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二戰將帥傳-桀驁不馴:麥克阿瑟 作者:傅雁南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我們周圍到處充斥著和平主義及其共枕者——共產主義。在劇院、報紙、雜誌、神壇、演講廳、大中院校中,它就像一層霧靄纏繞著美國。……這種毒瘤,日復一日,侵蝕著這個國家,而且愈侵愈深。
我們應該時刻準備保衛我們自己……正是沒有保護的財富才會引起戰爭。美國的財富展示出誘人的前景,這可能最終導致另一次世界大戰……"
很快,麥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無論他走到哪裏,記者們便追到哪裏。他所發表的見解常常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由於他為戰備進行辯護,批評者們稱他是"大眾錢包無恥的掠奪者"、"盜賊"、"戰爭販子"、"合而為一的三劍客"、"虛張聲勢的好戰分子。"
就在這一年夏季,美國上演了一場被稱之為"退役金大進軍"的鬧劇,麥克阿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但卻不很光彩的角色。美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退伍軍人向首都進軍的事件,通常都是在蕭條時期,但都沒有這次嚴重。根據1924年通過的國會法案,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的退役金(總數為25億美元,平均每人1000美元)要到1945年才發給他們。但嚴重的經濟危機使這些老兵吃盡了苦頭,許多人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無保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們開始遊說鼓動,要求提前領取退役金,並發起了一場向華盛頓進軍的請願運動。1932年5月29日,首批飢腸轆轆的退伍軍人到達華盛頓,在賓夕法尼亞大街的一幢空建築物裏安營紮寨。很快,人數越聚越多,到6月間,已有2萬多退伍軍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國會大廈附近。現有的破房不夠住,他們就用撿來的舊木板搭起簡易帳篷以作棲身之所。華盛頓很快出現了一座退伍軍人城,並美其名曰"胡佛村"。他們時而上軍操,時而唱軍歌,但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發愁。當時的一名記者描繪道,這些老兵"衣衫檻樓,筋疲力盡,神情木然,滿麵愁容。"
6月15日,眾議院投票通過了賴特·帕特曼議員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議案,但兩天後,參議院又否決了該議案。大部分退伍軍人懷著失望的心情踏上歸途,但仍有數幹人繼續留在那裏,企盼政府能改變態度。他們向胡佛總統呼籲,懇求他接見他們的代表團。但總統傳下話來,說太忙了,不能見。在胡佛政府看來,這些請願者構成了"在國會所在地向政府發起進攻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脅"。麥克阿瑟更是如臨大敵,認為"這次運動的意義和危險性,實際上遠遠超過了想從瀕於枯竭的國庫索取金錢的作為…赤色分子滲入了退伍軍人組織,並很快從那些不了解情況的領導人手中接過了指揮權"。在他看來,退伍軍人的這次進軍,乃是共產黨人想要煽動革命。為了證明請願者與共產黨有聯繫,他要求全國各地的高級軍官向他提供與退伍軍人一起進軍首都的共產黨人的名單,結果答覆是誰也不知道盡管缺乏證據,胡佛總統還是宣布這些請願者"非退伍軍人",而是"共黨分子和作案多端的犯罪分子".麥克阿瑟也宣稱請願者中有90%不是退伍軍人。而實際上,退伍軍人管理局的統計數字表明,這些人中有94%曾在軍隊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務,20%為殘廢軍人。
