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幾種說法以外,還有一種說法,說慈禧出生於今山西潞安府,也就是今天的長治市。這個說法是山西一位叫劉奇的學者提出來的。這一說法不僅認為慈禧是出生在長治,而且對慈禧的身世,還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說法。據這位學者考證,慈禧根本不是滿人,而是一位身世曲折離奇的漢家姑娘。1835年,慈禧出生在山西長治縣西坡村一個叫王增昌的貧窮農民家庭,並取名為“王小謙”。由於家境貧寒。小慈禧在4歲時,被賣給本縣上秦村宋四元為作女兒,並改名“宋齡娥”。但等慈禧長到12歲的時候,又被賣給了正在潞安府做知府的惠征為婢,改名為“玉蘭”。 有一次,玉蘭在服侍惠征夫人富察氏洗腳的時候,看見她的腳底有一顆痣,便說自己的兩隻腳底都有痣。富察氏一聽大驚,兩腳底都有痣,那可是做皇後的命。於是,不敢再讓她做婢女,而收她作幹女兒,並在後衙中精心培養。到了鹹豐二年( 1852年),宮中秀女大選得時候,玉蘭便以惠征之女葉赫那拉氏的身份,被選入宮。


    這一說法在史學界引起了極大的轟動,這位學者在他的論著《解開慈禧童年之謎》一書中,列舉了三十八條證據來證明慈禧本來是漢人的說法。一是在西坡村王英培家的王家的家譜上:“王小謙後來成為慈禧太後”的記載。二是在西坡村外羊頭上的山腳下有慈禧母親的墳。同時在慈禧的第二故鄉上秦材也發現了證據,就是在宋家後人宋六則和宋德文家裏發現了祖傳的光緒、宣統年間清廷製作的皮夾式清代帝後宗祀譜。在宋六則家中還發現了一封慈禧寄給其堂兄宋禧餘的感謝宋家養育之恩信件殘片和慈禧本人的單身照片。同時在這個村子裏還保留著一座叫做“娘娘院”老房子,據說是慈禧童年的時候住過的,慈禧做了皇太後之後,當地的人們為了紀念,就把這所老房子改名為娘娘院保留下來。此外,作者還列舉了慈禧的一些與長治有關的生活習慣,如慈禧愛吃長治人常吃的蘿蔔糰子、壺關醋、玉米摻粥、沁州黃小米;愛看上黨梆子等。這一說法在慈禧的禦前女官裕德齡所寫的《清宮二年記》也可以得到印證,它裏麵曾經記載道慈禧太後說她,“喜歡鄉村生活,覺得那比起宮裏的生活來自然得多了’。目前慈禧生於山西長治的說法在史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引起了一些史家的反駁。慈禧太後的身世到底如何,也許還有待於史學界的近一步考證。


    刺馬案隱秘(1)


    同治九年 ( 1870年) 七月二十六日上午,兩江總督馬新貽在校場閱兵,在馬新貽閱畢回署的箭道兩旁擠滿了圍觀的群眾。馬新貽閱兵完畢後,在護衛的保護之下打道回府。誰知到了府衙門口的時候,忽然從人群中衝出一個人,衝到馬新貽身前半米處跪地,高呼冤枉,馬新貽身旁的侍衛們還沒明白是怎麽回事。這個人已經將一把鋒利的匕首刺入馬新貽胸中。馬新貽痛呼一聲,當即倒地。身旁的護衛們急忙沖了上來,將刺客扭住。誰知這個刺客不僅不逃走,反而立在遠處高喊:“刺客是我張文祥!”“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今日拚命,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護衛們製服刺客之後,急忙用門將馬新貽抬進後衙的總督府中,急召大夫診治。但是由於馬新貽被刺中要害,而且匕首上被淬了劇毒,馬新貽奄息掙紮了一番,就一命嗚呼了。


    封疆大吏在衙門口被人刺殺,對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來說是一個極壞的信號。清廷上下對此極為震驚,慈禧太後急令南京將軍審理此案,一定要揪出幕後的主謀。魁玉奉旨查辦此案,對案犯張文祥審問多次,由於張文祥總是閃爍其詞,根本對於他的審問一味支離。以至於深了一個月也沒審出個頭緒。此後,朝廷又加派大臣張之萬前往江寧會審此案。?張之萬是個官場的老手,他知道這個案子要麽沒什麽蹊蹺,知識私人仇殺。要麽牽連重大,幕後有一個非同小可的靠山。張之萬來了之後,也不敢貿然行事。每日升堂,隻是小心翼翼的問訊,既不用刑,也不威逼。馬新貽手下心腹袁保慶等人對此不滿,要求嚴刑問訊。張之萬卻以:“案情重大,不便徒事刑求。償未正典刑? 而瘐死,誰負其咎”進行搪塞。就這樣一拖就是幾個月。到了年底,朝廷催問案犯的供詞。張之萬同魁玉便上奏說:“兇犯張汶詳曾從發撚,復通海盜,因馬新貽前在浙撫任內,剿辦南田海盜,戮伊夥黨甚多。又因伊妻羅氏為吳炳燮誘逃,曾於馬新貽閱邊至寧波時,攔輿呈控,未準審理,該犯心懷忿恨。適在逃海盜龍啟雲等復指使,張汶詳為同夥報仇,即為自己泄恨,張汶詳被激允許。……? 本年七月二十六日,隨從混進督署,突出行兇,再三質訊,矢口不移其供,無另有主使各情,尚屬可信。”


    一個朝廷大員被刺殺的大案,竟然以“尚屬可信”四字結案。說起來實在是一個大笑話。朝廷上下對他們審理的結果也不滿意。於是又派曾國藩和刑部尚書鄭敦謹從新審理此案。?曾國藩。曾國藩磨磨蹭蹭的來到江寧之後,並不急於審理,而是靜待鄭敦謹到達江寧之後。才開始正式調閱案卷,著手審理。鄭敦謹抵達江寧之後,本想把這個案子弄個水落石出。但是,他發現每次升堂之後,主審官曾國藩反而不置一詞,隻是正坐在大堂之上聽自己發問。而且自己審理了十幾天,案犯張文祥還是一味的撒潑抵賴,沒有供出什麽頭緒。鄭敦謹感覺其中有異,似乎主審官曾國藩不想讓人徹查。正如鄧之誠後來在《骨董三記》中所說的:“國藩不欲深求,必有不能深求者在。”因此,鄭敦謹也不敢再對案子進行深究。每天升堂,隻問些不著邊際的問題,案犯不回答也由他去,並不用刑。這樣案子糊裏糊塗的審了幾個月,也沒有什麽結果,最後依然是按照前麵張之萬等人審理的結果結案,上奏的供詞同張之萬的基本相同。隻是在對張文祥的處置上稍有變動。將原來所判得 “按謀反大逆律問擬,擬以淩遲處死”外,又增加了一條“摘心致祭”。在案結裏麵仍然保留了“該犯供詞,尚屬可信。”的措辭。朝廷雖然對這個結果不是十分的滿意,但是,懾於曾國藩的威望和實力也隻好見好就收,就此了結。?最後張汶詳被淩遲處死,然後摘心祭祀死去的兩江總督馬新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密碼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憶+孫建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憶+孫建華並收藏歷史密碼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