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件事,就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艾森豪被調到陸軍部工作的第一天發生的事情。由於艾森豪曾經是在麥克阿瑟辦公室工作,在麥克阿瑟辦公室工作了6年,對菲律賓防務非常了解,艾森豪和麥克阿瑟本人的關係又非常好,倆人私交很好,但是他們是上下級關係。所以說,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馬歇爾就把他調到陸軍部作戰指導計劃處負責遠東事務。
1941年12月7號,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10日,艾森豪向馬歇爾報到。報到這一天,馬歇爾跟他講了20分鍾,為什麽把你調來?然後問他一句話:“我們在遠東太平洋行動方針是什麽?”
就問他這一句話。如果艾森豪當時就回答是什麽,是什麽的話,你不問我嗎?“知無不言”啊!那麽就很可能不會有後來我們見到的艾森豪了。因為馬歇爾最討厭對重大問題脫口而出的行為——馬歇爾認為,這種不加考慮就給予答案的做法,投機的成分很大。
然而,艾森豪卻想了片刻,冷靜地說:“將軍,讓我考慮幾個小時再回答你這個問題,可以嗎?”
馬歇爾說:“好!”但是,在他的筆記本裏麵,艾森豪的名字下麵又多了幾個字:此人完全勝任準將軍銜!這是第二件事情,上他筆記本了。
第三個上了筆記本事情,是在決策美國究竟是“先歐後亞”,還是“先亞後歐”,還是“歐亞並重”的戰略問題上。在這個問題上,艾森豪的表現出色。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上下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在太平洋作為美軍的主戰場。美國當時建國一百多年,沒有挨過打,小日本一下子把太平洋艦隊炸得稀裏嘩啦,美國上下同仇敵愾,要求將太平洋戰場作為美軍的主戰場,把戰爭重心放在太平洋,先打敗日本,再去打希特勒。然而羅斯福和馬歇爾從大戰略考慮,必須要“先歐後亞”,先打敗希特勒,回過頭來再打日本人,把主要作戰力量放在歐洲,而不是放在亞洲,不能將美國武裝力量化整為零地在太平洋戰區作戰。所以,1942年4月7號,馬歇爾先到英國訪問,和英國人達成了一項聯合作戰的議案。回過來之後,他沒有對任何人透露議案草案的內容,然後讓艾森豪飛往英國做一次實地考察,並對在英國設立美軍指揮機構,處理日後徵兵等事務提出具體建議。艾森豪領命飛赴倫敦,10天之後,回國了。6月8日,他完成了一份報告,就是《給歐洲戰區指揮將領的命令》這個報告,放在馬歇爾的辦公桌上。在報告中,艾森豪詳細地提出了,美軍在歐洲作戰,各軍兵種統一指揮問題。
艾森豪,我方才談到,在菲律賓服役6年,他當麥克阿瑟的助手,是6年的時間,對日本人進攻太平洋應該說是最仇恨的了。因此作為他本人來講,最應該主張“先亞後歐”戰略的。然而,艾森豪在毫不知情——不知什麽呢?不知道馬歇爾和英國人簽訂那個具體的草案的前提之下,馬歇爾沒有透露啊,讓他去飛赴英國啊,他在豪不知情的情況下,不僅堅決主張“先歐後亞”,而且製定了一個非常好的美國赴歐作戰統一指揮的報告。所以馬歇爾說,艾森豪不是一個參謀,而是一個卓越的統帥。
於是,馬歇爾在聽完艾森豪匯報之後,他說了幾句話,因為當時艾森豪向馬歇爾匯報之後,還提醒馬歇爾,提醒馬歇爾說什麽呢?“請將軍再仔細閱讀這一份報告,看是否有錯誤或不當的地方。”馬歇爾回答說:“我當然要閱讀,但是你也許是執行這個文件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打算什麽時候飛赴倫敦?”
