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迷(1)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他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親曹嵩原是夏侯氏的後裔,後來成為宦官曹騰的養子。曹操文武雙全,《魏略》說他“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禽猛獸,嚐於南皮,一日射雉獲六十三頭”。《三國誌》說他“才武絕人”。


    公元192年,他正式組建了自己的軍事集團“青州兵”,公元196年率軍進駐京城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後來,經官渡之戰等戰役,打敗袁紹和其他割據軍閥,統一中國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戰中敗於孫權和劉備聯軍,從此形成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割據的局麵。公元213年,曹操進爵魏王,名義上雖為漢臣,但權傾朝野,實際上已是皇帝。曹操死於公元220年3月15日,終年六十六歲。


    但是這樣一個權力與地位不亞於帝王的梟雄卻提倡薄葬,公元218年,他頒布了一道《終令》,再次提出死後不要厚葬,要將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麵原有的高度作為壙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樹。一年後,他為自己準備了送終的四季衣服,並留下遺囑說:我如果死了,請按當時季節所穿衣服入殮,金玉珠寶銅器等物,一概不要隨葬。


    為了防止死後陵墓被盜,在力主和實踐“薄葬”的同時,他還採取了“疑塚”的措施。傳說,在安葬他的那一天,七十二具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從各個城門抬出。那麽這種傳說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假如是真的,這七十二座陵墓在什麽地方呢?


    一種觀點認為,曹操並沒有秘葬,更未設疑塚,隻不過是主張喪葬從簡而已。


    從現存的史料看,曹操對自己墓葬的安排得到了認真的落實。他的兒子曹丕的《策文》、曹植的《誄文》中都描述了葬禮和入殮的情況,不僅交代了葬在鄴城之西,而且寫到曹操入殮時穿的是補過的衣服。晉代文人陸機、陸雲兄弟的《吊魏武帝文(並序)》等作品中,都有關於曹操喪葬和墓田情況的介紹。在《三國誌》、《晉書》等史書中司馬懿、賈逵、夏侯尚等人的傳記裏也都有他們護送曹操靈柩到鄴城入葬的記載。


    如果一定要說曹操設疑塚的話,那他就是在留給後人的這麽多史料上都作了假,不僅在生前,死後還有兒子、大臣以及改朝換代後的文人、史家出力,且在隨後的幾百年間無人發現,之後卻被人沒有多少切實依據而指出來,這似乎有些荒誕。


    根據有關記載顯示的情況是,由於喪葬從簡,沒有建設高大堅固的祭殿,在戰火中,曹操的祭殿逐漸遭到了破壞。因為曹操的墓中沒有隨葬金玉器物,也不為盜墓者所重視,再加上沒有封土建陵,也沒有植樹,過了幾個朝代之後,曹操墓所在便無人知曉了。史料顯示,到唐代人們對曹操墓的位置還沒有什麽疑問,唐太宗李世民曾過曹操墓,作文為祭。宋代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鑑》中仍有曹操葬於高陵的記載,元人胡三省的注中更是指出高陵在鄴城之西。從《三國誌》到《資治通鑑》,曹操的喪事和墓葬,在史書記載中沒有多少疑問。從北宋開始,雖然曹操墓位置在史書上有記載,但在實際的地理環境中就沒有人知道其真實的所在了。


    從北宋開始,因為多種原因,曹操奸雄形象開始定型,其墓址不詳就成了反映他奸詐的一個證明。鄴城以西有北朝墓群,被傳為曹操的七十二疑塚,並從口頭傳說逐漸進入詩文,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將傳說加以渲染,成了曹操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塚七十二。傳說成了遺命,顯示出曹操一息尚存就要行詐,渲染了其奸雄形象。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說:“漳河上有七十二塚,相傳雲曹操塚也。”愈應符在《曹操疑塚》中寫道:生前欺天絕漢統,死後欺人設疑塚。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餘計到丘隴。人言疑塚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盡發七十二疑塚,必有一塚藏君屍。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也寫道:“曹操疑塚七十二,在漳河上。”


    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迷(2)


    蒲鬆齡《聊齋誌異》中也收入了一篇《曹操塚》並將地點從鄴城擴大到許昌城外,位置從地下擴大到水底,點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設的七十二疑塚之外,更顯示出其詭詐。褚人獲《堅瓠集》續集有“漳河曹操墓”條,說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傍有一隙,入行數十步得一石門,“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臥或倚,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委地上。有石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隨著這些傑作的流傳,曹操墓之謎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撲朔迷離了。在眾口相傳的民間輿論麵前,史料顯得有些蒼白無力。


    1988年《人民日報》發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塚”之謎揭開》說,“聞名中外的河北省磁縣古墓群最近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過去在民間傳說中被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塚’的這片古墓,現已查明實際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確切數字也不是72,而是134。”關於疑塚的說法便被確證不是準確的了。


    那麽,曹操的墓葬在哪兒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密碼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憶+孫建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憶+孫建華並收藏歷史密碼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