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薑女真的哭倒了長城嗎(2)


    有一年鋪子村遷來一戶齊國都城臨淄的薑姓人家,生了個女孩,取名叫孟薑。小孟薑聰明伶俐,十分招人喜愛。隨年齡的增長,小孟薑不僅長得越來越漂亮,而且手也越來越靈巧,爹娘一直都把她當成掌上明珠。當孟薑女長到十七八歲的時候,上門求親的人家絡繹不絕,最後爹娘為她選中了一戶也由都城臨淄遷來的萬姓人家的男青年,青年的名字叫萬杞梁。


    小夫妻結婚後,二人恩恩愛愛,相敬如賓。但他們結婚不久,齊國為了加強防禦,就在國內大力徵調人力修築長城。當時青壯年基本都被徵調,萬杞梁也在其中。起先他在家鄉一帶修長城,雖然又苦又累,但終究因為離家較近,所以孟薑女能隨時到山上探望丈夫,送衣送飯。經過幾年的艱苦修築,在鋪子村的東西山上都建起了十分高大的長城。泰山以西的長城修築完以後,萬杞梁又被徵調到沂山以東去修築長城,一去幾年,音信皆無。有一年冬天特別寒冷,孟薑女心疼在外的丈夫,便連夜趕製棉衣,沿著長城向東,為丈夫千裏送寒衣。她一路經歷幾多艱難險阻,最後終於在莒國打聽到丈夫的消息,但是此時丈夫已經累死,被埋在了長城之下。


    孟薑女十分悲傷,如萬箭穿心,再也忍受不住心頭的悲痛,一頭撲向埋葬丈夫的城牆邊上,嚎啕大哭起來。就這樣,孟薑女哭了十天十夜,感動了上天,長城崩塌了一大片,自己丈夫萬杞梁的屍體也完好地顯露了出來,她撲上去為丈夫穿上了新做的棉衣,並選了背風向陽的地方,重新埋葬。孟薑女本想隨夫而去,但為了照顧公婆,強忍淚水返回。但不久公婆從別人嘴裏得知兒子已死的消息,傷心過去去世。孟薑女在萬念俱滅的情況下,投進村東的紅石江而死。鋪子村的村民為了紀念孟薑女,所以便把村子改名為“長城鋪”,後又改成“長城村”,並在城門閣樓東邊修建了孟薑女廟,廟內香火不斷,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也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這個傳說並非沒有任何根據。杞梁妻哭夫的故事最早的記載是公元前549年,這時的秦長城還沒有修建。而根據我國歷史學家的考證,齊長城西段早在周靈王十五年(前557年)就已完成。《史記?楚世家》正義引《齊記》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有餘裏。”可見孟薑女哭的是齊長城,而不是秦長城。至於山海關附近的孟薑女墓,已有史可查,是清朝把一座貞女墳改成的孟薑女墓。齊長城考察隊對齊長城進行了全麵考察後,認為孟薑女的原型就是杞梁妻,孟薑女埋完丈夫後,回到長城鋪,痛哭一場,投村東紅石江(現有殉情遺址)。通過這個傳說,可以看出孟薑女在長城鋪哭夫,進而演化為孟薑女哭長城。


    孟薑女故事的原型到底是誰,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顧頡剛是我國研究孟薑女故事的專家,他對傳說故事進行精細和係統的考證,寫出了《孟薑女的故事轉變》和《孟薑女故事研究》,從縱橫兩方麵提出了故事的歷史係統和地理係統,對孟薑女的傳說進行了係統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從孟薑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歷史麵目了。所以顧頡剛提出唐代以來孟薑女故事由春秋時杞梁之妻演化而來的說法,即第一種觀點。不少學者同意顧頡剛的上述論點。例如鍾敬文先生就認為:“民間傳說,是民間文學(口頭文學)的一種形式。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變化,正是這種文學的重要特點。”“孟薑女這個故事,流傳了2000多年,傳播地區幾乎遍全國,它的變化多姿是必然的。”“孟薑女傳說,由原來的齊國杞梁之妻,逐漸演變,到了隋唐之前,急劇轉變為孟薑女哭倒埋夫屍的萬裏長城,正是口頭文學這種規律的表現。”


    當然,並非所有的專家都同意顧頡剛的觀點。蘇聯漢學家鮑?李福清在1961年出版的《萬裏長城的傳說與中國民間文學的體裁問題》一書中指出:“顧頡剛在分析各種有關孟薑女的作品時,並沒有把民間文學創作與人民的生活聯繫起來。” “顧頡剛認為孟薑女傳說起源於古籍資料,這一結論是不能令人同意的。”近期,國內部分文物專家聚會山東省長清縣齊長城遺址,參加“中國齊長城文化藝術研討會”,與會專家確認了在我國流傳久遠的孟薑女哭長城的故事發生在山東省長清縣境內。


    孟薑女真的哭倒了長城嗎(3)


    孟薑女故事的原型,專家尚且存在爭議,我們就更不清楚她到底是誰了。


    楚漢爭霸決戰何處(1)


    楚漢戰爭進行到公元前203年,楚強漢弱的形勢已經徹底改變了。劉邦後方穩固,兵強馬壯;而項羽卻三麵受敵,糧草不繼,戰略形勢明顯處於劣勢。項羽沒有辦法,隻能與漢王講和,約定以鴻溝為界,雙方相安共處。但是,劉邦在張良、陳平等人的勸說下,很快背棄和約,向楚軍進軍,雙方在垓下進行了慘烈的決戰,這次戰役漢軍大獲全勝,而楚軍近十萬精銳部隊全軍覆沒,一度叱吒風雲的西楚霸王項羽,也走向了窮途末路,自刎烏江。垓下之役是楚漢戰爭的最終要的一次大決戰,是劉漢王朝奠霸業的關鍵性的一仗。


    然而,楚漢戰爭至關重要的地點垓下的詳細地點到底在何處,歷來爭議很大。目前史學界對垓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著名史學家範文瀾認為垓下為今天的鹿邑,他在《中國通史簡編》寫道:“垓下在河南省鹿邑縣境”。這一觀點的根據是唐?張守節《史記正義》的記載:“高崗絕岩,今猶高三四丈,其聚邑及堤,在垓之側,因取名焉。今在毫州真源縣東十裏,與老君廟相接”。範文瀾這樣分析,唐朝的真源縣是秦漢時的苦縣,故城在今河南鹿邑縣,老君廟即今天鹿邑城東的太清宮,所以垓下在今天的鹿邑。此說由於晚出,因而從其說者較少。史學泰鬥郭沫若認為垓下應該是靈璧,他在《中國史稿》這樣寫:“垓下在安徽省靈璧縣南、沱河北岸”。郭老的觀點是根據下列史書記載的,《漢書?地理誌》沛郡渡侯國這樣注釋:“垓下,高祖破項羽處”。《水經注?淮水篇》載:“洨水東南流,經洨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唐《元和郡縣圖誌?河南道五》也在宿州虹縣下載言:“垓下聚,在縣西南五十四裏,漢高祖圍項羽於垓下,大破之,即此地也。”這種觀點是最傳統的說法,絕大多數學者都支持這一觀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密碼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憶+孫建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憶+孫建華並收藏歷史密碼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