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怎麽回事呢?啤酒館政變影響很大,首先吸引的是誰呢?吸引的是出版商。他們覺得這是一個賣點,有一個出版商叫馬克。哈曼,馬克。哈曼他就覺得如果把啤酒館政變的內幕寫下來,肯定會賣錢的。於是他託了關係,到了獄中,希望希特勒把啤酒館的內幕寫下來交給他去出版。希特勒答應了嗎?答應了。但是,他不想寫這次政變。為什麽呢?因為他說,他說現在是納粹運動的低潮,如果我把納粹這次政變的內幕寫下來之後,很可能會引起當局強有力的壓製,更強力的壓製,不行。那不利於我的納粹黨東山再起,所以說他不寫內幕。但是他卻寫了一個自傳,它的全稱叫什麽呢?他說《四年半來與謊言、愚蠢與懦弱鬥爭的情況》,也就是《我的奮鬥》。不寫內幕,卻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從這一點上,我個人認為,希特勒的政治手腕已經趨於成熟了。我不寫內幕,但是我卻宣傳了我的政治理念、政治主張,反映了希特勒的政治手段,已經趨於成熟了。《我的奮鬥》絕大部分是希特勒口述的,他說。誰寫的呢?他的一個黨徒叫魯道夫。赫斯,這個人後來飛到英國去了,納粹黨的核心人物,最後一個死在獄中的就是這個赫斯。它的自傳成分很少,乍一看來,這本書活像一部“大拚盤”。把希特勒海闊天空、雲山霧罩、東拉西扯,所有的情況原封不動地寫下來,內容涉及文化、教育、戲劇、繪畫、建築、歷史、地理、婚姻、性生活、賣淫,他曾經用了十頁篇幅專門寫梅毒,東拉西扯,海闊天空,原封不動地寫下來了。但是,你細細看起來,我看完《我的奮鬥》之後,你細讀之後它通篇兩個字:“擴張”。一個是向法國、英國復仇。希特勒在他這本書說,必須同法國一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德國與法國的矛盾,提高德國的國家地位;第二個就是未來的生存觀。德國未來的生存空間,生存空間是在東方,就是東歐地區。他說德國必須再次沿著古代條頓騎士團的道路向俄國進軍,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國人民取得每天的麵包。他說,當不能用和平的手段解決的時候,那麽就用拳頭說話。通篇是“擴張”。沿著這兩個主張,就是“擴張”。再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他那些東拉西扯的內容,就不那麽簡單了,而是全麵反映了希特勒反猶、反共、種族滅絕主義,還有擴張政治的理念。


    1929年,這是一個非常不尋常的年份。為什麽這麽講呢?因為在這一年爆發了資產階級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別說德國,就是像英國、法國、美國這樣的國家都受不了了,所以剛剛有點起色的德國經濟,再次摔入低穀,社會再次進入動盪,大批的城市中小資產階級破產了,農業人口貧困化日益嚴重。麵對這些困境,德國中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在苦悶和彷徨中尋找自己的出路,他們一直希望什麽呢?在大壟斷麵前,得到一些國家的保護,限製大企業、大壟斷資本對我的兼併;一方麵,也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幹什麽呢?擺脫國際社會對德國的歧視。因為在他們看來,德國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是英法造成的。這次大危機,給德國帶來了困境,的確是帶來了極大的困境,但是卻給希特勒帶來了機會。希特勒這個時候對他的宣傳部長戈培爾他說,他說什麽呢?時機將再次成熟,拿出你的本事,宣傳我們的主張,讓德國人相信,我們的納粹運動,隻有我們的納粹運動才能拯救他們。戈培爾何許人也?那謊話重複三遍就是真理的始作俑者。你看他個子不高,說起話來,他自己都不知道真假,是納粹黨的宣傳部長。希特勒怎樣抓住這個機會呢?“承諾”,就兩個字,“承諾”。他對社會所有不滿現狀的人都做了承諾。你這麽一忽悠,德國人勁兒上來了。所以希特勒極富天賦的演說,就把這些允諾送給了德國人的耳邊。希特勒這個講演才能確實有一套,我看過他的講演錄像,毫不誇張地講,他平均一分鍾是32個手勢和表情,我算了一下。所以說,在他的32種表情和手勢中,把他的承諾變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送給了那些不滿現狀的德國民眾的眼前,使得這些對前途、對未來充滿了迷茫、苦悶和彷徨的德國民眾,憧憬著明天,憧憬著未來,而不管這幅圖畫是否真的實現。小資產階級有這麽一個特點。當他不滿現狀,並且要改變現狀的時候,他不惜毀滅自己,小資產階級他有這麽一個特點。正是由於這個特點,德國民眾選擇了希特勒。1930年9月14日,希特勒的納粹黨再次參加大選,獲得了六百四十萬九千六百張選票,占有了107個議席,成為國會中的第二大政黨。1932年4月10號,在德國總統的選舉中,希特勒盡管輸給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英雄興登堡,但是由於在1930年大選後調整政策,爭取了大壟斷資產階級的支持。所以,他獲得了一千三百四十一萬八千五百四十七張選票,在議會中獲得了230個議席,一舉成為議會的第一大政黨。1933年1月30號,這個日子是二十世紀最沉痛的日子,希特勒成功地利用德國各政治力量的矛盾,登上德國總理的寶座。


    用當時德國共產黨的話講,誰選擇了希特勒,誰就選擇了戰爭,可是為什麽德國人仍然選擇了希特勒呢?德國共產黨說誰選擇了希特勒,誰選擇了戰爭,這個口號很快當時就淹沒在德國民眾對希特勒擁護的四句話上。1933年1月30號,整個柏林幾乎萬人空巷,喊著四句話:一個元首;一個政黨;一個民族;投一個人的票——阿道夫。希特勒。所以德國共產黨說誰選擇了希特勒誰,就選擇了戰爭,很快就淹沒在這四句話當中,變得多麽的蒼白而無力了。戰後,許多人甚至包括當年高喊那四句口號的德國人都在思考,究竟是歷史選擇了希特勒,還是希特勒改變了歷史呢?沒有人能夠給予清澈而準確的回答,沒有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二戰風雲人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駿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駿並收藏二戰風雲人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