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說法得到了不少人的認同。元代史學家在《文獻通考》卷四十《學校考》記載:“始皇使禦史案問諸生,轉相告引,至殺四百六十餘人。又令冬種瓜驪山,實生,令博士諸生就視,為伏機,殺七百人。”《太平禦覽》所引《古今奇字》記述也同意這一說法:“秦始皇密令人種瓜於驪山硎穀溫處,瓜實成,使人上書曰:瓜冬有實。詔下博士諸生說之,人人各異。則皆使往視之,而為伏機,諸儒生皆至,方相難不決,因發機,從上而填之以土,皆壓死。”有人據此認為,秦始皇坑儒不止發生一次,並且進一步指出秦始皇第二次坑儒的原因:因為第一次隻坑殺了在京都的四百六十餘博士、諸生,廣大儒生還散布在全國各地,更加強烈的繼續反對秦始皇的暴政,就連秦始皇的長子扶蘇也說:“天下初定,遠方黔首來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這種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有其當時的歷史背景。所以秦始皇坑儒到底幾次,多少人,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其實,460人也好,700人也好,焚書坑儒(即使所坑是方士)屬於一種極端殘忍的野蠻行為,秦始皇也因“坑儒”之舉背上千古罵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坑儒”以及數量等謎團還是沒有解開。


    韓非為何被殺(1)


    韓非(約前280—前233) 戰國後期重要的思想家,韓國的貴族,“喜刑名法術之學”,後世稱他為韓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當時韓國很弱,常受鄰國的欺淩,他多次向韓王提出富強的計策,但未被韓王採納。韓非寫了《孤憤》《五蠹》等一係列文章,這些作品後來集為《韓非子》一書。秦王嬴政讀了韓非的文章,極為讚賞。他對左右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但是韓非到秦國之後,並沒有如秦王所言那樣,反而被投進牢獄,不久就被處死。有關他的死因,從西漢起就有不同的說法,至今學術界仍無定論。


    一種意見認為,韓非死於李斯的嫉賢妒能。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韓非出身於韓國貴族世家,曾與後來在秦國飛黃騰達的李斯同為荀況的學生。他不善言談,但很會寫文章,連李斯也自認不如他。韓非曾上書韓王實行變法。但他的建議未被採納,隻得退而著書立說,以闡明其思想。他的著作傳到秦國,秦王讀後大為欽佩,於是秦王下令攻韓國,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秦王得到韓非後很高興,這使李斯非常嫉妒,害怕自己的地位被韓非所取代,於是夥同大臣姚賈,在秦王麵前說韓非壞話,伺機將他置於死地。韓非因而被關進監獄,不久在獄中服毒自殺,而送給他毒藥的就是李斯。《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對此也有記載:“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 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此外《史記?秦始皇本紀》也記載“韓非使秦,秦用李斯謀,留非,非死雲陽”。根據司馬遷的意思,韓非是死於李斯的嫉妒陷害。


    有的學者認為上述意見不能成立,《史記》中的記載,不僅歪曲了歷史的本來麵目,也使李斯等人蒙上了不白之冤。他們的理由是,當秦王讀到韓非的文章後,認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時,向他推薦韓非的正是他的同門李斯,如果李斯有妒賢嫉能之心,又何必多此一舉?另外,韓信被囚禁進而被殺,不是在秦王重用他時,而是在還未信用的情況下發生的,根據當時的情形,韓非並未對李斯構成任何威脅,根本談不上什麽嫉妒的。李斯在秦二世繼位之後,甚至被投放監獄的時候,還多次引用“韓信子言”,勸二世實行韓信之術,這足以證明李斯對韓信是一支敬重的,故暗害之說無從談起。


    還一種意見認為:韓非之死固然與李斯、姚賈有關,但關鍵因素在於秦王的多疑。秦王為人“少思而虎狼心,”他對韓非學說的傾倒,並不能消除他對韓非的不信任。韓非使秦是韓國弱秦計劃的一個重要步驟,他的到來是為存韓之目的,因而處處站在韓國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秦王對他的到來疑慮很多,於是下了毒手。如果秦王沒有殺韓的打算,李斯是不敢輕舉妄動的。首先,韓王曾找韓非詳細商量過去對付並削弱秦國的問題,正當秦國派兵攻打韓國的時候,韓王把韓非派來秦國,難免不引起秦王的懷疑。其次,《史記》雖然記載了韓非死後秦王很後悔,但是他既沒有為韓非平反,也沒有追究李斯、姚賈二人的誣陷罪,可以推測出當初殺韓非是出於秦王的本意。


    也有人不同意這一觀點,他們認為秦王政對韓非的著作一直賞識之至。為了得到韓非其人,可謂絞盡腦汁,甚至不惜調動千軍萬馬發動戰爭,這才使韓國被迫交出韓非,秦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才,他還不至於“葉公好龍”,當韓非真的來到他的身邊時候,忽然心生猜忌,不僅不重用他,還將他置於死地。


    第三種意見認為,韓非的死因與當時秦韓兩國政治鬥爭有關,並非李斯的嫉妒陷害。韓非咎由自取,他秦王百計阻礙秦國的統一大業,具體表現為:第一,遊說秦王進攻趙國。戰國後期,秦國勢力強盛,擴張勢頭很猛,韓國首當其衝,對此“韓王患之,與韓非謀弱秦。”韓國的“弱秦”計劃,開始是派水工鄭國到秦遊說。抓住秦王好大喜功這一點,用興修水利的計策來消耗秦之國力,但此事不久即敗露,並且修建的“鄭國渠”不僅沒有“弱秦”,反而使秦更趨富強。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韓非親自出使秦國。到達韓國後,立即拋出上秦王書,旨在破壞李斯的計劃,企圖把秦軍引向趙國,從而達到“存韓”的目的。第二,破壞秦之君臣關係。這一點西漢劉向在《戰國策?秦策》中有所提及:楚、燕、趙等國想聯合起來對付秦國,秦王招大臣商議,姚賈自願出使四國,姚賈的出使製止了四國的聯合行動,回秦後得到重賞。然而韓非對此頗為不滿,就到秦王麵前說姚賈的壞話。開始時候攻擊姚賈用秦國財寶賄賂四國君王,“以王之權,國之宜,外自交於諸侯”;接著對姚賈進行人身攻擊,說他是“梁之大盜,趙之逐臣”,認為重賞這種人是不利於“厲群臣”的。秦王召姚賈質問,姚賈對答如流。堅持以財寶賄賂四君是為秦國利益考慮,如果是“自交”,又何必回秦國;對自己的出身他也毫不隱諱,並列舉薑太公、管仲、百裏奚等人為例,說明一個人的出身低賤和名聲不好並不礙於效忠“明主”。他勸秦王不要聽信讒言,於是秦王信任姚賈而殺了韓非,從這裏看,韓非似乎咎由自取,妒忌別人而終害自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歷史密碼1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何憶+孫建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何憶+孫建華並收藏歷史密碼1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