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阿瑟的太平洋戰區,除澳大利亞、紐西蘭的些許部隊外,幾乎完全是由美 軍支撐局麵的,所以他的作法和方式也有其理由。東南亞戰區很特殊,這裏
有英國、美國和中國的部隊,還有當地原來各個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部隊,況 且英軍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地位。尤其與歐洲和太平洋戰區不同的是,在這
塊戰前殖民地或半獨立地區作戰,幾個盟友之間各自挾帶的爭奪勢力範圍的 矛盾和特點,勿庸諱言是比較突出的。其中,重慶國民政府和倫敦之間尤為 互相猜疑。
蒙巴頓本來想按照艾森豪方式工作,但是倫敦總部堅持要他採用 麥克阿瑟方式,並得到了邱吉爾的支持。“我不可能逃避這一責任而必須執
行倫敦的指令。”蒙巴頓告訴他的海軍指揮官薩默維爾,“另一方麵,我看到 了將成為獨裁者的危險”。
不過,按照他個人的主見,至少還是要在表麵上建立一個國防性的、 把最高司令部的利益放在高於本國和本兵種利益之上的工作班子。完全成功
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成功得多,也比其他指揮官所能 做到的要成功得多。為了使自己成為各路盟軍合作的象徵,蒙巴頓在座車的
兩側,漆印上他名下指揮的各國軍隊的旗幟;司令部中的各個機構分別由富
有經驗的英國人和美國人負責,盡管中國軍官被排除在高級職位以外,但也 有一些中下級軍官被蒙巴頓邀請進來。
經過一番調和與努力,蒙巴頓的屁股總算坐穩了,開始著手設想重新 奪取緬甸的具體計劃。
蒙巴頓在魁北克會議期間得知他將被派往東南亞時以為:“他們讓我去 那裏,會給我準備好了一切。”他抵達德裏接見第 14 集團軍軍長斯利姆中將
時還吹噓說:“我們得到了許多船隻,印度和錫蘭的港口都快容納不下了!” 目的是給這位戰區一線指揮官鼓勁。起初,確有相當數量的美國和英國艦船
停泊在那裏,蒙巴頓一廂情願地以為它們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開來的,其實 這些艦船的真正用途是什麽,華盛頓和倫敦正在爭吵中。
做為一位來自海軍的將領,除海戰外,若幹年來蒙巴頓所潛心鑽研並 熟悉的是在兩棲作戰方麵。如果他要按照自己的專長和本來的設想去完成任
務,這些艦船是必不可少的。蒙巴頓認為,隻有通過海上進攻和登陸才能擊 敗日本人。除此之外的選擇是在緬甸的叢林中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那
卻不是英國人的專長,打起來也不會占上風。他的這一觀點,得到過英國參 謀長委員會的決策者們衷心地贊成,也認為以兩棲登陸進攻的作戰模式,重
新奪取緬甸南部以及仰光“將是付出巨大努力後的一次有規模的戰略成 功,??占領仰光之前占領新加坡是使用海空軍力量的完全正確的作法。它
將振奮東方世界,也將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而在使東方,還有西 方,乃至整個世界感到振奮這一點上,蒙巴頓則想得更多:在緬北的深山密
林裏,無論怎樣苦戰和取得多麽大的戰果,除了中國之外恐怕也不會引起什 麽國家的輿論反響,而在浩瀚的海洋上實施兩棲作戰,一舉拿下新加坡、占
領緬甸首都,便會一鳴驚人。正像對他有所了解的史迪威說的那樣:這個還 稚嫩的年輕人,愛出風頭。
然而,爭執發生了。美國的埃弗雷特·休斯將軍在日記中寫道:“緬甸 的事情有點兒南轅北轍。英國人想先去新加坡,美國人要先去援助中國。”
羅斯福總統認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會妨礙打通陸路援華運輸線的計劃, 美國無意提供幫助。
由於美國人將提供大規模海上作戰所需要的大部分裝備,因此,沒有 美國的首肯蒙巴頓是搞不出什麽名堂來的。他詢問過史迪威的意見,史迪威
斷然否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會有同意他那種設想的可能性。實際上史迪威 本人於同年 11 月回華盛頓匯報工作時,曾被問及對蒙巴頓的兩棲作戰計劃
持何意見,史迪威回答:“除了批評以外,不值得一提。”應當說,史迪威將 軍對中國懷有真誠友好的感情,做為美國派駐中國的最高軍事負責人,他隻
會支持能夠明顯地減輕中國方麵壓力的行動,即:在緬北、起碼首先在滇緬 邊境地區徹底肅清日本軍隊,恢復中國通過那裏至印度的陸路國際交通線。
麵對美國人的反對,邱吉爾不得不表示讓步,他承認在對日作戰中“英 國應謙遜地把自己看作是小夥計”。這樣,蒙巴頓雄心勃勃想要一鳴驚人的
計劃,必然要受到嚴格的限製,甚至麵臨夭訴的厄運。況且他從倫敦白廳那 裏得到的支持,也不如他所想像的那麽堅決。參謀長委員會讚賞他的觀點,
但在權衡東西方戰場地位時,自然認為應當優先考慮歐洲的需要。特別是布 魯克,則明確反對首相把地中海地區的艦船抽光去“支持蒙巴頓的兩棲冒
