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歷史密碼2解讀十大歷史另類麵孔 作者:孫建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久,蘇軾就從湖州被抓回京城,過了一個月,又被關進禦史台監獄。
起初,蘇軾並不承認自己有怨謗之心,隻是說其中的一些詩句的確反映了民間疾苦。可是後來,在沈括的吩咐下,手下對蘇軾進行了輪番的審訊和折磨,蘇軾一個儒生,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心理上的屈辱和肉體上的疼痛,所以就承認自己有罪,還寫了"供詞"。一首描寫普通農村人家生活的詩"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蠆。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蘇軾自己說是譏諷了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供詞是:"此詩意言百姓請香青苗錢……莊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學得城中人語音而已,以譏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可是這番話是多麽牽強附會!蘇軾還說,他的《 山村絕句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譏諷了新法實施中的"鹽法"太急,使得山中之人飢貧無食,動經數月。其實這首詩與鹽法哪裏有半點瓜葛,蘇軾當時已經完全絕望了,就等著沈括把罪狀和供詞編織就緒,待皇帝批準後殺頭了。
幸好,宋神宗覺得蘇軾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反覆考慮之後動了惻隱之心。後來,神宗又看到蘇軾在獄中寫的詩,更是不準備殺蘇軾了,所以就赦免了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軾因詩句差點被殺,又因詩句獲救,真是值得慶幸。而沈括在"烏台詩案"扮演的醜陋角色,卻是他人生的一個汙點,讓我們看到了一名傑出天才的另一麵。
第55節:嶽飛也有失誤時(1)
嶽飛也有失誤時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初抗金名將。自幼喜讀《 左傳 》和孫武、吳起的兵書。後從軍,屢破金軍,以恢復中原為己任。歷任荊湖東路安撫都總,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樞密副使等職。紹興十一年(1141年),大敗金兀朮,進軍至朱仙鎮(在今開封南45裏),大河南北聞風響應。正要乘勝前進、收復北方失地之時,宋高宗趙構採用秦檜奸計,一日之內發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臨安,以"莫須有"罪名為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賜諡武穆。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在現實生活中,隻要人們一提起嶽飛,就自然把他和民族英雄聯繫在一起了。其實嶽飛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心高氣傲的嶽飛
嶽飛是在北宋滅亡的前四年,河北真定宣撫使劉韐募敢死戰士時應募從軍的。後嶽飛遂歸宗澤麾下,跟隨宗澤入守東京,屢立奇功,補授秉義郎。
