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種說法是,武則天生前並沒有考慮自己的碑文問題,無字碑乃是他的兒子李顯的主張。唐中宗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但卻長期在其淫威下惶恐度日,幾度險遭毒手。李顯對母親濫施酷刑、濫殺無辜的暴行也是非常憎恨的。武則天先後毒死太子李弘;廢太子李賢為庶人,後又逼其自殺。中宗李顯當初即位不到一年,就被武則天廢黜皇位,貶逐出京。先後二十多年間,李顯提心弔膽,惶惶不可終日,以至於每次聽到武則天派人來看他,他都嚇得膽戰心驚。他的長子李重潤、女兒李仙蕙都因出言不慎被武則天處死。此外,武則天晚年還一直思謀著將皇位傳給其武家侄兒。有過這一番飽受折磨經歷的中宗,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公開發泄對母親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她歌功頌德的好話,隻好幹脆一字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一塊“無字碑”。另外李顯也難定其稱謂,如褒揚武則天,刻上“大周天冊金輪聖神皇帝”,作為李唐子孫感情上不情願;如貶斥其刻上“則天大聖皇後”,而武則天又明明做過十六年的“大周”皇帝。左右為難,無可奈何之下,就隻能在高宗的“述聖碑”側立一塊“無字碑”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李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而且在自己死後,稱呼自己是皇帝還是皇後,都難落筆,因為不管這種想法是出於其驕傲抑或謙虛,武則天曾君臨天下則是不可迴避的事實,權衡之後,還是以無字碑更為恰當。
近年來,一些史學家又提出了新的見解:“無字碑”當初立碑時已經擬好了碑文,但因各種原因碑文沒有銘刻到墓碑上,而極有可能被埋藏在幹陵地宮裏。仔細觀察了無字碑,可以看到“無字碑”的陽麵布滿了細線刻格子,雖經1300 多年風雨剝蝕至今仍比較清晰。根據碑陽麵格子的總數算,該碑文約有3000餘字。經過一番折磨的中宗,重登皇位後既不能公開發仇視母親,又不願為母親歌功頌德的,於是採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將武則天在世時撰寫的碑文以及武則天的《垂拱集》、《金輪集》及其它珍貴史冊圖冊,被一起埋入幹陵地宮。
楊貴妃是否去了日本(1)
楊貴妃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楊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楊玉環姿質豐艷,善於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傳說楊玉環在禦花園觀賞牡丹時,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環美貌,遂閉上花瓣。“羞花”一詞由此而來。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她被納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這時的楊貴妃隻有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737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後,後宮數千宮娥,無一能使玄宗滿意。高力士為了討唐玄宗的歡心,向唐玄宗推薦了壽王妃楊玉環。745年,唐玄宗冊封楊氏為貴妃,“父奪子妻”,成為唐朝宮闈的一大怪聞。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第二年,隊伍途經馬嵬驛的時候,軍隊譁變,逼唐玄宗誅殺楊國忠和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賜楊貴妃自盡,時年楊玉環隻有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
楊貴妃自殺於馬嵬驛的說法,是正史的記載。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對於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譁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麽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唐辮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不僅正史這樣記載,一些詩詞歌賦、稗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採用這種說法。如: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他的好友陳鴻和王質也寓居該縣。一天,他們遊覽仙遊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異常感慨,王質建議白居易以此為題寫詩,白居易寫了膾炙人口的《長恨歌》,陳鴻寫了《長恨歌傳》。陳鴻是位史學家,在寫楊貴妃縊於馬嵬驛一節時他是這樣記敘道:楊國忠處後,“左右之意未決。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僅袂掩麵,使牽之而雲,倉皇展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