但無論如何,政府對這些盤踞在首都大街上的人們已忍無可忍,決心用武力攆走這些衣衫檻樓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們似乎並未感到事態的嚴重性,因為麥克阿瑟將軍曾對他們的一位領袖說過,即使到了不得不趕走他們的時候,他還是打算讓他們體麵地撤出。後來有消息說,政府已經派出軍隊來對付他們了,但他們還未覺出是件壞事,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新兵老兵一見麵,一定會擁抱起來的。
7月28日上午11點多,華盛頓警察局長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輛摩托車來到現場,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們趕走。雙方發生衝突,警察向手無寸鐵的退伍軍人們開了槍,當場打死兩人,打傷多人。總統聞訊後,立即招見陸軍部長赫爾利,要他出動軍隊。赫爾利馬上給麥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軍部隊開進混亂的現場,與現在負責該區域的哥倫比亞特區警方密切合作,包圍受影,向的地區,將肇事者驅散,不得延誤。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給民政當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堅持這一點,即對呆在有影響地區的每一個婦孺要給予關照和體貼,採取一切與本命令的正確執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麥克阿瑟接今後決定親自執行這次任務。據德懷特·艾森豪後來回憶說,他曾勸麥克阿瑟不要親自出馬:"街頭打架,將軍犯不上插手。"但麥克阿瑟不同意,宣稱:"叛亂的苗頭出現了,麥克阿瑟決定親臨督戰。"當時他沒有穿軍裝,便派一名勤務兵到他家裏拿。艾森豪不主張穿軍裝,說"這是政治事件嘛",但麥克阿瑟認為既然這是一次軍事行動,就應該穿軍裝,並命令艾森豪和其他人也穿上軍裝。軍裝取來了,而且是軍禮服,肩上佩戴著四星上將的肩章,胸前披掛著八排緩帶和勳章。在臨出發前,他惡狠狠地說:"我們要打斷這些人的脊梁骨。"
此時,白宮發布公報說,總統宣布軍隊將要"對鬧事和違抗民政機關命令的人進行鎮壓",並聲稱跟警方發生衝突的人"純係共黨分子"。下午4點多,麥克阿瑟指揮部隊浩浩蕩蕩地沿著賓夕法尼亞大街開過來,打頭陣的是喬治·巴頓少校率領的揮舞著軍刀的第3騎兵團,緊接著的是步兵、工兵部隊,最後還有6輛坦克壓陣。當身穿軍禮服、腰係武裝帶、足登馬靴,胸前掛滿綬帶和勳章的麥克阿瑟神氣活現、耀武揚威地出現在賓夕法尼亞街頭時,在那些衣衫檻樓的退伍老兵的映襯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麵,幾十名攝影記者不失時機地拍下了這一鏡頭。
我們應該時刻準備保衛我們自己……正是沒有保護的財富才會引起戰爭。美國的財富展示出誘人的前景,這可能最終導致另一次世界大戰……"
很快,麥克阿瑟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無論他走到哪裏,記者們便追到哪裏。他所發表的見解常常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由於他為戰備進行辯護,批評者們稱他是"大眾錢包無恥的掠奪者"、"盜賊"、"戰爭販子"、"合而為一的三劍客"、"虛張聲勢的好戰分子。"