趙構即皇帝位後,嶽飛不顧職卑位低,上書高宗,大意說其身邊的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一幹人,畏敵如虎,不堪恢復大任,應禦駕回東京,親率六軍將士北伐,則中原可復,高宗沒有同意,反而將嶽飛解職。嶽飛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了新任河北招撫使的張所,受到重用。張所既為"河北招撫使",他的管轄區域就該在黃河北岸的今河南、河北一帶,於是,當他招募到一些兵力時,就派屬下都統製王彥,率領包括嶽飛在內的11名統製及7000人馬,渡河開闢抗金戰場。
王彥任都統製,也就是管統製們的統製,顯然要比嶽飛資歷深得多了。王彥過河後,兵臨新鄉,金兵勢盛,王彥欲慎重進兵,嶽飛卻笑其膽小,獨率部下沖敵,奪旗揮舞,王彥隻得揮兵力戰,遂攻下新鄉。王彥責嶽飛不服從指揮,嶽飛則嗔王彥畏敵如虎,二人為此反目,嶽飛遂率部獨自行動。
而就在這時,金人以為宋大軍進入河北,急調數萬精兵前來圍剿,將新鄉圍得水泄不通。王彥則率眾死戰,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冒死突出重圍,且戰且退到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據說身邊僅剩700餘人,但他們據險設寨,頑強死守,使散亡部下逐漸尋歸。
這時,嶽飛不聽將令,反在此時理直氣壯地向處於危機中的王彥要糧。因此,眾人在氣憤中要求按軍法處置嶽飛。但王彥為嶽飛鬆綁,置酒相待,說明困守荒山,沒有餘糧,讓嶽飛回去自己想辦法。可嶽飛竟在這樣的危急時刻,率部下渡河回東京,轉投宗澤去了。
高宗六年二月,大本營以王彥管理有方,升其知襄陽府、京西南路安撫使,王彥則以嶽飛為荊襄樊方麵軍大帥,力辭不就。張俊遂保奏王彥為行營前護副軍都統製、都督府參謀軍事。現在的問題是:王彥為什麽在功升京西南路安撫使、知襄陽府時,卻以嶽飛節製荊襄,辭職不就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嶽飛當年擅自脫離河北戰場的行為,是名副其實的臨陣脫逃!把這樣兩個人放在一起對比,就足以看出並非王彥心胸狹窄,而恰恰是嶽飛心高氣傲,從一開始就不肯甘居人下。
臨陣脫逃的嶽飛
高宗三年,金兀朮大舉進攻,杜充逃奔建康,後降金。嶽飛率本部人馬2000餘人,在今江蘇宜興一帶堅持抗戰,當金兀朮十萬大軍直突杭州時,嶽飛乘機六戰六勝。而在戰區被金兵擄掠、部隊斷糧時,嶽飛寧願挨餓,也嚴禁部下搶掠百姓。當金兵北返被韓世忠逼進黃天盪逃逸時,嶽飛主動配合攔截,設伏牛頭山,四戰四勝,並趁勢收復了已是空城的建康,因此立功揚名,為高宗賞識,僅一年的時間,就提升為通、泰鎮撫使,歸張俊節製,守衛淮東。
起初,蘇軾並不承認自己有怨謗之心,隻是說其中的一些詩句的確反映了民間疾苦。可是後來,在沈括的吩咐下,手下對蘇軾進行了輪番的審訊和折磨,蘇軾一個儒生,實在忍受不了這種心理上的屈辱和肉體上的疼痛,所以就承認自己有罪,還寫了"供詞"。一首描寫普通農村人家生活的詩"杖藜裹飯去匆匆,過眼青錢轉手蠆。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蘇軾自己說是譏諷了朝廷的青苗立法,他的供詞是:"此詩意言百姓請香青苗錢……莊家小子弟多在城市不看次第,但學得城中人語音而已,以譏新法青苗助役不便也。"可是這番話是多麽牽強附會!蘇軾還說,他的《 山村絕句 》"老翁七十自腰鐮,慚愧春山筍蕨甜,豈是聞韶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譏諷了新法實施中的"鹽法"太急,使得山中之人飢貧無食,動經數月。其實這首詩與鹽法哪裏有半點瓜葛,蘇軾當時已經完全絕望了,就等著沈括把罪狀和供詞編織就緒,待皇帝批準後殺頭了。
幸好,宋神宗覺得蘇軾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反覆考慮之後動了惻隱之心。後來,神宗又看到蘇軾在獄中寫的詩,更是不準備殺蘇軾了,所以就赦免了他。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昧自忘身。
百年未了須還債,十口無家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