那麽馬歇爾這句話就等於說,未來在歐洲作戰的美軍將由你艾森豪來統帥。可是當時,艾森豪還是一個剛剛晉升為少將的軍官,剛剛晉升少將。不僅艾森豪想不到,整個美軍,整個美國都想像不到。因為艾森豪的名字在當時對於美國人太陌生了,他是一個參謀,太陌生了!可是,馬歇爾在給羅斯福的提名報告裏,有過這麽一段話:“艾森豪不僅具有軍事方麵的學識和組織方麵的才能,而且還善於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善於調解不同意見,使人感到心情舒暢,並真心地信賴他。而這些品德和長處,又恰恰是我們駐歐洲部隊統帥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就這樣,艾森豪超越了366名美國高級將領,因為當時美國有366名——包括他本人,有367名少將以上軍銜的人。就是說,在他前麵還有366名比他資歷更老一點的高級將領。就這樣,艾森豪成為美國歷史上繼潘興上將之後第二位遠征歐洲的統帥。1942年6月24日,艾森豪離別妻兒老小飛赴倫敦,走馬上任。
這就是艾森豪怎樣當上盟軍統帥的。他沒有打過仗,他就是一個參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的勝利。反法西斯力量在軍事行動上統一作戰,對於贏得這場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所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一場聯盟作戰。
聯盟作戰不像一般的戰爭,盟軍之間能否在統一指揮下協同行動,意義重大,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好多國家在一起統一指揮下的協同行動。如果說,隻指揮本國的軍隊作戰,那要容易得多。但是,聯盟作戰就不一樣,他是某一個國家的統帥,在通過某種相應的形式,比如,他當事國最高元首達成了協定,在某種相應的形式的授權下,指揮多國部隊進行作戰的。這個難度很大。為什麽?因為各國軍隊有各國軍隊的指揮機構,有各國軍隊的決策方式,包括民族、語言、文化等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盟國軍隊之間很容易產生分歧或者是誤解。比如,有些美國軍人抱有“救世主”的思想——“我又要來歐洲為你們作戰了”,因為一戰中,美國人來了。行為上美國軍人就表露出對英國人、對歐洲人不尊重。有的英國人由於看到本國的女青年對報酬好啊——通俗一點,就是對掙得多的美國軍人的青睞,很多本國女性找美國大兵去了,他心裏就不平衡。所以說,對美國軍人產生非善意的感覺。
1941年12月7號,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10日,艾森豪向馬歇爾報到。報到這一天,馬歇爾跟他講了20分鍾,為什麽把你調來?然後問他一句話:“我們在遠東太平洋行動方針是什麽?”
就問他這一句話。如果艾森豪當時就回答是什麽,是什麽的話,你不問我嗎?“知無不言”啊!那麽就很可能不會有後來我們見到的艾森豪了。因為馬歇爾最討厭對重大問題脫口而出的行為——馬歇爾認為,這種不加考慮就給予答案的做法,投機的成分很大。
然而,艾森豪卻想了片刻,冷靜地說:“將軍,讓我考慮幾個小時再回答你這個問題,可以嗎?”
