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玉璽失蹤之謎(1)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時,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宣稱隻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奉為天命的象徵。又獨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尊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去此璽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沒有此璽,就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這更加促使後世皇帝對這塊傳國玉璽的爭奪,致使這塊寶物屢易其主。然而,它在流傳1000多年後,卻神秘地失蹤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也無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璞玉,獻給厲王。楚王讓玉工辨識,玉工鑑定為石頭,楚王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讓人把璞剖開,果然是寶玉,因稱稱為和氏璧。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給他。但是不久昭陽就將它丟失,有人懷疑是他的門人張儀偷走,拘留張儀審訊。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後來到了秦國,後被拜為秦相。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後,打算強取,後來藺相如據理力爭,將和氏璧“完璧歸趙”。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過洞庭湖口,這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於是始皇將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就此第一次失蹤。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從此,傳國玉璽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嚐坎坷流離之苦。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劉邦率軍入鹹陽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奉上始皇璽。秦亡後劉邦即天子位,傳國璽得歸劉漢。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稱為“漢傳國璽”,也稱“漢傳國寶”。
西漢末年(公元8年),王莽專權,當時皇帝孺子年僅2歲,傳國璽置於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後代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後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將傳國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殺,璽被校尉公賓所得,獻給綠林軍將領李鬆。又由李鬆派人送給更始帝劉雲。劉雲為赤眉軍所擄後,傳國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後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為宦官所害。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宮後傳國璽查無下落。
東漢未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的率領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的光,孫堅感覺奇怪,於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不想卻撈著一位宮女的屍體,婦女的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打開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啟開小匣,裏麵有一玉璽,上麵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知道這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璽”,竊喜這莫非是天意讓他當皇帝。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沒想到他手下的一個士兵與袁紹是同鄉,將此事之袁紹。袁紹早有篡奪帝位之心,當然想占有“傳國璽”,他下令扣押了孫堅的妻子,孫堅被逼無奈,隻好交出玉璽。後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裏。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2)
曹魏代漢,傳國璽作為“君主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西晉受禪,傳國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此後,北方陷於五胡十六國分裂動盪的局麵,“傳國璽”幾經輾轉,又落人東晉征西將軍謝尚之手,謝尚把它用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官城,劫得“傳國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鑒將玉璽投到了棲霞寺的井中,有一個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後來他的弟子將玉璽獻給了陳武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公元589年,滅陳統一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於是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後,“傳國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郭威建後周後,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製傳國璽。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偽。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後便銷聲匿跡。
“璽”在秦以前尊卑通用,官、私印均可稱“璽”。漢蔡邕《獨斷》雲:“璽者,印也;印者,信也。”到了秦始皇時,秦始皇下令鐫刻皇印,宣稱隻有皇帝印才可稱璽,奉為天命的象徵。又獨以玉,作為歷代帝王相傳之印璽,所以叫“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的信物。秦始皇死後,歷代帝王都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尊為國之重器。得到此璽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去此璽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如有皇帝登大位而沒有此璽,就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這更加促使後世皇帝對這塊傳國玉璽的爭奪,致使這塊寶物屢易其主。然而,它在流傳1000多年後,卻神秘地失蹤了。幾千年來,有關它的傳說也無不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塊璞玉,獻給厲王。楚王讓玉工辨識,玉工鑑定為石頭,楚王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來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但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痛哭。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讓人把璞剖開,果然是寶玉,因稱稱為和氏璧。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給他。但是不久昭陽就將它丟失,有人懷疑是他的門人張儀偷走,拘留張儀審訊。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後來到了秦國,後被拜為秦相。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得知後,打算強取,後來藺相如據理力爭,將和氏璧“完璧歸趙”。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鹹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秦王政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過洞庭湖口,這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於是始皇將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就此第一次失蹤。而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從此,傳國玉璽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嚐坎坷流離之苦。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劉邦率軍入鹹陽至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奉上始皇璽。秦亡後劉邦即天子位,傳國璽得歸劉漢。因禦服其璽,世世傳受,稱為“漢傳國璽”,也稱“漢傳國寶”。
西漢末年(公元8年),王莽專權,當時皇帝孺子年僅2歲,傳國璽置於長樂宮,由元帝王皇後代為掌管。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派他的弟弟舜前去索要,太後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將傳國璽摔在殿廷,玉璽被摔碎一角,後來用黃金鑲補。公元23年十月,王莽被殺,璽被校尉公賓所得,獻給綠林軍將領李鬆。又由李鬆派人送給更始帝劉雲。劉雲為赤眉軍所擄後,傳國璽落入赤眉軍擁立為帝的劉盆子手中。後來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外戚何進謀誅宦官不成,反為宦官所害。袁紹領兵入宮誅殺宦官,宮中大亂,漢少帝夜出北宮避難,倉促間未帶傳國璽,返宮後傳國璽查無下落。
東漢未年,董卓叛亂,天下豪強在袁紹、袁術的率領下討伐董卓,洛陽城內一片混亂,董卓棄城逃往長安。孫堅率兵駐紮在洛陽城南宮殿中,一天突然發現宮殿中一口井內閃著五彩的光,孫堅感覺奇怪,於是命令手下人下井探望,不想卻撈著一位宮女的屍體,婦女的脖子上戴著一個錦囊,打開一看,內有一個用金鎖鎖著的朱紅小匣,啟開小匣,裏麵有一玉璽,上麵有篆文八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缺一小角。孫堅知道這正是秦始皇的“傳國璽”,竊喜這莫非是天意讓他當皇帝。孫堅將璽秘藏於妻吳氏處,沒想到他手下的一個士兵與袁紹是同鄉,將此事之袁紹。袁紹早有篡奪帝位之心,當然想占有“傳國璽”,他下令扣押了孫堅的妻子,孫堅被逼無奈,隻好交出玉璽。後來袁氏兄弟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傳國玉璽”又回到了漢獻帝的手裏。
傳國玉璽失蹤之謎(2)
曹魏代漢,傳國璽作為“君主神授”的象徵,落入曹丕之手。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西晉受禪,傳國璽又落入司馬氏手中。此後,北方陷於五胡十六國分裂動盪的局麵,“傳國璽”幾經輾轉,又落人東晉征西將軍謝尚之手,謝尚把它用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梁,陳的更迭。南朝梁武帝時,降將侯景反叛,攻破官城,劫得“傳國璽”,不久侯景敗死,他的部將侯子鑒將玉璽投到了棲霞寺的井中,有一個寺僧將玉璽撈出收存,後來他的弟子將玉璽獻給了陳武帝。楊堅建立隋朝後,公元589年,滅陳統一全國,傳國玉璽入了隋宮。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於是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唐朝。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朱溫篡唐後,“傳國璽”又遭厄運。後唐廢帝被契丹擊敗,登樓自焚,玉璽也遭焚燒,下落不明。郭威建後周後,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北宋哲宗時,有一個農夫在耕田時發現了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這就是始皇帝所製傳國璽。但是朝野也有一些有識之士懷疑它的真偽。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走,“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隨後便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