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之死和趙光義上台,二者之間太多的巧合和離奇,史學家隻能根據已有記載進行推理,但是尚無確鑿史料推翻以前觀點。趙光義登基至今是個謎,以後也很難說情楚。人們之間即使親如兄弟,亦多可共患難、不易共富貴,一遇權位、金錢之爭往往演出一幕幕宮廷政變或殘酷競爭。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1)
宋太祖趙匡胤死時“燭影斧聲”存在種種疑跡,在臣民眼中,趙光義即位是頗不光彩的。為了尋求一個法律依據,取得天下人民的信任。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出現了“金匱之盟”的說法。
“金匱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親杜太後臨終時要求兒子太祖趙匡胤傳位給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一份遺囑。據傳當日杜太後病危,急召趙匡胤等人受顧命。太後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趙匡胤十分悲傷,傷心地不能回答。杜太後又說:“我已經行將就木,你哭管什麽用呢?我時日已不多,你怎麽隻哭呢?我還要告訴你一件大事。”趙匡胤見狀,隻好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後積功積德的結果。”杜太後聽後,有些生氣,嚴厲地說:“根本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上皇帝嗎?”繼而又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於是叩頭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辦。”杜太後又指著宰相趙普說:“你把它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趙普於是當場記下了太後遺
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到金匱中,並命令那些細心謹慎的人掌
管,這就是趙光義即位所依據的“金匱之盟”。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麽,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存在的。在“金匱之盟”之說傳出後,宋、元、明、清朝很少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並且這件事也經常被用來讚頌宋太祖沒有私心。還有人指出,宋太祖趙匡胤在世時,早就有心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玉壺清話》卷七記載:“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說‘晉王天日資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下戧吏仆,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 在李燾《資治通鑑長編》也有這樣的記載:“光義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問,親為灼艾……間謂近臣曰‘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現在有一些學者也贊同“金匱之盟”之說。佐證如下:第一,從“金匱之盟”產生的背景分析,杜太後臨終遺言有可能性。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又缺乏製度約束,所以造成武將功高震主的情形不可避免。主少國疑,即位後的幼主不能控製局勢,導致政權更迭。宋太祖開國之初的“杯酒釋兵權”即是防止武將專權。麵對另一個主少國疑的弊端也不可能沒有考慮,杜太後看到了這一點,又加之一直寵愛趙光義,所以才會有讓太祖傳位給其二弟趙光義的遺詔,這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的可能性。第二,太祖在位時不立太子。宋太祖有四子:長勝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太祖於960年即皇帝位,至976年駕崩,在位17年之久,但是史料沒有記載立太子之事。這一不合常理的行為,可能證明“金匱之盟”確有其事,太祖立晉王之心已定。第三,太祖和太宗關係密切。太祖登機後,沒有忘記弟弟趙光義德功勞,步步提升他直至晉王,可見沒有壓抑趙光義的意思。如果太祖想傳位於皇子德昭或德芳,按太祖壓抑武將專權的開國政策,不可能忽視到這樣可能的後果:即皇弟趙光義的大權在握是對皇子繼位的極大威脅,並由此造成了另一個有力的皇位爭奪者。
這部分學者認為“金匱之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就在於“燭影斧聲”使即位問題複雜化。“燭影斧聲”的問題始終是困擾宋太宗繼位是否正統的問題,“燭影斧聲”中的各個細節似乎證明宋太祖死於非命,因而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也就遭到了質疑。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2)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偽造的。清代古文學家惲敬對盟約內容首先提出疑問。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20世紀40年代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考實》,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全盤否定此事。其理由大致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後病重時,宋太祖隻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14歲了。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駕崩之象,即使太祖隻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已30多歲,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說。杜太後沒有依據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如果確如太後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也許杜太後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立下“金匱之盟”。但是,太祖活了50多歲,並沒有早逝而麵臨幼子主政。如果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後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但是為什麽要等到太祖死後五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而留下來的卻僅是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更何況,太祖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1)
宋太祖趙匡胤死時“燭影斧聲”存在種種疑跡,在臣民眼中,趙光義即位是頗不光彩的。為了尋求一個法律依據,取得天下人民的信任。趙光義即位不久,就出現了“金匱之盟”的說法。
“金匱之盟”指的是宋太祖、太宗的母親杜太後臨終時要求兒子太祖趙匡胤傳位給趙匡胤之弟趙光義的一份遺囑。據傳當日杜太後病危,急召趙匡胤等人受顧命。太後問趙匡胤:“你知道自己是如何做了天子的?”趙匡胤十分悲傷,傷心地不能回答。杜太後又說:“我已經行將就木,你哭管什麽用呢?我時日已不多,你怎麽隻哭呢?我還要告訴你一件大事。”趙匡胤見狀,隻好回答母親:“我能做天子,全是先祖與太後積功積德的結果。”杜太後聽後,有些生氣,嚴厲地說:“根本不是這樣!你能當天子是因為周室國君年幼,群心不附的原因。倘若周室有長君,你能當上皇帝嗎?”繼而又說:“你與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應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光義,這才是確保社稷的根本啊!”趙匡胤於是叩頭回答:“一定照您的吩咐辦。”杜太後又指著宰相趙普說:“你把它記下來,不能違背我的話。”趙普於是當場記下了太後遺
囑,並在末尾署名“臣普記”三字,趙匡胤將遺囑藏到金匱中,並命令那些細心謹慎的人掌
管,這就是趙光義即位所依據的“金匱之盟”。
然而,由於年代久遠,“金匱之盟”的重重迷霧也未能揭開,後人推測是太宗和趙普杜撰出來以掩人耳目的。那麽,到底太祖是否有傳位光義之意呢?
