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講個例子,在北非戰場上他是怎麽成為戰術的軍人的,1941年2月12號隆美爾被希特勒派往北非指揮德國和義大利聯軍,這個時候義大利軍隊已經被英國人打得一敗塗地。希特勒是想讓隆美爾這個戰爭機器改變法西斯國家在北非的頹勢,那麽經過兩個月的兵力調整,隆美爾指揮他的裝甲部隊開始了他一生軍事生涯的輝煌與沒落。北非戰場是隆美爾一生軍事生涯輝煌時期,也是他沒落的開始。他對部下的要求十分簡練,靈活激動大膽推進進攻進攻再進攻,那麽這裏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卡紮拉會戰中,使用的一個戰法,進攻力學,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家都知道槓桿原理,就是同樣的力作用於力臂的不同,產生的力的大小也不同。一個支點嘛,一個槓桿嘛,你手放在這個地方這個力就大,放根就小,槓桿原理。整個戰場是一個力臂的話,那麽正麵比如我們要進攻這個山頭,從正麵進攻這是一個力點,從山頭的後邊一側進攻這是一個力點,從背後進攻,又是一個力點,就是一個戰場,它分三個力點,正麵一側和後方,如果把兵力全部配製到進攻的正麵,那麽就好像槓桿,這個力放在槓桿貼近支點上一樣,對作戰戰鬥力發揮得很小。可是如果你把一部分兵力從正麵牽製對方而將另外一部分兵力呢,迂迴到敵人的一側和後方,那麽發揮的力呢,就不一樣了。那麽敵人呢,就很可能會陷入完全無法退卻的困境,因為什麽呢?因為後路被堵死了,喪失了他原有的優勢。隆美爾就是用了這麽一個力學在卡紮拉會戰打敗了占有很大兵力優勢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卡紮拉位於沙漠地帶,是英軍利比亞防線的最前沿,當時英軍第八集團軍叫勞奧金萊克,後來呢,當中東地區英軍的總司令。這個人他兵力強,兵力優勢要大於德軍,其中坦克的優勢占有四分之一,火炮占有三分之一的優勢,作戰飛機比德軍多七十架,第八集團軍有兩個軍,一個是第13軍,一個是第30軍,第13軍負責卡紮拉南部的防禦,那麽第30軍呢負責卡紮拉北部的防禦。那麽隆美爾根據英軍的這種兵力部署,並且占有優勢的這種情況,定下了基本作戰方針,就是正麵牽製,一部分兵力迂迴到英軍的一側和後方實施攻勢作戰,這個仗打得非常漂亮。隆美爾對他的將領談了這麽一句話,他說這次做戰的關鍵必須造成我們不是向南進行一側包圍,而是向北實施正麵突破這種假象,隻要這種假象沒有被英國人識破,我的槓桿就能撬動敵人的堅固防線,殲滅他。所以隆美爾就命令他的義大利,因為他是德意聯軍嘛,他命令義大利軍隊從正麵牽製對方,那麽他則率領著主力,迂迴到英軍的一側和後方,為了使得英國人相信隆美爾將從正麵突破這個第八集團軍的防線,所以隆美爾命令他的一個裝甲營開著大汽車,汽車後麵呢,拖著砍倒的大樹,就這麽在沙漠上兜圈子,為什麽呢?迷惑敵人,你想啊,裝甲車大卡車要拉著砍伐下的大樹枝繁葉茂的棕櫚樹,在沙漠上拖,捲起了滾滾沙塵,那麽從英軍這方一看,敵人的大部隊正在向這方麵行進,用這種偽裝來迷惑敵人。所以說勞奧金萊克果然上當了,認為呢,隆美爾的為首的德意聯軍將從卡紮拉防線的北端也就是英軍的正麵實施突破,而忽視了他的南翼,也就是他最薄弱的地方。恰恰隆美爾就是從這進去的,所以卡紮拉會戰呢,就是這麽樣的在德軍的隆美爾的一種進攻力學的理論下,取得了勝利。所以他聲名從此鵲起,6月21號希特勒晉升為隆美爾為元帥軍銜,這是1942年的6月份,你想五年之內,從1937年,到1942年他走完了少將、中將、上將、元帥,元帥是德國最高軍銜,所以他一生輝煌是在北非鍛造的。


    隆美爾戰略上是很欠火,還是先說北非戰場,隆美爾到北非之前,希特勒接見了他一次,那麽這次會見呢,不長。希特勒就叮囑了他這麽一段話,他說記住,你的敵人非常強大,你到那裏的目的是幫助義大利穩定北非的局勢,進而利用義大利人牽製住英國人。但是那裏不是我們的主攻方向,不能把我們寶貴的兵員物資都投放到那裏,解救墨索裏尼的那個朋友。我們要對付的是更重要的敵人,這就是史達林和他領導下的俄國,你隻有兩個師,你不會再有增援了,所以你務必謹慎從事,不能把我們的軍隊投入毫無意義的作戰行動中。這是希特勒在隆美爾到北非戰場之前,向隆美爾交代的這麽一句話,應該說作為納粹德國的最高統帥的希特勒,在這一點上他從大戰略的角度,來審視北非戰場和其他戰場的關係,是有見地的。1941年6月22號蘇德戰爭爆發,德國已經陷入了兩線作戰,一方麵在歐洲西歐,一方麵在東歐,那麽德國作為一個中歐國家,兩線作戰一直是在懸在德國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它始終困擾著德國歷代政治家和軍事家。18世紀的時候,普魯士國王弗裏德裏希二世為了和法國和奧地利爭奪西裏西亞打的七年戰爭,就以為陷於兩線作戰差不多遭到滅國之災。後來是沙皇俄國軍隊主動撤出了反對普魯士的聯盟,所以它免遭一劫,它逃過一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威廉二世陷入兩線作戰,遭致戰爭失敗。那麽第二次世界大戰呢,希特勒已經處於兩線作戰了,如果這個時候他繼續把北非作為主戰場,那麽他成為三線作戰,這是德國人受不了的。所以說呢,希特勒交代了隆美爾這幾句話,你穩定局勢就行了,牽製到英國人,不要把我們寶貴的兵員物質浪費到那兒去。然而隆美爾到了北非戰術上的勝利,他就忘記了他最不該忘記的一件事情,北非與蘇聯戰場孰輕孰重,他打順手了,在北非他一味猛打,甚至想占領埃及。這樣呢,迫使希特勒不得不增兵,把蘇德戰爭中的一些物質裝備,挪到北非戰場,所以就減輕了蘇德戰場蘇軍當麵的壓力。但是德國畢竟它是一個中歐國家,它是這麽多戰線進行作戰,它真是力不從心,所以這樣在北非也就埋下了隆美爾後來,從輝煌走到沒落的伏筆了,最終在1943年希特勒在北非被蒙哥馬利所打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風雲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駿並收藏二戰風雲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