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軾因詩句差點被殺,又因詩句獲救,真是值得慶幸。而沈括在"烏台詩案"扮演的醜陋角色,卻是他人生的一個汙點,讓我們看到了一名傑出天才的另一麵。
第55節:嶽飛也有失誤時(1)
嶽飛也有失誤時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南宋初抗金名將。自幼喜讀《 左傳 》和孫武、吳起的兵書。後從軍,屢破金軍,以恢復中原為己任。歷任荊湖東路安撫都總,河南、北諸路招討使、樞密副使等職。紹興十一年(1141年),大敗金兀朮,進軍至朱仙鎮(在今開封南45裏),大河南北聞風響應。正要乘勝前進、收復北方失地之時,宋高宗趙構採用秦檜奸計,一日之內發十二道金牌迫其退兵。至臨安,以"莫須有"罪名為害。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賜諡武穆。寧宗嘉定四年(1211年),追封鄂王。
在現實生活中,隻要人們一提起嶽飛,就自然把他和民族英雄聯繫在一起了。其實嶽飛也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麵。
心高氣傲的嶽飛
嶽飛是在北宋滅亡的前四年,河北真定宣撫使劉韐募敢死戰士時應募從軍的。後嶽飛遂歸宗澤麾下,跟隨宗澤入守東京,屢立奇功,補授秉義郎。
趙構即皇帝位後,嶽飛不顧職卑位低,上書高宗,大意說其身邊的宰相黃潛善、汪伯彥一幹人,畏敵如虎,不堪恢復大任,應禦駕回東京,親率六軍將士北伐,則中原可復,高宗沒有同意,反而將嶽飛解職。嶽飛在回家的路上,正好碰上了新任河北招撫使的張所,受到重用。張所既為"河北招撫使",他的管轄區域就該在黃河北岸的今河南、河北一帶,於是,當他招募到一些兵力時,就派屬下都統製王彥,率領包括嶽飛在內的11名統製及7000人馬,渡河開闢抗金戰場。
王彥任都統製,也就是管統製們的統製,顯然要比嶽飛資歷深得多了。王彥過河後,兵臨新鄉,金兵勢盛,王彥欲慎重進兵,嶽飛卻笑其膽小,獨率部下沖敵,奪旗揮舞,王彥隻得揮兵力戰,遂攻下新鄉。王彥責嶽飛不服從指揮,嶽飛則嗔王彥畏敵如虎,二人為此反目,嶽飛遂率部獨自行動。
而就在這時,金人以為宋大軍進入河北,急調數萬精兵前來圍剿,將新鄉圍得水泄不通。王彥則率眾死戰,終因寡不敵眾,不得不冒死突出重圍,且戰且退到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據說身邊僅剩700餘人,但他們據險設寨,頑強死守,使散亡部下逐漸尋歸。
這時,嶽飛不聽將令,反在此時理直氣壯地向處於危機中的王彥要糧。因此,眾人在氣憤中要求按軍法處置嶽飛。但王彥為嶽飛鬆綁,置酒相待,說明困守荒山,沒有餘糧,讓嶽飛回去自己想辦法。可嶽飛竟在這樣的危急時刻,率部下渡河回東京,轉投宗澤去了。
高宗六年二月,大本營以王彥管理有方,升其知襄陽府、京西南路安撫使,王彥則以嶽飛為荊襄樊方麵軍大帥,力辭不就。張俊遂保奏王彥為行營前護副軍都統製、都督府參謀軍事。現在的問題是:王彥為什麽在功升京西南路安撫使、知襄陽府時,卻以嶽飛節製荊襄,辭職不就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嶽飛當年擅自脫離河北戰場的行為,是名副其實的臨陣脫逃!把這樣兩個人放在一起對比,就足以看出並非王彥心胸狹窄,而恰恰是嶽飛心高氣傲,從一開始就不肯甘居人下。
臨陣脫逃的嶽飛
高宗三年,金兀朮大舉進攻,杜充逃奔建康,後降金。嶽飛率本部人馬2000餘人,在今江蘇宜興一帶堅持抗戰,當金兀朮十萬大軍直突杭州時,嶽飛乘機六戰六勝。而在戰區被金兵擄掠、部隊斷糧時,嶽飛寧願挨餓,也嚴禁部下搶掠百姓。當金兵北返被韓世忠逼進黃天盪逃逸時,嶽飛主動配合攔截,設伏牛頭山,四戰四勝,並趁勢收復了已是空城的建康,因此立功揚名,為高宗賞識,僅一年的時間,就提升為通、泰鎮撫使,歸張俊節製,守衛淮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