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存在的。在“金匱之盟”之說傳出後,宋、元、明、清朝很少有人懷疑它的真實性,並且這件事也經常被用來讚頌宋太祖沒有私心。還有人指出,宋太祖趙匡胤在世時,早就有心傳位給弟弟趙光義。《玉壺清話》卷七記載:“開寶初,太宗居晉邸,殿前都虞候奏太祖說‘晉王天日資表,恐物情附之,為京尹,多肆意,下戧吏仆,縱法以結豪俊,陛下當圖之。’上怒曰:‘朕與晉弟雍睦起國,和好相保,他日欲令管勾天下公事,粗狂小人,敢離我手足耶?’亟令誅之。” 在李燾《資治通鑑長編》也有這樣的記載:“光義有疾病,殆不知人,上亟往問,親為灼艾……間謂近臣曰‘晉王龍行虎步,且生時有異,必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
現在有一些學者也贊同“金匱之盟”之說。佐證如下:第一,從“金匱之盟”產生的背景分析,杜太後臨終遺言有可能性。五代時期戰亂不斷,又缺乏製度約束,所以造成武將功高震主的情形不可避免。主少國疑,即位後的幼主不能控製局勢,導致政權更迭。宋太祖開國之初的“杯酒釋兵權”即是防止武將專權。麵對另一個主少國疑的弊端也不可能沒有考慮,杜太後看到了這一點,又加之一直寵愛趙光義,所以才會有讓太祖傳位給其二弟趙光義的遺詔,這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的可能性。第二,太祖在位時不立太子。宋太祖有四子:長勝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太祖於960年即皇帝位,至976年駕崩,在位17年之久,但是史料沒有記載立太子之事。這一不合常理的行為,可能證明“金匱之盟”確有其事,太祖立晉王之心已定。第三,太祖和太宗關係密切。太祖登機後,沒有忘記弟弟趙光義德功勞,步步提升他直至晉王,可見沒有壓抑趙光義的意思。如果太祖想傳位於皇子德昭或德芳,按太祖壓抑武將專權的開國政策,不可能忽視到這樣可能的後果:即皇弟趙光義的大權在握是對皇子繼位的極大威脅,並由此造成了另一個有力的皇位爭奪者。
這部分學者認為“金匱之盟”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就在於“燭影斧聲”使即位問題複雜化。“燭影斧聲”的問題始終是困擾宋太宗繼位是否正統的問題,“燭影斧聲”中的各個細節似乎證明宋太祖死於非命,因而宋太宗繼位的合法性也就遭到了質疑。
“金匱之盟”是否是騙局(2)
另外一種觀點認為“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偽造的。清代古文學家惲敬對盟約內容首先提出疑問。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此提出疑問。20世紀40年代張蔭麟曾作《宋太宗繼統考實》,認為“金匱之盟”是趙普偽造的,全盤否定此事。其理由大致如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杜太後病重時,宋太祖隻有34歲,正值年輕力壯之時,趙光義才23歲,而太祖長子德昭也已經14歲了。當時太祖身體健康,沒有短壽駕崩之象,即使太祖隻能再活20年,那時,長子德昭已30多歲,不可能存在幼主之說。杜太後沒有依據猜測太祖早死、幼子繼位,而宋朝重蹈五代的覆轍。如果確如太後所預料宋太祖中年夭折,也許杜太後憑經驗或靈感有超前的洞察力,立下“金匱之盟”。但是,太祖活了50多歲,並沒有早逝而麵臨幼子主政。如果有遺詔,太祖臨終前應該命人打開金匱,即使是突然死亡,皇後也應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但是為什麽要等到太祖死後五年才由趙普揭露出來?即使公布遺詔,趙光義應該把全文都公布出來,而留下來的卻僅是一個大概的內容,而且內容還不完全一致。更何況,太祖並未遵守遺詔辦事,傳位給他的弟弟,而是傳位給他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