴水的叢林追趕敵軍時,一次又一次深切地感
受到了這一點。在觸目驚心的戰地醫院裏,他們看到過一行行排列整齊、躺 在擔架上的日軍屍體;每個死者的頭顱上都有一個子彈穿過的彈孔。從他們
從容的姿態可以看出,他們寧可死於同伴之手,也不願被生擒活捉。
在叢林深處,行進的尖兵部隊曾碰到整車整車肅然僵坐的日本兵屍體,
他們都是被一名軍官從後腦射殺的,而那個軍官自殺後就撲倒在他們旁邊。” 況且,日本的後備役兵員補充製度相當完善,他們在前線的某個師團隻要未
遭全殲而被撤銷了建製,該師團在國內的留守處,往往能很快在指定地區征 集預備役人員運來填補缺額,盡管日本的人力資源這時已不敷使用,徵集到
合格的兵員越來越困難了。
“戰勝這些狂熱的武士,奪取緬甸的內地,絕非指顧之間所能完成,必 須有完整的計劃和充足的部隊和資源。”戰役臨近尾聲時,蒙巴頓帶著這樣
的想法前往錫蘭(今斯裏蘭卡)的康提總司令部,謀劃下一期作戰計劃。 蒙巴頓的總部不是設在印度的德裏嗎?何時又遷到錫蘭去了呢?欲知
事情的原委和蒙巴頓在那兒的情形,且看下章敘說。
第十七章 運籌反攻
總部遷往寧靜地,風景小城籌戰計; 多方掣肘心苦悶,顧全大局舍兩棲。 康提,在僧伽羅語中是“山”的意思,它位於錫蘭的中部,在馬哈韋
東京不會饒恕戰敗的將軍。整個英帕爾戰役失敗後不久,1944 年 9 月 到 10 月之間,大本營撤掉了牟田口的第 15 軍司令官職務,並更換了該軍參
謀長和全部主要幕僚,改由片村四八中將任軍司令官,吉田權八少將任軍參
謀長。河邊正三也跟著牟田口承擔了失敗的責任,被免去了駐緬方麵軍司令 官職務,由木村兵太郎中將接任。接著,日本南方軍總司令部在自己的任免 權限內,還將第
15 軍各師團的參謀長也全部更換了,“以圖全麵刷新、重建 全軍”。
英國輿論界普遍認為,英帕爾戰役的勝利,稱得上是蒙巴頓“個人的 勝利”。
因為他一開始就對這次戰役抱有必勝的信心,並且頂住了倫敦某些人 的壓力,堅持把戰役打下去。據那位緬甸的流亡總督多爾曼一史密斯回憶,
在日軍剛剛發起大規模進攻時,他有一次聆聽了蒙巴頓在高級軍官會議上的 講話,“蒙巴頓絕對充滿自信地指出,日本人推進多遠都沒有關係,他們最
後將被殲滅掉。”蒙巴頓的理論是:“讓日本人自己去消耗,然後,在雨季切 斷他們的補給路線時,再一舉殲滅之。”戰役過程中,白廳沒有給蒙巴頓多
少幫助,有時甚至壓他停下來。當 5 月份英印軍隊基本上頂住了日軍的進攻, 初戰告捷後,蒙巴頓曾打電報給參謀長委員會,要求得到“明確的最新指示”。
布魯克看法早就是明確的。他認為,這次戰役是是勞民傷財,現在應當對蒙 巴頓的職權作出規定,以便“如果可能的話結束我們在那一地區不斷增長的
義務所帶來的壓力”,即不主張蒙巴頓動用更多的師進行全麵反擊。蒙巴頓 立即派參謀長波納爾返回倫敦,向白廳的官員們,“令人振奮地描述了英帕
爾戰場的情況:日軍將被殲滅,我方部隊的土氣非常高漲,經過了一段時間 以後,他們現在認為和日本人作戰是射擊遊戲的一種極好形式”。這番誇大
其辭然而奏效的描述,才使布魯克等人同意蒙巴頓全麵反擊的計劃。當然,
“假如布魯克當時能夠想像得出這次勝利的規模,也許他就不會那樣冷淡 了。”尤其欣慰的是,邱吉爾首相在整個戰役中贊同和支持蒙巴頓的主張, 使他能夠打下去。
在英帕爾戰役的同時,史迪威指揮中國軍隊約 3 個師的兵力在緬北發動 了密支那戰役。史迪威事先沒有把自己的作戰計劃通報給蒙巴頓,因而蒙巴
頓也基本上沒有過問密支那戰役的事情。不過,蒙巴頓對史迪威不把自己的 計劃向他報告感到惱火,但卻並沒有像史迪威本來想像的那樣有受侮辱感和
勃然大怒。他對別人隻是這樣平淡地說:“占領密支那機場真是一條好消息, 對嗎?那是我最感興趣的戰線之一,是由我的副手史迪威將軍指揮的。”
日本第 15 軍雖然未遭到全軍覆滅的下場,但它的戰鬥力幾乎完全喪失, 這就造成了日軍在緬甸已陷入整體上的防禦階段,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主動
進攻性軍事行動。然而,蒙巴頓明白,要徹底擊敗他的對手——整個日本駐 緬方麵軍絕非易事。
特別是他在英帕爾戰役後期親臨一線視察時,深刻感到了被武士道精 神武裝起來的大多數日本軍人的頑強:“毫無疑問,日本士兵還是像以往那
樣剛毅頑強,英國人雖然打死了成千上萬名日本兵,但是統共隻抓住了 600 多名俘虜,其中大部分人還是由於身負重傷或是被營養不良和疾病折磨得氣
息奄奄,才無力自戕,當了俘虜。日本兵寧可用雙手結果自己的性命也不願 投降,第 14 集團軍穿過漸瀝滴水的叢林追趕敵軍時,一次又一次深切地感
受到了這一點。在觸目驚心的戰地醫院裏,他們看到過一行行排列整齊、躺 在擔架上的日軍屍體;每個死者的頭顱上都有一個子彈穿過的彈孔。從他們
從容的姿態可以看出,他們寧可死於同伴之手,也不願被生擒活捉。
在叢林深處,行進的尖兵部隊曾碰到整車整車肅然僵坐的日本兵屍體,
他們都是被一名軍官從後腦射殺的,而那個軍官自殺後就撲倒在他們旁邊。” 況且,日本的後備役兵員補充製度相當完善,他們在前線的某個師團隻要未
遭全殲而被撤銷了建製,該師團在國內的留守處,往往能很快在指定地區征 集預備役人員運來填補缺額,盡管日本的人力資源這時已不敷使用,徵集到
合格的兵員越來越困難了。
“戰勝這些狂熱的武士,奪取緬甸的內地,絕非指顧之間所能完成,必 須有完整的計劃和充足的部隊和資源。”戰役臨近尾聲時,蒙巴頓帶著這樣
的想法前往錫蘭(今斯裏蘭卡)的康提總司令部,謀劃下一期作戰計劃。 蒙巴頓的總部不是設在印度的德裏嗎?何時又遷到錫蘭去了呢?欲知
事情的原委和蒙巴頓在那兒的情形,且看下章敘說。
第十七章 運籌反攻
總部遷往寧靜地,風景小城籌戰計; 多方掣肘心苦悶,顧全大局舍兩棲。 康提,在僧伽羅語中是“山”的意思,它位於錫蘭的中部,在馬哈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