就在這一年夏季,美國上演了一場被稱之為"退役金大進軍"的鬧劇,麥克阿瑟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重要但卻不很光彩的角色。美國歷史上曾經有過退伍軍人向首都進軍的事件,通常都是在蕭條時期,但都沒有這次嚴重。根據1924年通過的國會法案,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軍人的退役金(總數為25億美元,平均每人1000美元)要到1945年才發給他們。但嚴重的經濟危機使這些老兵吃盡了苦頭,許多人一文不名,家庭破落,生活毫無保障。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他們開始遊說鼓動,要求提前領取退役金,並發起了一場向華盛頓進軍的請願運動。1932年5月29日,首批飢腸轆轆的退伍軍人到達華盛頓,在賓夕法尼亞大街的一幢空建築物裏安營紮寨。很快,人數越聚越多,到6月間,已有2萬多退伍軍人及其老婆孩子聚集在國會大廈附近。現有的破房不夠住,他們就用撿來的舊木板搭起簡易帳篷以作棲身之所。華盛頓很快出現了一座退伍軍人城,並美其名曰"胡佛村"。他們時而上軍操,時而唱軍歌,但大部分時間是在等待、發愁。當時的一名記者描繪道,這些老兵"衣衫檻樓,筋疲力盡,神情木然,滿麵愁容。"
6月15日,眾議院投票通過了賴特·帕特曼議員提出的支付退役金的議案,但兩天後,參議院又否決了該議案。大部分退伍軍人懷著失望的心情踏上歸途,但仍有數幹人繼續留在那裏,企盼政府能改變態度。他們向胡佛總統呼籲,懇求他接見他們的代表團。但總統傳下話來,說太忙了,不能見。在胡佛政府看來,這些請願者構成了"在國會所在地向政府發起進攻的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脅"。麥克阿瑟更是如臨大敵,認為"這次運動的意義和危險性,實際上遠遠超過了想從瀕於枯竭的國庫索取金錢的作為…赤色分子滲入了退伍軍人組織,並很快從那些不了解情況的領導人手中接過了指揮權"。在他看來,退伍軍人的這次進軍,乃是共產黨人想要煽動革命。為了證明請願者與共產黨有聯繫,他要求全國各地的高級軍官向他提供與退伍軍人一起進軍首都的共產黨人的名單,結果答覆是誰也不知道盡管缺乏證據,胡佛總統還是宣布這些請願者"非退伍軍人",而是"共黨分子和作案多端的犯罪分子".麥克阿瑟也宣稱請願者中有90%不是退伍軍人。而實際上,退伍軍人管理局的統計數字表明,這些人中有94%曾在軍隊中服役,67%曾在海外服務,20%為殘廢軍人。
但無論如何,政府對這些盤踞在首都大街上的人們已忍無可忍,決心用武力攆走這些衣衫檻樓的不速之客。然而,退伍老兵們似乎並未感到事態的嚴重性,因為麥克阿瑟將軍曾對他們的一位領袖說過,即使到了不得不趕走他們的時候,他還是打算讓他們體麵地撤出。後來有消息說,政府已經派出軍隊來對付他們了,但他們還未覺出是件壞事,因為在他們的想像中,新兵老兵一見麵,一定會擁抱起來的。
7月28日上午11點多,華盛頓警察局長格拉斯福德乘坐一輛摩托車來到現場,命令警察把退伍老兵們趕走。雙方發生衝突,警察向手無寸鐵的退伍軍人們開了槍,當場打死兩人,打傷多人。總統聞訊後,立即招見陸軍部長赫爾利,要他出動軍隊。赫爾利馬上給麥克阿瑟下了一道命令:
你立即把美軍部隊開進混亂的現場,與現在負責該區域的哥倫比亞特區警方密切合作,包圍受影,向的地區,將肇事者驅散,不得延誤。把所有抓到的人交給民政當局。在你的命令中,要堅持這一點,即對呆在有影響地區的每一個婦孺要給予關照和體貼,採取一切與本命令的正確執行相一致的人道措施。
早就按捺不住的麥克阿瑟接今後決定親自執行這次任務。據德懷特·艾森豪後來回憶說,他曾勸麥克阿瑟不要親自出馬:"街頭打架,將軍犯不上插手。"但麥克阿瑟不同意,宣稱:"叛亂的苗頭出現了,麥克阿瑟決定親臨督戰。"當時他沒有穿軍裝,便派一名勤務兵到他家裏拿。艾森豪不主張穿軍裝,說"這是政治事件嘛",但麥克阿瑟認為既然這是一次軍事行動,就應該穿軍裝,並命令艾森豪和其他人也穿上軍裝。軍裝取來了,而且是軍禮服,肩上佩戴著四星上將的肩章,胸前披掛著八排緩帶和勳章。在臨出發前,他惡狠狠地說:"我們要打斷這些人的脊梁骨。"
此時,白宮發布公報說,總統宣布軍隊將要"對鬧事和違抗民政機關命令的人進行鎮壓",並聲稱跟警方發生衝突的人"純係共黨分子"。下午4點多,麥克阿瑟指揮部隊浩浩蕩蕩地沿著賓夕法尼亞大街開過來,打頭陣的是喬治·巴頓少校率領的揮舞著軍刀的第3騎兵團,緊接著的是步兵、工兵部隊,最後還有6輛坦克壓陣。當身穿軍禮服、腰係武裝帶、足登馬靴,胸前掛滿綬帶和勳章的麥克阿瑟神氣活現、耀武揚威地出現在賓夕法尼亞街頭時,在那些衣衫檻樓的退伍老兵的映襯下,立即形成了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麵,幾十名攝影記者不失時機地拍下了這一鏡頭。