險”。早在離開倫敦之前,蒙巴頓就已經知道,分配給他的登陸艇將被挪用 於希臘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戰鬥。經過提出抗議,它們才被勉強地重新分配回
有英國、美國和中國的部隊,還有當地原來各個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部隊,況 且英軍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地位。尤其與歐洲和太平洋戰區不同的是,在這
塊戰前殖民地或半獨立地區作戰,幾個盟友之間各自挾帶的爭奪勢力範圍的 矛盾和特點,勿庸諱言是比較突出的。其中,重慶國民政府和倫敦之間尤為 互相猜疑。
蒙巴頓本來想按照艾森豪方式工作,但是倫敦總部堅持要他採用 麥克阿瑟方式,並得到了邱吉爾的支持。“我不可能逃避這一責任而必須執
行倫敦的指令。”蒙巴頓告訴他的海軍指揮官薩默維爾,“另一方麵,我看到 了將成為獨裁者的危險”。
不過,按照他個人的主見,至少還是要在表麵上建立一個國防性的、 把最高司令部的利益放在高於本國和本兵種利益之上的工作班子。完全成功
是不可能的,但是,他比大多數人想像的要成功得多,也比其他指揮官所能 做到的要成功得多。為了使自己成為各路盟軍合作的象徵,蒙巴頓在座車的
兩側,漆印上他名下指揮的各國軍隊的旗幟;司令部中的各個機構分別由富
有經驗的英國人和美國人負責,盡管中國軍官被排除在高級職位以外,但也 有一些中下級軍官被蒙巴頓邀請進來。
經過一番調和與努力,蒙巴頓的屁股總算坐穩了,開始著手設想重新 奪取緬甸的具體計劃。
蒙巴頓在魁北克會議期間得知他將被派往東南亞時以為:“他們讓我去 那裏,會給我準備好了一切。”他抵達德裏接見第 14 集團軍軍長斯利姆中將
時還吹噓說:“我們得到了許多船隻,印度和錫蘭的港口都快容納不下了!” 目的是給這位戰區一線指揮官鼓勁。起初,確有相當數量的美國和英國艦船
停泊在那裏,蒙巴頓一廂情願地以為它們是為了自己的需要而開來的,其實 這些艦船的真正用途是什麽,華盛頓和倫敦正在爭吵中。
做為一位來自海軍的將領,除海戰外,若幹年來蒙巴頓所潛心鑽研並 熟悉的是在兩棲作戰方麵。如果他要按照自己的專長和本來的設想去完成任
務,這些艦船是必不可少的。蒙巴頓認為,隻有通過海上進攻和登陸才能擊 敗日本人。除此之外的選擇是在緬甸的叢林中進行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而那
卻不是英國人的專長,打起來也不會占上風。他的這一觀點,得到過英國參 謀長委員會的決策者們衷心地贊成,也認為以兩棲登陸進攻的作戰模式,重
新奪取緬甸南部以及仰光“將是付出巨大努力後的一次有規模的戰略成 功,??占領仰光之前占領新加坡是使用海空軍力量的完全正確的作法。它
將振奮東方世界,也將對日本產生巨大的心理影響”。而在使東方,還有西 方,乃至整個世界感到振奮這一點上,蒙巴頓則想得更多:在緬北的深山密
林裏,無論怎樣苦戰和取得多麽大的戰果,除了中國之外恐怕也不會引起什 麽國家的輿論反響,而在浩瀚的海洋上實施兩棲作戰,一舉拿下新加坡、占
領緬甸首都,便會一鳴驚人。正像對他有所了解的史迪威說的那樣:這個還 稚嫩的年輕人,愛出風頭。
然而,爭執發生了。美國的埃弗雷特·休斯將軍在日記中寫道:“緬甸 的事情有點兒南轅北轍。英國人想先去新加坡,美國人要先去援助中國。”
羅斯福總統認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戰略會妨礙打通陸路援華運輸線的計劃, 美國無意提供幫助。
由於美國人將提供大規模海上作戰所需要的大部分裝備,因此,沒有 美國的首肯蒙巴頓是搞不出什麽名堂來的。他詢問過史迪威的意見,史迪威
斷然否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會有同意他那種設想的可能性。實際上史迪威 本人於同年 11 月回華盛頓匯報工作時,曾被問及對蒙巴頓的兩棲作戰計劃
持何意見,史迪威回答:“除了批評以外,不值得一提。”應當說,史迪威將 軍對中國懷有真誠友好的感情,做為美國派駐中國的最高軍事負責人,他隻
會支持能夠明顯地減輕中國方麵壓力的行動,即:在緬北、起碼首先在滇緬 邊境地區徹底肅清日本軍隊,恢復中國通過那裏至印度的陸路國際交通線。
麵對美國人的反對,邱吉爾不得不表示讓步,他承認在對日作戰中“英 國應謙遜地把自己看作是小夥計”。這樣,蒙巴頓雄心勃勃想要一鳴驚人的
計劃,必然要受到嚴格的限製,甚至麵臨夭訴的厄運。況且他從倫敦白廳那 裏得到的支持,也不如他所想像的那麽堅決。參謀長委員會讚賞他的觀點,
但在權衡東西方戰場地位時,自然認為應當優先考慮歐洲的需要。特別是布 魯克,則明確反對首相把地中海地區的艦船抽光去“支持蒙巴頓的兩棲冒
險”。早在離開倫敦之前,蒙巴頓就已經知道,分配給他的登陸艇將被挪用 於希臘多德卡尼斯群島的戰鬥。經過提出抗議,它們才被勉強地重新分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