馬歇爾說:“好!”但是,在他的筆記本裏麵,艾森豪的名字下麵又多了幾個字:此人完全勝任準將軍銜!這是第二件事情,上他筆記本了。
第三個上了筆記本事情,是在決策美國究竟是“先歐後亞”,還是“先亞後歐”,還是“歐亞並重”的戰略問題上。在這個問題上,艾森豪的表現出色。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美國上下多數人都認為,應該在太平洋作為美軍的主戰場。美國當時建國一百多年,沒有挨過打,小日本一下子把太平洋艦隊炸得稀裏嘩啦,美國上下同仇敵愾,要求將太平洋戰場作為美軍的主戰場,把戰爭重心放在太平洋,先打敗日本,再去打希特勒。然而羅斯福和馬歇爾從大戰略考慮,必須要“先歐後亞”,先打敗希特勒,回過頭來再打日本人,把主要作戰力量放在歐洲,而不是放在亞洲,不能將美國武裝力量化整為零地在太平洋戰區作戰。所以,1942年4月7號,馬歇爾先到英國訪問,和英國人達成了一項聯合作戰的議案。回過來之後,他沒有對任何人透露議案草案的內容,然後讓艾森豪飛往英國做一次實地考察,並對在英國設立美軍指揮機構,處理日後徵兵等事務提出具體建議。艾森豪領命飛赴倫敦,10天之後,回國了。6月8日,他完成了一份報告,就是《給歐洲戰區指揮將領的命令》這個報告,放在馬歇爾的辦公桌上。在報告中,艾森豪詳細地提出了,美軍在歐洲作戰,各軍兵種統一指揮問題。
艾森豪,我方才談到,在菲律賓服役6年,他當麥克阿瑟的助手,是6年的時間,對日本人進攻太平洋應該說是最仇恨的了。因此作為他本人來講,最應該主張“先亞後歐”戰略的。然而,艾森豪在毫不知情——不知什麽呢?不知道馬歇爾和英國人簽訂那個具體的草案的前提之下,馬歇爾沒有透露啊,讓他去飛赴英國啊,他在豪不知情的情況下,不僅堅決主張“先歐後亞”,而且製定了一個非常好的美國赴歐作戰統一指揮的報告。所以馬歇爾說,艾森豪不是一個參謀,而是一個卓越的統帥。
於是,馬歇爾在聽完艾森豪匯報之後,他說了幾句話,因為當時艾森豪向馬歇爾匯報之後,還提醒馬歇爾,提醒馬歇爾說什麽呢?“請將軍再仔細閱讀這一份報告,看是否有錯誤或不當的地方。”馬歇爾回答說:“我當然要閱讀,但是你也許是執行這個文件的人;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打算什麽時候飛赴倫敦?”
那麽馬歇爾這句話就等於說,未來在歐洲作戰的美軍將由你艾森豪來統帥。可是當時,艾森豪還是一個剛剛晉升為少將的軍官,剛剛晉升少將。不僅艾森豪想不到,整個美軍,整個美國都想像不到。因為艾森豪的名字在當時對於美國人太陌生了,他是一個參謀,太陌生了!可是,馬歇爾在給羅斯福的提名報告裏,有過這麽一段話:“艾森豪不僅具有軍事方麵的學識和組織方麵的才能,而且還善於使別人接受他的觀點,善於調解不同意見,使人感到心情舒暢,並真心地信賴他。而這些品德和長處,又恰恰是我們駐歐洲部隊統帥所必須具備的素質。
就這樣,艾森豪超越了366名美國高級將領,因為當時美國有366名——包括他本人,有367名少將以上軍銜的人。就是說,在他前麵還有366名比他資歷更老一點的高級將領。就這樣,艾森豪成為美國歷史上繼潘興上將之後第二位遠征歐洲的統帥。1942年6月24日,艾森豪離別妻兒老小飛赴倫敦,走馬上任。
這就是艾森豪怎樣當上盟軍統帥的。他沒有打過仗,他就是一個參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的勝利。反法西斯力量在軍事行動上統一作戰,對於贏得這場戰爭的進程,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所以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一場聯盟作戰。
聯盟作戰不像一般的戰爭,盟軍之間能否在統一指揮下協同行動,意義重大,它不是一個國家,而是好多國家在一起統一指揮下的協同行動。如果說,隻指揮本國的軍隊作戰,那要容易得多。但是,聯盟作戰就不一樣,他是某一個國家的統帥,在通過某種相應的形式,比如,他當事國最高元首達成了協定,在某種相應的形式的授權下,指揮多國部隊進行作戰的。這個難度很大。為什麽?因為各國軍隊有各國軍隊的指揮機構,有各國軍隊的決策方式,包括民族、語言、文化等等因素的影響。所以,盟國軍隊之間很容易產生分歧或者是誤解。比如,有些美國軍人抱有“救世主”的思想——“我又要來歐洲為你們作戰了”,因為一戰中,美國人來了。行為上美國軍人就表露出對英國人、對歐洲人不尊重。有的英國人由於看到本國的女青年對報酬好啊——通俗一點,就是對掙得多的美國軍人的青睞,很多本國女性找美國大兵去了,他心裏就不平衡。所以說,對美國軍人產生非善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