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建立大周朝之後,內心感覺愧疚不安,一心想在自己死後將江山歸還李氏。但由於自己稱帝的這段經歷,使她對自己死後的境遇沒有信心,更害怕世人責罵其篡位之罪,而且在自己死後,稱呼自己是皇帝還是皇後,都難落筆,因為不管這種想法是出於其驕傲抑或謙虛,武則天曾君臨天下則是不可迴避的事實,權衡之後,還是以無字碑更為恰當。
近年來,一些史學家又提出了新的見解:“無字碑”當初立碑時已經擬好了碑文,但因各種原因碑文沒有銘刻到墓碑上,而極有可能被埋藏在幹陵地宮裏。仔細觀察了無字碑,可以看到“無字碑”的陽麵布滿了細線刻格子,雖經1300 多年風雨剝蝕至今仍比較清晰。根據碑陽麵格子的總數算,該碑文約有3000餘字。經過一番折磨的中宗,重登皇位後既不能公開發仇視母親,又不願為母親歌功頌德的,於是採取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將武則天在世時撰寫的碑文以及武則天的《垂拱集》、《金輪集》及其它珍貴史冊圖冊,被一起埋入幹陵地宮。
楊貴妃是否去了日本(1)
楊貴妃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一位絕代佳人,也是我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名字叫楊玉環,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人,蜀州司戶楊玄琰的女兒。楊玉環姿質豐艷,善於歌舞,通音律,有“羞花”之貌,傳說楊玉環在禦花園觀賞牡丹時,百花失色,羞愧不及玉環美貌,遂閉上花瓣。“羞花”一詞由此而來。734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她被納為唐玄宗第十八子壽王李瑁的王妃,這時的楊貴妃隻有16歲,李瑁也年約16歲。737年,唐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後,後宮數千宮娥,無一能使玄宗滿意。高力士為了討唐玄宗的歡心,向唐玄宗推薦了壽王妃楊玉環。745年,唐玄宗冊封楊氏為貴妃,“父奪子妻”,成為唐朝宮闈的一大怪聞。755年,安史之亂發生後,唐玄宗倉皇逃出長安。第二年,隊伍途經馬嵬驛的時候,軍隊譁變,逼唐玄宗誅殺楊國忠和楊玉環。萬般無奈之下,唐玄宗賜楊貴妃自盡,時年楊玉環隻有38歲。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敘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悲劇故事。
楊貴妃自殺於馬嵬驛的說法,是正史的記載。如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玄宗幸蜀,至馬嵬驛,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馬嵬店媼收得錦靿一隻,相傳過客每一借玩,必須百錢,前後獲利極多,媼因至富”。意思是楊貴妃死於馬嵬驛的一座佛堂梨樹下,在搬屍時,楊貴妃腳上的一隻鞋子失落,導致一位老太婆藉此大發其財。對於這一歷史事件,《舊唐書》、《新唐書》的記錄李肇的上述記載大同小異。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所引楊貴妃被縊的史料更為詳細:當譁變的軍士殺了楊國忠後,護駕的六軍將士仍不肯繼續前進,唐玄宗親自下令,也無效。唐玄宗要高力士問軍中主帥陳玄禮是什麽緣故?陳玄禮回答說:“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唐辮宗聽後,最初不肯割愛,“倚仗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卻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願陛下速決!’而唐玄宗卻說:“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這時連高力士也一反常態,對玄宗說:“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願陛下審視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玄宗經高力士勸說,“乃命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這樣才使六軍將士“始整部伍為行計”(《唐記》三十四)。
不僅正史這樣記載,一些詩詞歌賦、稗官野史和戲劇傳奇也認可和採用這種說法。如:元和元年(806年)冬,白居易任盩厔縣尉,他的好友陳鴻和王質也寓居該縣。一天,他們遊覽仙遊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異常感慨,王質建議白居易以此為題寫詩,白居易寫了膾炙人口的《長恨歌》,陳鴻寫了《長恨歌傳》。陳鴻是位史學家,在寫楊貴妃縊於馬嵬驛一節時他是這樣記敘道:楊國忠處後,“左右之意未決。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僅袂掩麵,使牽之而雲,倉皇展轉,竟就死於尺組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